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176条记录
扬辐籼2号高产栽培规律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扬辐籼2号(原代号“381’)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利用~(60)Co~γ射线辐照IR1529-68-3-2选育而成,1991年正式定名,同年在江苏、湖北、安徽、河南等省示范推广7000hm~2,一般667m~2产量550kg左右,高产田块在700kg以上。该品种因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综合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莲藕的贮藏

食品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莲藕为睡莲科草本植物,食用部分为膨大茎;餐皮色白,肉质脆嫩,味微甜.莲藕营养丰富,每100克莲藕含约20克多糖,1.6克蛋白质,富含钙、磷、铁等微量元素.Vc,B族维生素含量也较高.我国每年莲藕产最在50亿千克以上,山于贮减不当,加工量小,至使腐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虫对苏云金杆菌的抗性

微生物学通报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在害虫防治中,昆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已发展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生物杀虫剂的抗性问题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察觉,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Bacillus thuringensis(简称Bt)等生物制剂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事实上,最近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Bt杀虫剂也存在抗性发展的趋向。在实验室条件下,目前已发现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粉斑螟(Cadra cautella)、烟青虫(Heliothis virescens)对某些Bt杀虫晶体蛋白(ICP)产生明显抗性。Tabashnik等在夏威夷的田间应用中证实,小菜蛾(Plutel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稀禾定在棉田环境中的消解与残留

农药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稀禾定残留量的方法,回收率为76~83%,最小检出限为0.04ppm。在常用量情况下,稀禾定在棉籽中无残留,在土壤中消解极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在湖北海棠的分类及矮化预选上的应用

湖北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分析结合植物学性状的研究,将湖北海棠分为大叶、小叶两大类型。并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酶九带对湖北海棠不同类型进行了矮化预选。从中发现了许多单系的湖北海棠都具有酶九带,其代表龙王号和兴山16号具有半矮化特性,它们的矮化性状与M_7相近;兴山24号则具有矮化性状。

关键词: 同功酶 湖北海棠 分类 矮化预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参南移育苗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鄂西人参引种驯化已有20多年历史,部分药农对人参栽培有一定实践经验。但目前尚无系统栽培技术,故发展面积越来越小。为此,我们于1987年开始进行人参引种驯化栽培的研究,1988年将本所采集的参子作了不同播期、不同底肥、不同海拔的实生苗培育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与应用初报

杂交水稻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1980年以农垦58S为光敏核不育基因供体,与国内外粳稻品种(系)杂交,经多代连续选择,育成一批具有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开花习性好、易繁殖制种、抗病性较强、配组优势明显的模型光敏核不育系。用其配制的组合N5047S/R9-1和N5088S/R9-1等,1992年示范面积达3万余亩,并获得初步成功。

关键词: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 不育性 育性转换 不育系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滋青皮蚕豆——新的生物学检测材料

作物品种资源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70年代以来,国内外开始应用动植物微核检测理化诱变因素和环境污染。1978年Te-Hsin Ma首先利用紫露草花粉母细胞的微核数量作为测定环境污染的技术。1982年Degrassi等利用蚕豆次生根尖微核试验,建立诱变剂的检测系统。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陈光荣等从1983年开始利用蚕豆初生根尖细胞的微核试验检测农药和诱变剂损伤。为了使蚕豆根尖微核试验检测系统更加健全,他们于1984~1985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化螟为害杂交稻和常规稻的试验及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初析

湖北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经接卵试验和大田观察,并结合有关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生物学特性是适宜三化螟发生和为害的。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后,三化螟的发生和危害减轻的主要原因是,杂交稻比原推广的常规稻当家品种“691”等生育期提前7~10d;三化螟在杂交稻上幼虫发育延长、发生期推迟,使杂交稻受害敏感期避开了三化螟为害高峰,减轻了三化螟的发生和为害。随着杂交稻在我省面积逐年增加,使三化螟的发生和为害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状态。

关键词: 三化螟 种群数量 盛孵期 抽穗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耐渍性鉴定及渍害预防

湖北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渍害是湖北省小麦生产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全省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它不仅在降雨量大、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江汉平原及沿江滨湖麦区发生频率高,为害损失重,而且在鄂北麦一稻两熟地区,也会由于前作水稻使得土壤浸水时间长、土壤粘重、排水困难、透气性差而出现渍害。渍害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发生,尤其以孕穗对水分最为敏感,孕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为了了解渍害对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