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基于耳石微结构的南海鸢乌贼日龄和生长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年龄和生长速度等参数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鸢乌贼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为研究鸢乌贼的日龄和生长,利用2016年10月-2017年9月灯光罩网作业方式采集的南海鸢乌贼样本,通过耳石微结构研究南海鸢乌贼不同种群、性别间的日龄组成和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1)鸢乌贼中型群日龄范围48~125d,优势日龄61~80d,雌雄个体日龄组成差异显著;微型群日龄范围44~95d,优势日龄51~70d,雌雄个体日龄组成差异极显著.2)鸢乌贼中型群孵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 1月和7-8月为孵化高峰期;微型群孵化时间为2016年6-10月和12月至翌年2月,1月和8月为孵化高峰期.3)中型群雌雄胴长、体质量与日龄分别符合对数和线性关系;微型群雌雄胴长与日龄分别符合对数和Logistic关系,而体质量与日龄符合Logistic关系.4)南海鸢乌贼微型群生长速度大于中型群,微型群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大于雌性,而中型群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小于雌性.通过对耳石生长纹的分析,了解鸢乌贼的日龄组成、推算孵化时间、选出合适的生长方程及估算生长速度,为渔业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日龄 生长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内部控制优化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就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存在较多问题,使其制度、机制、监管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已经难以满足全新时代背景下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革新与优化,已然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本文简单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应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优化 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沉积物中GDGTs和长链二醇的古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沉积物中星罗棋布的脂类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确切地记录了母源生物新陈代谢和有机组分运移转化的大量信息,常被用来重建古气候—环境变化.对利用边缘海沉积物中丰富的中心脂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core-GDGTs)和长链二醇指示晚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厘清海洋沉积物中埋藏脂类生物标志物的“源—汇”过程是进行古气候—环境重建的前提.认为利用受早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的多项指标可以增加重建古气候变化结果的准确性.在受大河影响显著的边缘海,可以根据海洋沉积物中core-GDGTs和长链二醇指标重建的古气候记录阐明古气候—环境变化引起的海陆联动变化机制,以期为预测未来温度和降雨变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及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 长链二醇 有机质 源—汇 古气候重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及黄海南部渔业资源水文环境类群划分及其相关特征的初步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业资源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单一物种管理向生态系统管理转变,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EBFM)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而定义和确定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是实施EBFM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4―2015年4个季节的大面调查数据,根据渔业生物分布的水温、盐度、水深和经纬度等因素的季节特征,通过聚类方法把渔业生物划分出不同的生活习性偏好群,并就各类群对水文环境的偏好、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EBFM的实现提供一个生态系统划分方法的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调查海域的渔业生物可以分成5个类群,类群1为处于南部近海深水的高温、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2为南部外海深水的偏高温、偏高盐水域的鱼种;类群3为北部近岸浅水的偏低温、低盐水域的鱼种;类群4为中部偏近岸非深非浅水的中温、中盐水域的鱼种;类群5为北部近海偏浅水的低温、偏低盐水域的鱼种。从类群物种对水温偏好角度来看,类群1的水温偏好明显偏向暖水,而类群5相对偏冷水,类群4属于暖水和冷水偏好同时并有类群;类群2和3的物种数量均相对较少,且均无冷水种,而后者相对偏暖,前者相对偏冷。从空间分布特点来看,类群空间呈块状分布,各类群块状之间有相连、包含、穿插等组合形式;各类群重心分布四季变化特征差异显著,类群3、4和5,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比较接近,洄游路径趋于完整的闭环;而类群1和2,四季洄游起点与终点相差较远,不能形成完整洄游过程。从类群结构及组成来看,类群1在春、夏季的优势种分别为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和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类群2在春、冬季的优势种分别为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日本海鲂(Zeus faber),夏、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刺鲳(Psenopsis anomala);类群3情况相对复杂,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除夏季外均处于优势,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春、夏季为优势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在秋、冬季为优势种;类群4和类群5均只有1个优势种,分别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另外,本研究还提出研究对象在调查水域范围内的数据是否完整的检验方法,以及不同类群相对稳定的比例结构与生态功能之间的联系等探讨方向。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类群划分 水文环境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拖网作业参数对南极磷虾捕捞效率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Dana)拖网作业中捕捞效果及影响因素,根据2017年12月-2018年6月随"龙腾"轮在南极海域生产时收集的作业参数、网具深度和声学数据等信息,利用声学方法获取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与期望入网渔获量,结合网位变化和渔捞统计情况量化捕捞效率;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不同拖速和曳纲长度下,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的偏离程度,研究其对网具捕捞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水深为(37.29±9.72) m,拖网稳定拖曳期间网位深度为(30.72±10.41) m,网位调整幅度为(11.52±7.09) m.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偏离(6.33±3.58) m.(2)网次渔获量为(16.25±6.77) t,拖曳过程中网口始终对准磷虾集群质量中心进入网口的磷虾总量为(27.06±10.19) t,捕捞效率为(63±19)%.(3)网位与磷虾集群质量中心深度差值对捕捞效率影响极显著(P<0.001),两者吻合较好时捕捞效率高;拖速与捕捞效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拖速增大网位上升,捕捞效率越低;曳纲长度增加网位下降,但曳纲长度变化与捕捞效率相关性不明显(P=0.087).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作业中有效利用磷虾行为特征,改善网具性能,提高拖网捕捞效率.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网位 声学方法 捕捞效率 磷虾集群质量中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b序列的花斑蛇鲻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b)基因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的遗传结构特征。从8个采样点266尾样本中共检测到142种单倍型,各采样点均表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25 1~0.992 9)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3 145~0.003 852)。单倍型的中间连接网络图呈现以4个优势共享单倍型为中心的星状发散结构,未发现与地理群体对应的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花斑蛇鲻的遗传变异绝大部分(99.79%)来自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而群体之间几乎没有贡献遗传变异。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花斑蛇鲻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中性检验表明种群历史动态显著偏离稳定种群模型,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花斑蛇鲻历史上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扩张时间推算约在距今4万~10万年之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和陆架的花斑蛇鲻遗传分化不显著,在渔业上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来管理。

关键词: 花斑蛇鲻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细胞色素b 渔业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缅甸鲥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当代水产 2019

摘要:鲥鱼隶属于鲱形总目(Clupeomorpha)鲱形目(Clupeifores)鲱科(Clupeidae)。主要包括鲥属(Tenualosa)的中国鲥(Tenualosareevesii)、缅甸鲥(Tenualosa ilisha),以及西鲱属的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等。鲥鱼是我国最名贵的洄游性鱼类之一,与河豚、刀鱼齐名,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关于中国鲥,国内学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月龄青蛤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海洋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随机选取5月龄、10月龄、15月龄的青蛤(Cyclina sinensis)混合家系各220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壳长(SL)、壳高(SH)、壳宽(SW)和活体质量(W),并采用相关性、通径和决定系数的统计分析探讨青蛤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与活体质量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5月龄、10月龄和15月龄相关系数最大的均为壳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不同月龄的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的均是壳高、其次壳宽、最后壳长;5月龄和15月龄的壳高和壳宽共同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269和0.262, 10月龄的壳高决定系数最大为0.338。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5月龄、10月龄、15月龄青蛤活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是:W5=–0.564+0.061SH+0.051SW,R2=0.933;W10=–2.585+0.040SL+0.149SH+0.101SW,R2=0.934;W15=–7.359+0.123SL+0.210SH+0.273SW,R2=0.957。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蛤高产新品系阶段选优和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青蛤(Cyclina sinensis) 形态性状 活体质量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典型港湾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分析

海洋通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于2016年11月、2018年4月、2016年7月、2014年11月采集了福建东山湾、福宁湾、浙江象山港以及江苏大丰港5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及含水率(MC)的含量。TOC、TN、TP、BSi、OM及MC含量分别为:0.35%~1.52%,0.08%~0.32%,0.020%~0.074%,0.28%~1.89%,1.86%~9.53%,19.55%~52.55%。福宁湾TN和BSi含量较高,东山湾TP含量较高,而象山港TOC含量较高。从元素之间的摩尔比来看,本研究中各港湾沉积物中的TOC均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等水生生物,而TOC的分解和再生速率应远高于BSi的溶解速率。根据主要生源要素污染评价标准,东山湾海域污染较严重,TN、TP、TOC均达到Ⅱ级污染标准。福宁湾及象山港TN、TOC均为Ⅱ级污染。而大丰湾海域总体污染较轻,只有TN超过Ⅱ级标准。

关键词: 生源要素 沉积物 东海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生物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uf A区分黄海绿潮优势种浒苔及其近缘种的适用性评价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9

摘要:浒苔(U. prolifera)绿潮在黄海连年引发严重的环境灾害,然而对于浒苔及其近缘种缘管浒苔(U. linza)的鉴定,仍缺少稳定可靠的分子标记。有文献提出tuf A可有效区分二者,本文选择前期鉴定为LPP簇(包含浒苔与缘管浒苔)的17个样本与一个Ulva sp.样本,对tuf A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tuf A实际上无法区分浒苔与缘管浒苔,深入分析发现,其错误结论源自对样本的错误鉴定。我们认为,应基于两个近缘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变异区,开发可靠的新标记。

关键词: 绿潮 tuf A Ulva prolifera Ulva linz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