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复合感染的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1991 CSCD
摘要:1983年和1987年3月间,作者先后在浙江省新昌县良种场和江苏省宜兴县张渚镇调查麦病时,发现在扬麦4号小麦品种田中,大面积发生一种叶片发黄,植株矮缩的病害,1984年3月江苏省武进县送检的扬麦4号病株也呈同样症状。经初步研究,鉴定为由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复合感染所致。


大麦剑叶形态生理性状的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1991 CSCD
摘要:1986-1989年间,用8个大麦品种建立完全双列杂交,对剑叶长、宽、面积、开张角、叶基角和披垂度等形态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对F.代的汉列分析表明, 除披垂度外,其余5个性状均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其中,加性效应起着主要作用;叶基角以低值为部分显性,其余性状均以增值为部分显性;剑叶长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在80%左右,其余性状在50%-60%之间。各性状在F_2群体中均表现出连续分布,测定值基本分布在双亲值的范围内,超亲优势不明显。剑叶长和宽均与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长与面积的关系更为密切;开张角、叶基角和披垂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与叶长和叶宽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


中国大麦种质资源抗病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步建立
《中国农业科学 》 1991 CSCD
摘要:大麦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研究是“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攻关组从1986-1990年,对我国大麦三大主要病害(赤霉病、黄花叶病和黄矮病)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共获得病情数据38000余个,其中抗赤霉病库的数据,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鉴定结果,共计5000余份品种;抗黄花叶病库的数据,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研究所的鉴定结果,共计1万余份品种;抗黄矮病库的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鉴定结果,共计3500份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库的数据,摘自《中国大麦种质资源目录》中的农艺性状部分,共计11862份品种。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国产长城0520CH微机上,


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快速检测菜豆黄花叶病毒、马铃薯M病毒和燕麦花叶病毒
《病毒学杂志 》 1991 CSCD
摘要:应用免疫吸附电流技术(ISEM)可有效地检测腐汁液中的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马铃薯M病毒(PVM)和燕麦花叶病毒(OMV).BYMV,PVM和OMV三种抗血清的适宜工作浓度和对铜网的适宜包被时间均为1000倍和1小时,对同源病毒的适宜捕获时间分别为4℃下2、2和8小时.PVM和OMV的病汁液检测灵敏度均为稀释4000倍,而BYMV病汁液稀释16000倍时还能检测到少量病毒料子.ISEM捕获法和修饰法的结果表明,这三种病毒之间无血清学交叉反应.
关键词: 免疫吸附电镜 检测 菜豆黄花叶病毒 马铃薯M病毒 燕麦花叶病毒


中华猕猴桃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在后熟过程变化的研究
《园艺学报 》 1991 CSCD
摘要:猕猴桃是一种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要经过一个完熟过程或人工催熟处理。关于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国外对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有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适期采收的果实必须完成这种化学变化,才能达到最好的食用品质。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原产我国,据1988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报道,全国栽培面积已有5万余亩,年产量达百万Kg。迄今,国内外对于该种在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尚未展开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探索氨基酸、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在后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碳水化合物变化探明采收成熟度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为获得优质猕猴桃及其采后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为本院猕猴桃试验园栽植的‘LQ─8’和‘LQ─25’两个优良株系(1988年11月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均从中华猕猴桃野生群体中选出。果实成熟度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计。从9月上旬起,定期测定果实成熟度,以确定采收期。果实采后用0.05mm厚的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每袋装10个果,共80袋,封口后置于水果周转箱内。库温18°± 2℃ ,相对湿度85%。每隔 2天从中取出5袋分析1次果实营养成分,试验重复3次。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的细胞质内含体的电镜观察
《植物病理学报 》 1991 CSCD
摘要: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别感染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后所诱发的细胞质内含体和细胞嚣病变几乎完全相同。感病的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可看到大量风轮体、柱状体、板状集结体和膜状体,其中以叶肉细胞中更为普遍。风轮体成群出现、同一组内风轮体常平行排列,而相邻群间常垂直排列。膜状体的内部常夹杂着许多小囊泡,其四周与内质网呈辐射状相连。在发病初期的心叶叶肉细胞质的液泡附近可看到颗粒状病毒束,而分散的病毒状颗粒则多见于发病中后期坏死的细胞中。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细胞质丰富、内质网膨大,核糖体增加、小囊泡大量出现,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绿体、线粒体逐渐肿大,基粒缩小、膜破裂、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辐射不育小菜蛾的扩散能力
《核农学报 》 1990 CSCD
摘要:采用(32)~p标记法研究了辐射不育小菜蛾的扩散能力。试验表明,10天内,不育小菜蛾有94%扩散在40m范围内,极个别可达120m,而在这10天中,后3天的诱捕虫数平均每天仅占总诱捕虫数的0.5%,说明辐射不育小菜蛾的扩散有一定期限,3天内扩散范围约700m~2。


离颚细蜂亚科一新属新种——膜翅目:细蜂科
《昆虫学报 》 1990 CSCD
摘要:离颚细蜂亚科Vanhorniinae隶于细蜂总科Serphoidea细蜂科Serphidae,是一种十分珍异的蜂类,全世界仅知2属4种,即离颚细蜂属Vanhornia 2种,分别产于美国和瑞典;卵腹细蜂属Heloriserphuas 2种,均产于智利。本文记述从贵州省采到的一新属新种。该亚科在我国和东洋区也是首次报道。模式标本存浙江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室。 华颚细蜂属Sinicivanhornia新属 模式种:贵州华颚细蜂Sinicivanhornia quizhouensis新种。 上颊很宽;后头脊中央稍下凹;上颚极宽,具4个三角形的齿,齿尖更偏向下方,两上


对两种不同饲养条件下猪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遗传与表型参数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1990 CSCD
摘要:本文对自由采食和限制喂料两群猪的平均日增重(DG)、平均日采食量(FI)、饲料转化率(FCR)、P_2点背膘厚(BF)和后腿瘦肉量(HL)作了遗传分析和比较。试验猪为合成品系,主要的遗传血统为大白猪和长白猪以及少量的巴克夏猪。限制采食猪各性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DG 729±48.45g,FI 1.85±0.043kg,FCR 2.56±0.15,BF 15.3±1.90mlmHL 6.07±0.36kg,自由采食猪相应为:821±85.87g,2.31±0.16 kg,2.85±0.31,16.8±2.43mm,6.07±0.56kg。限制采食猪各性状的遗传力:DG 0.399,FI 0.410,FC R0.403,BF 0.619,HL 0.446,而自由采食猪分别为0.307,0.480,0.129,0.315和0.350。在限制采食下,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日增重与后腿瘦肉量、饲料转化率与后腿瘦肉量有很强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94,0.95和-0.97;而在自由采食下这三个相关分别为-0.46,0.97和-0.46。


TOH间隙法测定不同类型公羔体成分沉积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90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氚水(TOH)间隙法活体测定不同类型公羔体成分沉积。结果表明,9—11月龄羔羊体成分的变化,在不同品种羔羊之间存在差异:高营养水平时,体蛋白和体脂肪的沉积量依次为长毛半血羊>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低营养水平时,惟有东北细毛羊获得较高的体蛋白和体脂肪沉积量,其他羔羊则沉积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