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卵形鲳鲹脂肪酸延长酶(Elovl4-like)基因特征与功能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链脂肪酸延长酶(elongases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Elovls)是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LC-PUFA)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能够延长PUFA的碳链。为探究Elovl4在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PUFA生物合成中的功能,该研究克隆了卵形鲳鲹Elovl4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ToElovl4-like,其开放阅读框(ORF)为792 bp,编码26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编码的氨基酸包含Elovl家族的显著结构特征如组氨酸盒子、多个跨膜区和ER滞留信号等。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卵形鲳鲹Elovl4-like基因高度保守,且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其他鱼类的相似度为73%~86%,其中与大西洋鳕(Gadus morhua)的相似度最高(8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Elovl4主要聚为Elovl4a、Elovl4b和Elovl4-like 3类。其中ToElovl4-like与其他鱼类的Elovl4-like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ToElovl4-like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性腺和脾中mRNA表达量最高,在脑中mRNA表达量最低。酵母异源表达分析表明,ToElovl4-like可以分别将亚油酸(18:2n-6)、二十碳五烯酸(20:5n-3)延长为二十碳二烯酸(20:2n-6)和二十二碳五烯酸(22:5n-3)。研究结果为了解鱼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的生物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卵形鲳鲹 Elovl4-like 异源表达 功能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褶牡蛎多糖多肽联产工艺
《食品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褶牡蛎(Alectryonella plicatula Gmelin)多糖多肽联产工艺.单因素试验研究酶添加量、酶解时间、料液比对多肽质量分数、总糖质量分数、水解度及酸性糖质量分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Design-Expert8.0.5.0建立数学模型,进行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酶解法联产制备褶牡蛎多糖多肽的最佳工艺为:添加0.2%的胰蛋白酶(≥250 U/mg),酶解80 min,料液比1∶3(g/mL).此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得到褶牡蛎酶解液中多肽质量分数为(85.14±1.67)%,总糖质量分数为(28.35±2.72)%,水解度为(11.12±0.61)%,酸性糖质量分数为(1.60±0.10)%.与回归方程预测值相近,说明褶牡蛎多糖多肽联产工艺可行.并按此工艺酶解褶牡蛎全脏器匀浆,粗多糖冻干品得率为(29.39±0.41)%;粗多肽冻干品得率为(36.81±0.47)%.研究为褶牡蛎活性多糖和多肽的联产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期实现褶牡蛎资源的综合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螺旋藻对花鲈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液学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添加量分别为0 (对照组)、1%(T1)、2%(T2)、3%(T3)、4%(T4)和5%(T5)的6组实验饲料,养殖均质量为(25.49±0.20) g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 8周,研究其对花鲈生长、消化酶、血液学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螺旋藻可显著提高花鲈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并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螺旋藻可以提高花鲈肠道蛋白酶活性(P<0.05),但对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T3、T4和T5组的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T4和T5组的红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4和T5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4和T5组的溶菌酶活性、免疫球蛋白M和补体4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3、T4和T5组的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T4和T5组的丙二醛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花鲈饲料中螺旋藻的适宜添加量为4%~5%。
关键词: 螺旋藻 花鲈 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 血液学指标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溯河洄游期食物来源变化
《海洋与湖沼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对象,但野生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过程中的摄食生态尚不明确。本论文以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沿其洄游路线设置3个采样区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及其潜在的食物来源等样品。通过对比分析幼体及食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对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期的食物组成及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碳稳定同位素(δ~(13)C)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氮稳定同位素(δ~(15)N)呈现逐渐变重的趋势。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的发育过程中,随着幼体不断向上游江段回溯,食物中陆源物质的比例逐渐增大,食物来源由浮游性食物向底栖性食物转变,且营养级逐渐增高。综合分析证明,在生境多样化、食物来源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中,δ~(13)C值呈现的是食物来源的区域性和特异性,可以识别中华绒螯蟹洄游过程中的食源变化。δ~(15)N值虽受到区域氮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仍能体现幼体发育过程中营养级的差异。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溯河洄游 稳定同位素 食物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鱼类环境DNA研究中通用引物的筛选验证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出一个或多个适宜研究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的鱼类通用引物,本实验选取了5对引物,分别对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16S rDNA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基因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在对两个水样eDNA进行扩增后发现,引物CY45M和1634M均扩增出目的条带,且扩增产物质量适用于后续的高通量测序,而引物CYFM、16ACM和COⅠM均没有扩增出目的条带.继续对另外7个水样eDNA扩增后发现,引物CY45M和1634M在所有水样eDNA中均取得良好的扩增效果.对目的产物进行Illumina Miseq测序后发现,引物CY45M和1634M扩增产物注释上的鱼类物种均为11种,二者获得的鱼类种类既存在差异也存在重复.综上所述,引物CY45M和1634M都可作为鱼类群落结构eDNA研究的通用引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B12对圆型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繁殖和个体大小的影响
《河北渔业 》 2019
摘要:为了解维生素B12对海水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ormis)种群增长、繁殖和个体大小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2(0、0.3、0.6、1.2 μg/mL)强化培养轮虫7d.每天测定轮虫的种群密度和怀卵率,每隔一天测定轮虫背甲长和宽.试验结果显示:0.3 μg/mL维生素B12组轮虫的种群增长、怀卵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3 μg/mL维生素B12组轮虫的背甲长和宽均显著小于其他三组(P>0.05),而其他三组差异不显著.试验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维生素B12对圆型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繁殖和个体大小影响的最适浓度为0.3μg/mL.
关键词: 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维生素B12 种群增长 怀卵率 个体大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颗粒态金属元素的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流域颗粒物的风化状况及颗粒态重金属的变化规律和污染程度,于2009年8—10月对长江干流及主要南、北支流悬浮颗粒进行采样调查。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颗粒态常量金属(Al、Ca、Fe、K、Na)及重金属(Cr、Zn、Cu、Ni、V)进行测定。利用化学风化指数(CIA)估算长江流域颗粒物的风化程度,结果表明:长江干流的化学风化指数在62~75之间,风化程度下游高于上游,气温、岩石类型及地势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长江流域南、北支流颗粒物CIA平均值分别为71和66,主要受岩石类型和南北气候影响,与三峡工程前相比CIA值无明显变化。利用富集因子(EF)估算长江流域颗粒态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总体长江干流及北岸支流污染较轻,仅Cu、Zn处于中等程度富集。南岸支流湘江、螳螂川颗粒态Cu、Zn显著污染,主要受采矿及人为排污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对干流上、下游颗粒态金属的组成进行来源分析,提取了三个因子,结果表明主要受自然来源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大坝拦截、排污)及化学风化影响。
关键词: 颗粒态重金属 颗粒态常量金属 化学风化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长江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溶藻菌的研究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害藻华是公认的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寻求一种有效的有害藻华治理方法一直是藻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某些海洋细菌可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甚至裂解藻细胞,具有溶藻作用.利用溶藻菌治理有害藻华可保持水体环境生态平衡,是一种较安全、高效的方法,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已成为藻华研究领域的热点.根据现有报道,文章主要概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溶藻菌种类、作用机理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探讨了海洋溶藻菌领域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阶多项式密度函数的重力反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力反演是研究地下密度体空间展布的地球物理手段之一。现有的密度反演方法通过对地下介质的网格剖分,直接反演每个网格单元的密度值。本文用多项式函数近似表示地下复杂的密度变化,提出一种通过反演多项式密度函数的系数确定密度变化的新方法。不同于常规网格剖分方法,该方法无需在垂向上划分单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网格疏密、内存占用与反演精细度之间的矛盾。理论模型测试表明多项式系数反演与多种约束相结合,能清晰地突出局部异常体的位置、规模和边界等信息,且效果优于L_2模约束反演的结果。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济阳坳陷区古潜山和凹陷的识别,根据反演的密度差剖面可大致确定不同岩性密度体的边界,弥补了地震剖面反映古潜山展布的不足。
关键词: 多项式函数 变密度 剩余重力异常 重力反演 网格剖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卫星遥感的赤潮信息提取研究进展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9
摘要:赤潮发生时会对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的危害,也会给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赤潮是海洋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简述赤潮遥感的研究意义和监测依据,然后根据卫星发射时间顺序分别对6种典型的水色卫星/传感器及其遥感反演方法进行概述.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就开始了海洋水色卫星遥感的观测工作,40年来,海洋水色卫星的观测能力和水平都得到很大提升,最初的海岸带水色扫描仪(CZCS)仅设置6个观测通道,后来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IS)设置了15个观测通道;赤潮反演方法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要有叶绿素a浓度、荧光法、温度法、波段差值法与比值法等;目前,全球第一颗地球静止水色卫星(COMS)上搭载的地球同步海洋水色成像仪(GOCI)的应用前景良好,其高观测频率为观测赤潮的日变化提供了可能,可以用于开展赤潮快速变化的相关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