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化肥减量及配施有机肥对冀花19号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高油酸花生有机肥与化肥合理施用量。【方法】以高油酸花生冀花19号为对象,设置不施化肥、常规施肥、化肥减施及化肥减施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15%、30%、45%),共计6个处理,研究其对高油酸花生产量品质、土壤性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相比,各施肥处理的花生产量品质均不同程度提高,30%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最好,单株果重、百果重、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为68.2 g、232.5 g、6 093.1 kg/hm2、24.85%和56.03%,其后随有机肥用量增加均呈下降趋势;与不施肥相比,各施肥处理的土壤理化性状均不同程度改善,且随有机肥用量效果逐渐增强,45%有机肥替代化肥效果最好,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为14.7 g/kg、95.8 mg/kg、32.5 mg/kg、160 mg/kg和14.05 cmol/kg;与不施肥相比,各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收率分别为6.29%、8.37%、8.43%、9.16%、-14.91%,30%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经济效益最好。【结论】与常规施肥相比,肥料用量减少10%对产量、品质和土壤性状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化肥减施下有机肥合理替代化肥的花生产量品质、土壤性状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但有机肥替代比例过大则导致增产提质效果和经济效益不同程度降低,30%有机肥替代化肥综合效果最佳。


浅析农业科技档案规范管理和开发利用
《现代农村科技 》 2024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不到位等方面,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规范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有效策略,包括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水肥协作对华北平原豆禾混播牧草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减水减肥对华北平原豆禾混播牧草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并筛选适宜该地区的水肥处理。本研究以小黑麦(Triticale)+毛苕子(Vicia villosa)(XM)和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YJ)混播建植的牧草为试验对象,设置2个灌水(W1和W2)和2个施肥(N1和N2)梯度,比较水肥协作下混播牧草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干物质产量均在1500 m3·hm-2+94 kg·hm-2(W2N1)处理下最高;而750 m3·hm-2+188 kg·hm-2(W1N2)处理下干物质产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但可溶性糖含量较高。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表明,两种模式均在750 m3·hm-2+188 kg·hm-2(W1N2)处理下综合表现较好,隶属度在0.6以上。综上,在华北平原地区,混播牧草栽培以干物质产量为目的时,适宜水肥处理为1500 m3·hm-2+94 kg·hm-2(W2N1);以追求综合性能(干物质产量+牧草品质)为目的时,适宜水肥处理为750 m3·hm-2+188 kg·hm-2(W1N2)。
关键词: 水肥协作 豆禾混播 生产性能 模糊综合评价 营养品质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核桃涩味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核桃种质资源涩味的遗传多样性,以4个不同核桃涩味群体共118份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构建树状聚类图。结果表明:12对引物共检测到93个等位变异位点,变异范围为2~18,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7.75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357 9~0.785 2,平均0.541 1。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数Np为91、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7.85%、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978 5、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98 5、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209 7、Nei′s多样性指数H为0.126 3、总遗传多样性指数Ht为0.126 7、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指数Hs为0.122 2,说明4个核桃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度不高。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35 5,说明群体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6.45%。其中稍涩群体多态性位点百分率最大,为72.04%,说明稍涩群体在4个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丰富。UPGMA聚类分析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89 8~0.997 1,群体的整体相似系数高,说明这4个群体的遗传距离很近。当相似系数为0.993 4时,可将4个群体分成2组。其中,第1组包括不涩、稍涩和较涩3个群体,剩余涩群体单独为一组。通过计算不同群体93个位点的基因频率,发现12对引物的41个位点可将不同涩味等级的资源区分开。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核桃群体进行与涩味相关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12对引物用于SSR分析,共扩增出93个SSR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7.85%,说明引物的多态性高,适用于核桃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培育轻涩味的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可用于后续核桃涩味的遗传多样性及育种研究。


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冀麦782的选育及其育种策略
《河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冀麦782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高产稳产、抗逆性好为选育目标,利用高产、抗倒的冀5265/良星99高代品系为母本,抗病、广适的石麦12/冀5265高代品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协调抗寒、抗倒、抗病等性状之间的关系,通过系谱法多年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强、抗病抗逆性好,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10055),适宜在河北省南部及山东省全省种植。主要介绍了冀麦782的品种来源、品种特性、选育方法、栽培技术及育种策略,可为该品种推广种植提供信息参考,还可为高产小麦育种提供新思路。


不同类型果袋对蟠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明确蟠桃果实优质生产的果袋类型,以金霞油蟠和瑞油蟠2号2个蟠桃品种为试验材料,6月上旬分别选用外黄内黑双层袋、白色单层袋进行果实套袋处理,以不套袋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类型果袋对蟠桃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套袋的对照相比,2个蟠桃品种果实套袋后单果重和可食率明显增大,成熟期果面黄色度增加、红色度降低,果面亮度和光洁度有效提高,果皮擦伤度和果实裂果率明显降低,带皮硬度、去皮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不显著,其中套外黄内黑双层袋的效果优于套白色单层袋.外黄内黑双层袋对提高蟠桃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的效果优于白色单层袋,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生产实践中提高蟠桃果实品质,尤其是解决蟠桃裂果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