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二维电阻率倾斜各向异性对海洋可控源电磁场响应的影响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 2019
摘要: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常常表现为各向异性,海底褶皱带、逆冲断层带和倾斜层状沉积序列等地质构造可能形成宏观电阻率倾斜各向异性。这里采用规则矩形网格剖分有限元法,实现了二维电阻率倾斜各向异性海洋可控源电磁(CSEM)正演算法,模拟了二维电阻率倾斜各向异性模型海洋可控源电磁场响应。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电阻率倾斜各向异性围岩对含有海底高阻薄层的海洋可控源电磁响应产生严重畸变影响。因此,在海洋电磁资料解释中,电阻率倾斜各向异性的影响应该得到重视,忽略该影响将可能会导致数据解释错误。
关键词: 海洋CSEM 电阻率倾斜各向异性 褶皱构造 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株副干酪乳酸菌S-4对致病弧菌的抑制特性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弧菌病害的防治,选取了一株副干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4对4种致病弧菌进行体外拮抗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发酵时长及稀释倍数的上清液对弧菌的抑制作用,同时探究了抑菌物质特性及进行共培养拮抗实验.结果显示:副干酪乳酸菌S-4对4株致病弧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副干酪乳酸菌S-4生长过程中,0~16 h的上清液无抑菌活性,20 h后开始表现出对4株弧菌的抑制作用; 36 h时的上清液对创伤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的抑制率大于95.42%,且该上清液3倍稀释后的抑菌活性无显著降低,为最佳收获时间;72 h时的上清液对溶藻弧菌的抑制率达到95.72%,6倍稀释后的抑菌活性无显著降低,为抑制溶藻弧菌的最佳收获时间.进一步探究菌株间的相互拮抗表明:副干酪乳酸菌S-4在共培养4~6 h就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比上清液提前12 h产生抑制效果,在培养初期就能有效抑制弧菌的生长.生化分析表明:抑菌物质对过氧化氢酶、蜗牛酶、胃蛋白酶不敏感,与多肽类物质无关,酸碱中和后抑菌活性完全消失,推测为有机酸.本研究表明:副干酪乳酸菌S-4对4株常见致病弧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莲拆离断层带的结构、应变及运动学涡度特征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莲拆离断层带发育于胶东半岛,作为五莲变质核杂岩的重要构造单元,分隔了作为下盘的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与上盘的早白垩世诸城盆地与盆地基底.断层带走向由南向北总体由NNE转为NE向,倾向W或WNW,平面上具有"波瓦状"延伸特征,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糜棱岩组成,向下过渡为糜棱岩化片麻岩.拆离断层带总体具有上盘向W或WNW向伸展运动.调和平均值法计算获得断层带中弗林指数K取值范围0.98~2.0,平均值约为1.35.极摩尔圆法、伸展褶劈理法、Rs/θ法、石英光轴法等多种方法获得糜棱岩、初糜棱岩的平均运动学涡度值分别为0.64~0.97、0.76~0.93、0.6~0.92、0.63~0.98,均值分别为0.83、0.80、0.78和0.86;应变测量与运动学涡度估算的结果共同说明五莲拆离断层带是在伸展拉伸条件下形成的一般型韧性剪切带.运动学轨迹显示,从NW向SE方向运动学涡度值总体存在递减的趋势,在剪切带的中上部,简单剪切作用更为明显,表现为较高的涡度值(涡度值>0.75,最大可达0.98)、低的减薄率和较低的K值;向下盘方向,纯剪切应变的成份明显增加,表现为较低的涡度值(涡度值<0.70,最小可达0.64)、相对高的减薄率和较高的K值.结合大地构造背景,五莲拆离断层带的形成与演化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破坏作用在其东部边缘的一种反映.五莲断层带可以被厘定为形成于地壳伸展环境的减薄型一般剪切带,是地壳伸展引起断层带简单剪切、下盘快速抬升及岩浆上涌引起垂向施加在断层带的纯剪切联合作用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底栖有孔虫组合对1855年黄河改道的响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改道是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物源汇过程的特有现象,对包括南黄海在内的东部海域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南黄海YSL04柱的底栖有孔虫的分析,结合岩心粒度数据和放射性核素~(210)Pb的年代标定,揭示了1855年黄河改道事件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西南边缘的沉积记录,探讨了有孔虫对黄河改道事件的响应。研究表明:改道之前,研究区形成了相对细颗粒沉积,有孔虫的丰度、分异度均较低,以广盐的近岸浅水冷水属种为主,研究区受河流作用和黄河入海淡水的影响,水体盐度较低;改道之后,废黄河三角洲发生快速侵蚀,岸线后退,沉积颗粒变粗,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均相对较高,有孔虫组合中喜冷、窄盐的陆架浅水种含量增加,研究区波浪作用增强,失去黄河淡水注入,但是受黄海沿岸流的影响,表现为研究区水体盐度升高而水体温度降低。该研究显示1855年黄河北归渤海对南黄海沉积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近海沉积物生物被膜中密度感应及密度感应淬灭细菌多样性
《微生物学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细菌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指细菌利用分泌的信号分子进行相互交流的现象,而密度感应淬灭(Quorumquenching,QQ)是指通过干扰信号分子的产生、释放、积累或应答从而阻抑密度感应通路。【目的】探究青岛近海沉积物生物被膜中密度感应和密度感应淬灭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海水培养基2216E从青岛近海沉积物生物被膜中分离获取可培养细菌,采用平板交互划线和高通量筛选的方法分别筛选具有密度感应和密度感应淬灭的菌株。【结果】共分离获得83株共54种具有密度感应和密度感应淬灭的细菌,分属于四大细菌门类: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38株(45.8%)可以产生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类信号分子,它们分属于变形菌门(37株,15种)和拟杆菌门(1株,1种),优势属为弧菌属和鲁杰氏菌属;能够降解AHL类信号分子的有57株(68.7%),在变形菌门(41株,23种)、拟杆菌门(14株,10种)、厚壁菌门(5株,5种)以及放线菌门(1株,1种)中均有分布。【结论】在青岛近海沉积物生物被膜可培养细菌中,具有密度感应和密度感应淬灭现象的菌株具有很高的丰度和多样性,为后续生态学意义的研究与海洋微生物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黄海中部隆起印支面剥蚀量恢复与演化过程——来自CSDP-2井的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黄海中部隆起是下扬子地块向海域的延伸,是当前海相盆地海域资源调查的潜力区。中部隆起自印支期以来经历多期构造隆升、挤压及剥蚀作用,显著影响了盆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2016年底完钻的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首次在中部隆起钻穿印支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在中部隆起既是新近系-第四系底界,又是下三叠统灰岩的顶界,横向延伸平缓,上、下地层产状差异巨大,下伏地层具有强烈的挤压变形及逆冲推覆,呈现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本次研究基于泥岩声波时差法计算的印支面地层剥蚀量约为1200 m,镜质体反射率法计算的剥蚀量约为1400 m,与地层趋势面估算的剥蚀量基本一致。结合南黄海盆地演化过程分析,认为中部隆起大致于晚三叠世开始隆升,至晚白垩世期间经历快速剥蚀,并可能延续到渐新世末期。在当前南黄海盆地资源调查逐步转向中、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之际,依托实际钻探资料进行印支不整合面研究及剥蚀量恢复对于恢复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评价油气资源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南黄海中部隆起 大陆架科钻 印支构造面 剥蚀量 构造演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裸鲤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能够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用于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以尖裸鲤血液、心脏、肝、脾、鳃、头肾、中肾、后肾、前肠、中肠、后肠、性腺、眼、垂体、脑、红肌、白肌和皮肤18个组织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GAPDH(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HPRT1(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1)、RPL13(核糖体蛋白L13)、RPL19(核糖体蛋白L19)、RPL13a(核糖体蛋白L13a)、SDHA(琥珀酸脱氢酶亚基A)和ACTB(β-肌动蛋白)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并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eNorm分析显示,7个候选内参基因的平均表达稳定值(M)依次为RPL13=RPL13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杂交鳢转录组数据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高通量技术对杂交鳢进行转录本测序和数据分析,经拼接与组装,最终获得52065条unigenes,长度范围201~12407 bp,序列平均长度为710 bp.从长度分布、GC含量和基因表达量等方面对unigenes进行评估,数据显示测序质量较好.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共鉴定出20535个CDS,37324个SNP位点和7830个微卫星.用6大数据库Swiss-Prot、Nr、Pfam、KEGG、KOG和GO注释杂交鳢转录组unigenes,分别对应有20955、28938、19339、14052、19358和18635条unigenes获得注释.根据GO数据库的注释,可将这些unigenes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共50亚类.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这些unigenes参与了5大类30亚类共268个代谢通路,其中,参与信号转导通路的unigenes数量最多,有1716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