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重金属Cu、Zn、Pb和Cd在土壤-萝卜系统中的迁移累积规律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温室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u、Zn、Pb和Cd在土壤-萝卜系统中的迁移累积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土壤Cu、Zn、Pb和Cd的浓度分别为800,1 000,1 000,5.0 mg/kg时,萝卜的生长则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土壤重金属处理浓度的增加,萝卜根系的Cu、Zn、Pb和Cd浓度明显增加。在萝卜生长90 d时,随着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地上部Cu、Zn、Pb和Cd的浓度均明显增加。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萝卜地上部Pb的浓度显著增加。随着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萝卜根系的Cu、Zn、Pb和Cd浓度均明显增加。适量的土壤Cu、Zn、Pb和Cd浓度能显著促进萝卜根系的吸收,但土壤Cu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萝卜根系的Cu浓度没有明显变化。随萝卜生长时间的延长,根系Zn和Cd浓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根系Pb浓度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在土壤加入重金属处理条件下,重金属Cu、Pb和Cd在萝卜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是根>茎叶,Zn是茎叶>根。萝卜对Cu、Zn、Pb和Cd的富集能力顺序由大到小依次是Cd>Zn>Cu>P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法从大麦抗旱品种‘甘啤7号’中克隆了1个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CIPK)基因HvCIPK1(GenBank登录号为JX679077)。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1 359bp,编码的蛋白含有45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1.05kD,等电点为9.13。推断具有植物CIPK家族典型的功能结构域,在N端有一特异的催化结构域,该结构域在保守的氨基酸DFG和APE之间含有一个催化所需的活性环;同时C端区域存在一个独特的24个氨基酸组成的调节域,即NAF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PEG、NaCl和ABA处理下,HvCIPK1基因在大麦幼苗叶片中表达显著上调。推测HvCIPK1基因参与多种逆境信号的转导,可能在大麦的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大麦 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CIPK) 克隆 非生物胁迫 实时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地阳坡阶梯式串联型日光温室整体设计及其性能特点
《中国农技推广 》 2013
摘要:井陉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山区,山多地少,沟壑纵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纯山区县.近年来,井陉县依托山地多、自然落差大、光照充足、无工矿企业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并且依据山地阳坡地形特点,在日光温室整体设计及配套技术上进行了研究创新,有效地提高了山区土地利用率,温室综合性能显著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食物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中国植保导刊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室内用不同植物的叶片饲养二点委夜蛾幼虫,并对其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参数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取食不同植物叶片对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差异明显。初孵幼虫取食棉花叶片不能存活,取食小麦、花生、大豆叶片,幼虫存活率低,只有极少个体能完成整个世代;取食白菜、甘薯叶片和人工饲料的幼虫期存活率较高,在50%左右,玉米叶片饲喂的幼虫存活率较低,为16.0%;蛹的存活率和体重以人工饲料饲喂的最高,分别为92.6%和61.7 mg,而取食白菜、甘薯和玉米叶片的存活率在70%左右,蛹重分别为42.8、27.9mg和25.4 mg;产卵量大小排列顺序与蛹重相同,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91.0、152.3、96.0粒和58.0粒;甘薯叶饲喂的幼虫发育历期最长,为32.1 d,玉米叶次之,为24.3 d,白菜叶和人工饲料的较短,为19.4 d和19.5 d;不同处理间成虫寿命和蛹历期的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免耕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2年以3个不同类型的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谷子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试验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5 380.35kg/hm2、5 472.45kg/hm2和5 308.20kg/hm2、5 378.03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0.19%、1.52%和9.67%、10.36%;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4 420.20kg/hm2、4 890.49kg/hm2,分别较同密度的CK增产19.46%、18.08%。结果表明夏谷免耕栽培产量略大于CK,常规品种与抗除草剂品种留苗75万株/hm2较适宜;杂交品种留苗以37.5万株/hm2较适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研究
《玉米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09~2010年采自河北省的120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组成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生理小种致病类型,即0、1、3、N、12、13、1N、23、2N、3N、123、12N、13N、23N和123N,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总分离数的24.2%和20.8%;其次为1N和N号生理小种,分别占总分离数的10.0%和9.2%。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较复杂,出现多个生理小种类型,夏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相对较简单。将各菌株进行毒性分析发现,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对Ht1和HtN基因的毒性较高,毒性频率分别为57.5%和37.5%;对Ht2和Ht3基因毒性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渤海湾地区主要梨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养分投入研究
《土壤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环渤海湾地区三省204个主要梨园养分投入和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主要梨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1 g kg-1,其中,辽宁省主要梨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2.9 g kg-1,山东和河北省主要梨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0 g kg-1,<10 g kg-1的梨园分别占13%和25%。该地区梨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为70.0 mg kg-1、63.1 mg kg-1和175.9 mg kg-1,速效磷含量普遍较高,存在不同程度积累现象。梨园土壤酸化现象明显,50%以上的梨园土壤pH<6.0,以辽宁省梨园土壤pH平均值最低。(2)土壤养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环渤海湾地区的辽宁省梨园土壤养分水平最高,河北省最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pH值是该地区主要梨园土壤养分质量的限制因子。(3)山东省主要梨园氮、磷(P2O5)、钾(K2O)养分总投入量分别为968 kg hm-2、441 kg hm-2和523 kg hm-2,且以化肥养分投入为主。河北省养分投入状况与山东省相似。山东和辽宁省梨园化肥施用以三元复合肥为主,分别占94%和66%,河北省施用的尿素占化肥总量的7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