科研产出
早熟玫瑰香味葡萄新品种-黄金蜜
《中国果业信息 》 2023
摘要:“黄金蜜”是从“红地球”ד香妃”的杂交后代中选出的欧亚种早熟鲜食葡萄新品种。2020年4月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果穗圆锥形,松紧度中等,果穗大,平均单穗重703.5 g,穗梗长度中等。果粒近圆形,粒大,平均单粒重9.5 g。果皮薄,黄绿色至金黄色,无涩味,果肉硬脆,有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0%,可滴定酸含量0.58%。有正常发育的种子。耐贮运,不易裂果。


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目的]高粱是我国重要的多用途旱地经济作物,生产区域广,生态条件复杂,栽培方式多样,因此,构建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品种选择、种植规划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生产调研和专家问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利用德尔菲法,利用橙子办公软件设计调查问卷,借助专家微信群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专家问卷调查,使用SPSSAU优序图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根据反复征询意见,确定了各项指标的判分原则和标准,按综合得分将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分为适应(≥90分)、较适应(76~89分)和不适应(≤75分)3类。根据所建评价方法对适应性评价试验中6个代表性品种,对其在6个地区的表现进行综合打分评价。[结论]证明结果符合实际。


夏枯草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河北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了提高夏枯草药材的品质和产量,进行了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以夏枯草种子繁育的幼苗为试验材料,用秋水仙素作为诱导剂对生长点进行处理,通过改变药剂浓度和处理时间 2 个因素,研究了秋水仙素对夏枯草的诱导效果;并对通过倍性鉴定获得的多倍体夏枯草,进行了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和主要有效成分迷迭香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用 0.05%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夏枯草生长点 4d,诱导效果最好,诱变率达到16.00%;变异植株经根尖染色体鉴定为四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为 2n=4x=56;四倍体植株较二倍体植株叶片厚大、皱缩,叶色浓绿,果穗短粗,种子大且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本研究获得了5 个夏枯草多倍体株系,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种质材料.


RIL群体中大豆籽粒脂肪酸组分QTL分析
《大豆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其脂肪酸各组分的比例决定了大豆油的质量。本研究以“徐豆16×冀HJ117”构建的包含183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群体XH1617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表型变异分析显示,RIL群体的5种脂肪酸含量均呈近似正态分布,说明大豆5种脂肪酸含量均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通过QTL定位,共鉴定到13个与大豆脂肪酸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05、06、08、13、14、15和19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50~12.35,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6.1%~26.7%。其中6个QTL是新鉴定到的与大豆脂肪酸含量相关的遗传位点。另外,在15号染色体上鉴定到1个主效且协同调控大豆棕榈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位点,Locus_15_POA,在标记Gm15_3702534_C_T~Gm15_4491175_T_C之间,LOD值为4.71~5.1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20%~12.10%。相关性分析发现,除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无显著性相关外,其他脂肪酸含量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可为培育高油酸且低棕榈酸的高品质大豆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含量 QTL定位分析 遗传分析 相关性分析


石家庄韭菜田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中国植保导刊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河北省石家庄市韭菜田昆虫群落结构特点及其多样性,应用马来氏网,对该地区蔬菜田昆虫群落进行采集及种类鉴定,并对其群落结构组成、主要类群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从相对丰盛度、群落多样性指数、科级丰富度、群落均匀度、群落优势集中指数等方面研究其多样性.共诱集到各类昆虫9目105科388种34 178头,昆虫种类数量从大到小顺序为:半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革翅目.其中粉虱、蜂、蝽、叶甲、蚁、菜蛾、叶蝉、蝇和蚊为石家庄韭菜田昆虫群落的优势种群.小蜂总科、茧蜂科、姬蜂科、寄蝇科、泥蜂科、蚜蝇科、肿腿蜂科、瓢虫科内的昆虫为石家庄韭菜田害虫的主要天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较高,说明昆虫群落具有较高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主要害虫和天敌昆虫发生时期,为相应防虫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数据支撑.


叶面施硒对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硒富集影响的Meta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我国冬小麦叶面施硒对籽粒产量、品质和硒富集的影响,收集了共计379组样本,利用Meta分析方法,以不施硒为对照组,叶面施硒为试验组,整合分析叶面施硒对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及硒含量的影响,并利用亚组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叶面施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硒肥相比,叶面施硒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80%、2.44%和764.56%.在不同区域,叶面施硒对冬小麦的提质增产效应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籽粒硒的富集效应整体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叶面施硒管理看,叶面施硒在灌浆前期喷施一次或孕穗期和灌浆前期喷施两次效果较好,叶面施硒量为15~60 g·hm-2籽粒可达到富硒标准及满足人体所需.土壤条件也是影响冬小麦叶面施硒提质增产效果的重要因素,土壤硒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对叶面施硒的增产效应有显著影响,在土壤硒含量为0.2~0.4 mg·kg-1时叶面施硒提质增产效应最高,叶面施硒的增产效应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降低;土壤硒、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叶面施硒提质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全硒含量为0.2~0.4 mg·kg-1、全氮含量>1.5g·kg-1、有效磷含量>20 mg·kg-1、速效钾含量为100~200 mg·kg-1 时,叶面施硒提质效应最明显;土壤硒、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叶面施硒对籽粒硒富集效果的重要肥力因素.冬小麦籽粒对硒的富集效应随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升高而显著提升,而在缺硒土壤(<0.2 mg·kg1)硒富集效应更高.因此,根据区域优化土壤条件和叶面施硒不仅能实现冬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协同提升、达到富硒标准,还能降低环境污染,为富硒小麦可持续生产管理提供支撑.
关键词: 冬小麦 施硒 产量 蛋白质含量 硒富集 Meta分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及其伴随DNAβ的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在河北石家庄市的番茄上分离得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及其伴随卫星DNA (Betasatellite DNA,又称DNAβ),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明确TYLCV石家庄分离物及其伴随DNAβ分子结构特征及其进化起源。根据已报道的TYLCV及其伴随DNAβ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TYLCV石家庄分离物及其伴随DNAβ的全长序列并测序。在NCBI上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的TYLCV序列和DNAβ序列,使用MEGA 6.0软件和DNAMAN软件对石家庄TYLCV分离物及其伴随DNAβ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TYLCV石家庄分离物全长为2 781 bp,共有6个ORFs,将该分离物定名为TYLCV-SJZ2021。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TYLCV-SJZ2021与山东省的分离物同源性最高(99%);与2015年本实验室报道的TYLCV石家庄分离物相似度为98.67%,存在37处碱基差异,均属于TYLCV以色列株系。TYLCV-SJZ2021的伴随DNAβ全长1 343 bp,其上有病毒在细胞间移动相关蛋白的BC1编码区,序列比对发现该DNAβ与河南TYLCV伴随DNAβ分子最为相似(98%)。从分子水平上鉴定了TYLCV-SJZ2021及其伴随DNAβ的分类地位,为防治该病毒病害及其抗病育种奠定了基础。


基于SSR标记初步定位小豆驯化相关性状QTL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炸荚和籽粒硬实性是野生小豆的主要特性,严重制约着野生小豆资源的利用,解析这些性状的遗传机理,对培育优良小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红5号和野生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 n ipponensis)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开展炸荚和籽粒硬实等驯化相关性状鉴定及SSR标记分析。表型分析显示荚皮卷曲数、炸荚率及籽粒硬实率均不符合典型正态分布。构建了包含111个SSR标记、11个连锁群的小豆遗传连锁图谱,总长3813.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34.35 cM。连锁分析共发掘到与2021年炸荚率和荚皮卷曲数相关QTL 19个,与2022年炸荚率及荚皮卷曲数相关QTL 13个,其中不同年份重复检测到的荚皮卷曲数相关QTL 2个,重复检测到的炸荚率相关QTL 3个。籽粒硬实相关QTL 4个,其中位于LG11的QTL分别与炸荚率及2022年荚皮卷曲数相关QTL重叠。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小豆驯化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及机理解析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