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区域“四水”转化
《水科学进展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天津市现状,利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近期针对强人类活动地区,尤其是复杂的农田系统开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MODCYCLE模型,构建了天津市MODCYCLE模型,并对天津市"四水"转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四水"转化过程受社会侧支水循环的影响较大,有地表产流少、土壤补给大消耗量大、地下水超采以及入境水和外调水利用率高等特点。当地地表水已不能满足区域用水需求,现状条件下通过消耗上游来水量和外调水量保证区域用水,未来虽然还有南水北调工程补水,但仍需要执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逐步减少地下水超采,增加入海水量。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MODCYCLE “四水”转化 天津市


伽马辐照对冰藏大黄鱼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伽马辐照处理对冰藏鲜鱼的保鲜效果,试验分析了大黄鱼冰藏期间微生物、生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的变化,探讨了低剂量辐照处理(1kGy和2kGy)对大黄鱼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后大黄鱼的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产硫化氢细菌数量显著减少;在贮藏期间辐照处理的大黄鱼各种菌数量始终比对照组少;辐照处理可显著减缓大黄鱼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的增加;但会促进脂肪的氧化,2kGy组大黄鱼在贮藏后期能闻到脂肪酸败的味道,而1kGy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始终没有闻到这种味道。辐照处理可增加大黄鱼的货架期,对照组货架期为17d,而辐照剂量为1kGy和2kGy的货架期可延长至30d和26d。本试验为辐照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四种填料滤器处理养鱼废水的硝化性能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填料对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的硝化效能,并为生物滤器硝化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生物滤器的设计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文在5个化学耗氧量/总氨氮比0、0.8、2、6、12条件下,研究了竹制空心生化球、麦饭石、陶粒和生物滤球等4种填料的生物滤器去除模拟海水养殖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以及生物膜微生物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化学需氧量/总氨氮(<6)条件下麦饭石填料的生物滤器具有最高的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去除效能,最高分别可达850和21g/(m3·d)(化学需氧量/总氨氮=0.8);竹制空心生化球次之,其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去除效能最高分别可达750和23g/(m3·d)(化学需氧量/总氨氮=6);陶粒略次于竹制空心生化球,其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去除效能最高分别可达650和15g/(m3·d);而生物滤球效果最差,其化学需氧量和总氨氮去除效能最高分别可达650和11g/(m3·d);化学需氧量/总氨氮的升高将抑制总氨氮去除效能,但可提高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能。在温度为15~22℃,水力停留时间为0.5h的运行条件下,生物滤器的生物膜成熟需40~50d左右:竹制空心生化球滤器最慢,约需50d;其他填料约需40d。竹制空心生化球滤器在高化学需氧量/总氨氮,较其他试验填料滤器具有更好的总氨氮去除效能,在海水养殖生产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对虾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技术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讨论了一种高效经济保持藻类生长的对虾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技术。并利用此系统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生产试验。养殖用水采用经室外池塘充分氧化后的咸井水(盐度14‰~26‰),放苗密度:500尾/m2,排放水经系统处理后循环使用。并且在试验期间,探索了一种低耗高效运行模式。90d养殖期,系统溶解氧均值5.1mg/L,氨氮0.002~0.15mg/L,pH值7.62~8.29,获良好水生态环境调控效果。系统产量4.6kg/m2,饲料系数1.14,每生产1kg虾耗水1000L、耗电2.16kWh,取得高产量、高效率养殖生产结果。


海洋微生物酶反应器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发酵过程具有严重非线性、高度时变性、高阶多变量和大型不确定的特点,为了实现生物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水平,使得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操作监视、自动控制等智能化,分析了影响发酵过程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变量之间的耦合关系,综合应用传统的PID控制方法、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一种多变量模糊神经控制系统的前馈解耦算法并将其应用在发酵过程的思想,同时采用了冷凝、回收、利用发酵尾气技术,解决了尾气排放、罐体泄漏染菌的问题。模糊神经控制器和解耦部分独立设计,在模糊控制器中引入神经网络,解耦网络采用一层隐层,利用简化的学习算法,根据系统输出误差,在线调整网络权值,从而实现动态解耦而无需辨识被控对象的模型。该方法结构简单且计算量小,经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控制算法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基于间歇非稳态方法的溶氧装置增氧能力检测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常用溶氧装置增氧能力试验操作随意性和试验误差较大的缺点,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间歇非稳态法的试验方法。从所需设施、设备,试验过程和计算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使用该方法对DP18-Y型多腔喷淋式溶氧装置进行了验证试验:在气液比(G/L)1︰100和1.5︰100两种条件下,系统稳定运行约130和220min,池内的平均溶解氧质量浓度达到17mg/L(接近理论饱和溶解氧浓度),3个测量点示值误差在±0.78mg/L范围内;在两种气液比条件下重复进行3次试验,增氧能力计算结果分别为(206.1±5.7)和(248.5±11.3)kg/h;不同区间段计算结果表明,试验起始点以越接近0mg/L越好,结束点应大于理论饱和浓度的70%。该试验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可为检验溶氧装置的工作性能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 溶氧装置 试验 供氧 氧质量转移系数 增氧能力 间歇非稳态方法


大黄鱼冷却链用冰量估算系统的设计与评估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评估冰鲜大黄鱼流通过程中的用冰量,应用传热学基本理论对流通过程中泡沫箱与外界间的传热进行分析,建立了环境温度0~25℃范围的大黄鱼流通用冰量估算模型,借助Visual Basic开发平台实现了模型在系统中的应用,增加了模型的实际应用功能。通过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模拟试验,验证了估算系统的准确性,用冰量估算值和实际值间的相对误差在7.0%~16.2%范围内,平均误差为12.3%,用冰量估算系统的偏差因子和准确性因子分别为0.778和1.285,显示建立的估算系统可以快速可靠地估算冰鲜大黄鱼生产流通实际中的用冰量,是监控大黄鱼流通中用冰量的有效工具。


标准化池塘养殖自动投饵系统设计
《农业机械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气力输送原理,设计了一套以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为控制器,触摸屏为人机界面的自动投饵系统。论述了投饵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软件实现。通过PLC系统对下料速度、投饵时间、停饵时间等参数进行设定,实现自动投饵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达到设计要求,输送管长320m时投饵量可达1.1t/h,定量精度为±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