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星体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数值模拟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鱼礁在海中不同的投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流场效应,为了研究不同摆放方式下星体型人工鱼礁周围的流场分布,该文利用FLUENT软件,采用RNGk-ε湍流模型,模拟了不同流速(0.3、0.5、0.8m/s)及摆设方式对星体型人工鱼礁流场的影响,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FLUENT数值模拟结果与其他数值模拟方法的结果基本相符,表明该数值模拟方法能较好的反映人工鱼礁周围上升流和背涡流特征。其中,组合鱼礁横向摆放时,最大上升流速度、上升流面积及上升流高度均随布设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背涡流面积随布设间距的增大而减小;纵向摆放时,当两礁体间距为1.5倍礁体尺寸时,上升流高度、上升流面积和两礁体后背涡流面积达到最大值;两礁体间的背涡流面积随鱼礁间距的增大而增大。该研究可为人工鱼礁在海底的投放方式和投放间距提供理论参考。


Cu污染条件下封闭循环水养虾系统的效能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Cu2+污染对封闭循环水养虾系统的影响,选用0.3 mg/L Cu2+浓度,研究其对系统中水质、对虾生长、存活及生物滤器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4 d的试验,养殖水体中Cu2+质量浓度在系统水处理单元作用下降为(0.089±0.012)mg/L,对虾能正常生长和存活,0.3 mg/L Cu2+处理质量浓度对生物滤器的化学需要量(COD)、NH4-N和NO2-N去除率及滤器中异养细菌、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数量不造成显著影响。处理系统对虾体内Cu质量分数为(42.91±6.10)mg/kg,与对照中质量分数(29.36±4.06)mg/kg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但均在国家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Cu≤50 mg/kg)范围内。在0.3 mg/L Cu2+质量浓度污染下,封闭循环水养虾系统仍能提供较好的水质条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饵料转化率,所养对虾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要求。
关键词: 对虾 水产养殖 Cu 污染 生物滤器效能 微生物数量


抗静电PET/ATO纤维的制备及材料的性能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抗静电涤纶(PET)/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复合材料。结果显示,ATO在PET中分散良好,团聚体尺寸小于200 nm;加入ATO没有影响PET的流动曲线类型,随着ATO含量的增加,在相同的剪切频率下,熔体黏度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加入ATO提高了材料的热性能,利于熔融纺丝。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了抗静电纳米复合纤维。ATO含量为1.0%(质量分数,下同)时纤维的比电阻由2.7×1013Ω.cm下降到4.9×108Ω.cm。抗静电纤维的渗滤阈值为1.05%,低于传统抗静电填料。


人工环境饲养大麻哈鱼初步试验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是典型的淡水繁殖、海水生长,溯河生殖洄游的冷水性鱼类。为了提高增殖放流回归效果和恢复与利用其资源,该文在人工调控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在淡水中由鱼苗饲养至幼鱼之后再移入海水中饲养至成鱼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刚孵出的大麻哈鱼苗饲养至成鱼的技术是可行的。在淡水中大麻哈鱼苗饲养成活率显著提高,达到85%以上,能够正常发育生长至入海前的幼鱼。根据幼鱼的降河洄游习性,在适宜的时间,将大麻哈幼鱼由淡水中过渡到海水中,经人工饲养能够生长至成鱼。以工程技术手段创造大麻哈鱼的生长条件,是研究其生长发育特性和养殖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工程化饲养大麻哈鱼技术提供参考。


弧形筛及生物净化池净化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理想的净化工艺,对山东省烟台市1个大型海水养殖厂的"弧形筛+4级生物净化池"的废水净化系统进行了各项水质指标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系统对悬浮物与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去除效果明显;经该系统处理后,养殖废水的溶解氧、pH值、电导率、温度和盐度在排放前已经达到自然海水的常规值;系统中的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依废水流入的次序,在各级净化池之间呈现了下降趋势;净化池中底栖单胞藻则体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废水净化池进行刺参养殖,还可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证明,该套系统易于建造、废水处理能力强,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想的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模式。


乳清分离蛋白-多糖乳状液制备与乳化稳定性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pH值7.0时以乳清分离蛋白为乳化剂制备初级乳状液,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通过加入具有不同电性的阴离子型果胶、中性瓜尔豆胶、阳离子型壳聚糖制备具有良好稳定性的乳清分离蛋白-多糖的二级乳状液,并考察pH值、乳清分离蛋白与多糖的比例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瓜尔豆胶与乳清蛋白乳状液粒子间无静电作用;在pH值5.0~6.0条件下,壳聚糖能够吸附到乳状液粒子表面,但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差;在pH值3.0~5.0、果胶质量分数为0.2%~0.5%条件下,乳清分离蛋白-果胶为乳化界面构建的二级乳状液,稳定性最高。


甜菜果胶酶促交联对蛋白质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漆酶(Laccase)催化甜菜果胶间交联的反应条件及其对蛋白质乳化液稳定特性的影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均表明,HRP和Laccase在水相中可催化甜菜果胶间形成共价交联。HRP的反应体系为:5 mL反应体系中含6 mg甜菜果胶,20 U HRP,0.5%(质量分数)H2O2,35℃下反应2 h;Laccase的反应体系为:5 mL反应体系中含6 mg甜菜果胶,15 U Laccase,40℃下反应24 h。激光衍射粒度仪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酶反应体系下,蛋白质乳液特性不同。Laccase交联体系引起牛血清白蛋白(BSA)、乳清分离蛋白(WPI)乳状液发生分层现象,随反应时间延长,分层更加明显;而在HRP反应体系下,BSA乳状液的稳定性能明显提高。


基于固着藻类反应器的生态沟渠构建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人工湿地出水更加满足养殖水质要求,在长×宽×深为150m×0.5m×0.6m的养殖池塘排水沟内借助固着藻类反应器原理设计构建了生态沟渠,研究了生态沟渠对人工湿地出水溶氧恢复状况及深度净化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出水溶氧经过生态沟渠后显著提高至4.41~7.91mg/L,pH值显著提高(P﹤0.05)。在150m长度范围内,生态沟渠水中溶氧量随着沟渠长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P﹤0.05)。生态沟渠对人工湿地出水中NH4+-N、IMn和PO43--P等具有进一步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19.46%、13.38%和31.09%,对总大肠菌群的去除率范围在12.5%~78.13%。上述结果表明基于固着藻类反应器的生态沟渠能使人工湿地出水溶氧低的状况得到改善,N、P等物质得到进一步去除,可以作为与人工湿地配套的水回用系统。


几种机械增氧方式在池塘养殖中的增氧性能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池塘养殖中主要机械增氧方式的性能优劣,该文通过增氧清水试验和水产养殖池塘中实地试验,研究了几种机械增氧方式在清水试验中的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和实际池塘中的溶解氧变化。结果表明,在清水中,叶轮增氧机增氧能力分别高出水车和螺旋桨增氧机4%和264%,动力效率分别高出12.7%和259%;在池塘中,叶轮增氧机对池塘水层的混合均匀时间要比水车和螺旋桨增氧机快40%,对溶解氧的增加值分别高115%和293%。叶轮增氧机综合增氧性能要高于水车和螺旋桨增氧机,螺旋桨增氧机综合增氧性能最差。该研究为在池塘养殖中合理运用机械增氧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池塘 供氧 机械性能 增氧性能 叶轮增氧机 水车增氧机 螺旋桨增氧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