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土著大豆根瘤菌的数量分布及共生结瘤特性
《土壤通报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在大豆和小麦的根际土壤中,其根瘤菌数量变化范围在每克土壤3个以上到5万个以下;大豆根际土壤中根瘤菌数量大大超过小麦根际土壤中的数量,最大可超过1万倍。在第二年的风干土样中,不同土类中大豆根瘤菌数量在0—500个/克干土;草甸土、暗棕壤、黑土中的根瘤菌数量高于白浆土;在从未种过大豆的林地土壤中也分离到了根瘤菌。从栽培大豆根瘤中分离出的根瘤菌与栽培大豆结瘤好于野生大豆
关键词: 大豆,大豆根瘤菌,结瘤特性


黑龙江省黑土大豆施硫效果的研究
《土壤肥料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硫肥在黑龙江省黑土上对大豆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在薄层黑土和草甸黑土上施硫肥大豆增产3.4%~18.2%,同时也改善了大豆品质
关键词: 黑土,硫肥,大豆,增产效果,品质


高产春小麦新品系克93-742
《作物品种资源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高产春小麦新品系克93-742克93-742品系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克86F2-86-3为母本,克86F6-613-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3年F6代决选,品系代号克93-742。1994年小麦所内产量鉴定试验,公顷产量为4714.3...


低平易涝地大豆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大豆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低平易涝地耕层土壤水分大、土质粘重冷浆、通气透水性差、释放养分能力低等不良理化性状,是障碍大豆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大豆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是以机械化深松旋耕整地和带状栽培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改变了生产上翻、耙、压的耕作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低平易涝地土体构造不良状况和大豆的合理群体结构。试验结果表明,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提高耕层土壤温度0.8℃,降低土壤容重0.198g/cm3,减少土壤含水量10.1%,分别提高速效氮、磷、钾19.2%、58.9%、36.7%,非毛管孔隙与毛管孔隙之比由1∶3.15改善为1∶1.66;大豆叶面积指数增加32.3%,并表现出指数增长期较短、很快进入直线增长期、稳定期较长和衰亡期较短的良好发育动态。大豆籽粒产量三年平均增产15.1%,增产幅度为13.7~16.0%。
关键词: 低平易涝地;大豆;三深带状


高产优质抗病春小麦新品种龙辐麦7号
《作物品种资源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高产优质抗病春小麦新品种龙辐麦7号龙辐麦7号系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1996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现种植面积400hm2。其选育是以早熟优质高产的龙辐麦3号作母本,高抗赤霉病的品系钢98-446为父本,于1987年...


春性杂交小麦优势测定与利用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交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穗长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2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且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2.1%~5.3%之间。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珠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2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2个化学杂交剂制成的CHA杂交小麦,3个亲本(其中2个为对照品种)共7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交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交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交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关键词: 春小麦,杂种优势,群体密度,优势效应


大豆品种资源对根腐病抗性鉴定研究
《作物品种资源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1011份大豆品种资源对根腐病抗性鉴定结果,在自然条件下初筛鉴定病情指数在20%以下的有151份,占14.94%;对151份进一步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病情指数在15%以下的抗病材料29份,占19.21%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抗性鉴定


对黑龙江省泥炭资源农业综合利用的几点建议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龙江省具有十分丰富的泥炭资源,开发泥炭资源,是缓解化肥供应紧张局面,实现本世纪末增产粮食75亿kg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针对黑龙江省泥炭开发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性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