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取消配额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

摘要:从世界纺织品贸易环境与我国纺织品出口现状的分析出发,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优势,探讨了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行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挑战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后配额时代 贸易壁垒 纺织品 挑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砂田覆膜栽培西瓜品比试验结果

甘肃农业科技 2011

摘要:以西农8号和京欣1号为对照,在旱砂田覆膜栽培条件下对初选的8个西瓜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晚熟品种陇抗9号、金城5号及早熟品种美抗9号综合性状及产量优于对照,可在旱砂田推广种植。

关键词: 旱砂田 西瓜 品比 覆膜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农作物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相关中文文献分析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摘要:对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搜索到的106篇旱地作物双垄沟播技术相关中文文献进行了分析,以明确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和不足。结果表明,相关文献的88.68%出自甘肃省的作者。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最早于1999年出自甘肃定西的作者,2004年甘肃榆中的作者发表的文献首次提出"全膜双垄沟播"的概念。相关文献对旱地作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覆膜方式与时期、水热效应、作物增产机理与增产效果的研究相对多且透彻;对于在该技术应用条件下涉及到的广域或微域生态环境的有关问题虽有所触及,但较少探讨。文献涉及甘肃及西北地区栽培的主要作物大类,但研究关注的焦点为玉米,其次为马铃薯。

关键词: 旱地 全膜覆盖 双垄沟播 中文文献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带田不同玉米群体结构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小麦/玉米复合群体中不同玉米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及产量要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均呈抛物线型,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光合速率与经济产量相关极显著;两种带型中,6行小麦2行玉米,玉米密度为6.75万株/hm2的玉米群体平均光合速率最大,经济产量最高,6行小麦3行玉米,玉米密度为6.00万株/hm2的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和经济产量次之。

关键词: 玉米 高产群体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渗透压对马铃薯种质试管保存的影响效应

长江蔬菜 2011

摘要:用添加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比蔗糖与甘露醇的培养基对马铃薯试管苗进行离体保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S+60 g/L蔗糖+10(20)g/L甘露醇和MS+80 g/L蔗糖10(20)g/L甘露醇均能使马铃薯试管苗连续保存9个月,其中80 g/L蔗糖和20 g/L甘露醇组合处理保存9个月时存活率最高,达到83.3%,且诱导试管薯形成。

关键词: 马铃薯 试管保存 蔗糖 甘露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效益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2011

摘要:对河西地区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蒜苗/玉米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显著,可作为河西地区粮、经间套作最优模式;小麦/玉米模式在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上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粮、粮间套作的最优模式。

关键词: 玉米 间套作模式 经济效益 河西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2009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植物保护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09年对甘肃省657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生理小种进行了监测,共监测出2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主要以Hybrid46及水源11致病类群为主。优势小种为条中33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居第1位,出现频率为21.5%~37.6%。条中32号已由2008年的第2位降到2009年的第3位,出现频率为15.1%~16.0%,基本保持稳定。次要小种水源11-4、5、7类型出现频率略有下降。新类型条中33(F.抗)出现频率为11.6%~18.9%,水源11-4(F.抗)、水源11-7(尤ⅡS)出现频率不断上升。Yr9、Yr3 b+4 b、YrSu为我省的主要致病基因。抗锈育种应以条中33号、条中32号、水源11-4为主,兼顾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中其他致病类型。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群 致病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西北半湿润偏旱区(甘肃镇原)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研究6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叶面积指数、生育时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面全膜覆盖沟播提高了玉米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早成熟,整个生育期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玉米 覆膜方式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最佳播种密度的研究

作物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的最佳播种密度。结果表明:中密度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适中,群体能够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光、肥、水等资源,并且群体中单个植株都能正常生长,其群体产量也较高,所以播种时应以中密度为宜,即播种量大约为405万株/hm2。

关键词: 全膜覆土穴播 小麦 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大气CO_2浓度下小麦旗叶光合能量利用对氮素和光强的响应

生态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顶式气室盆栽培养小麦,设计2个大气CO2浓度、2个光照强度和2个氮水平的组合处理,通过测定小麦叶片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来测算小麦叶片光化学速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以及叶绿体磷酸丙糖利用效率(TPU)等参数,研究施氮量和光强对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旗叶光合能量传递与分配的影响,以阐明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光合能量分配对光合作用适应性下调的作用机制及其氮素调控。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后小麦叶片的光呼吸电子传递速率(J0)和Rubisco氧化速率(V0)显著下降;光合电子流的光化学传递速率(JC)、Rubisco羧化速率(VC)和TPU则明显升高,而且施氮后变化幅度加大;小麦叶片JC/JF(PSⅡ反应中心总电子流速率)和TPU/VC显著增加,经过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流更多地进入碳同化过程,表现较高的光合速率(Pn)。遮荫提高了叶片光化学速率和PSⅡ反应中心总电子流速率(JF),这一作用在低氮叶片尤为突出,但使得J0和V0明显升高,并显著降低JC/JF,所以Pn明显下降。正常光照条件下,增施氮素可提高小麦叶片的JF、JC、VC和TPU,并使高大气CO2浓度下J0和V0较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显著降低,有效地提高了植物叶片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遮荫后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JC、VC、TPU、JC/JF和TPU/VC显著高于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而且这一变化不受氮素水平的显著调节。因此,氮素在高大气CO2浓度下对小麦叶片光合能量利用的调节因光强而异,正常光照下可显著改善小麦叶片对光合能量的利用状况,而遮荫后这一作用减弱。

关键词: 大气CO2浓度 氮素 光强 电子传递速率 光能分配 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