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秸秆液化产物制备包膜尿素
《现代化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小麦秸秆液化产物制备包膜尿素。通过正交实验对影响控释性能的5个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ATR-FTIR、SEM分别对液化和包膜过程的物料、膜层的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液化产物制备包膜尿素的最佳配方为:液化剂聚乙二醇400与丙三醇的质量比为130∶20,催化剂三氧化钨和硫酸的质量比为0.22,吐温的质量为0.5 g,乙二胺在组合多元醇中的质量分数为2.2%,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与组合多元醇的质量比为1.9。小麦秸秆液化产物富含羟基,且结构中包含了麦秆分解产物,液化产物和PAPI在尿素表面反应生成了聚氨酯膜,膜层致密均一,对尿素控释效果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氮用量对设施栽培蔬菜地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过量施用问题,研究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特征,探讨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的重要因子,为降低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建立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平原设施黄瓜-番茄轮作菜地为研究对象,设常规灌溉(W1)和减量灌溉(W2)2个灌溉水平,每种灌溉水平下设不施氮(N0)、减量施氮(N1)和常规施氮(N2)3个氮水平,共6个处理组合(W1N0、W1N1、W1N2、W2N0、W2N1、W2N2)。采用通气法监测不同水氮条件下黄瓜-番茄轮作体系内的土壤氨挥发动态,分析与土壤氨挥发相关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设施黄瓜-番茄种植体系内表层(0—10 cm)土壤铵态氮受施肥的影响波动较大,与常规施氮(N2)相比,相同灌水条件下减量施氮(N1)处理的0—10 cm土层铵态氮浓度最高值降低了25.1%30.3%(P<0.05)。减量施氮可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速率。与常规施氮(N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N1)在黄瓜季和番茄季内的氨挥发速率均值分别降低了21.1%22.8%(P<0.05)和16.5%17.9%(P<0.05)。整个黄瓜-番茄轮作周期内,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和氮肥的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7.8 48.1 kg/hm2和1.23%1.44%。与常规施氮(N2)相比,减量施氮处理(N1)的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及氮肥的氨挥发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9.3%20.0%(P<0.05)和0.85 0.92个百分点。各处理土壤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0—10 cm土壤铵态氮浓度是土壤氨挥发的重要驱动因子。与常规灌溉(W1)相比,减量灌溉(W2)条件下设施菜地土壤氨挥发速率及氨挥发损失量略有增加(P>0.05)。适宜减少氮肥及灌溉量不仅能够维持较高的蔬菜产量,而且显著提高了灌溉水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其中减量施氮处理(N1)的氮肥农学效率比常规施氮(N2)提高了95.4%146.4%;减量灌溉(W2)的灌溉水农学效率比常规灌溉(W1)提高了27.7%54.0%。【结论】通过合理的节水减氮措施可达到抑制氮肥氨挥发损失、增加产量以及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目的。在供试条件下,节水30%左右、减施氮量25%的水氮组合(W2N1)具有较佳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林缘与道路距离对空气PM_(10)浓度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气中的PM_(10)为研究对象,采用便携式手持颗粒物浓度监测仪Dustmate对空气PM_(10)质量浓度进行全天连续测定,研究了距不同林缘和道路距离处的PM_(10)浓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林缘距离处的PM_(10)浓度日变化规律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6、7、10月最大值出现在07:30,8月和9月最大值出现在05:30,各月最小值出现在13:30或15:30,PM_(10)浓度月变化规律表现为随林缘距离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距林缘30m是PM_(10)浓度的重要转折点;不同道路距离的PM_(10)浓度日变化规律与不同林缘处相同,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各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3:30或15:30,而6、8、9月最大值出现在05:30,7月最大值出现在07:30,10月最大值出现在09:30,PM_(10)浓度月变化规律在距道路0~30m时急剧下降,大于30m时下降的趋势变缓,距道路30m时PM_(10)浓度削减率最大;在距道路和林缘0~30m处,随着月份的增加,PM_(10)浓度的削减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应对空气污染提供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西瓜产业竞争力的技术路径探讨
《中国农村科技 》 2016
摘要:可以预见,未来5~10年,西瓜产业将会出现全新或者较大范围的,从产业的组织形式、生产经营主体、生产方式、种植制度、管理方法、营销模式等全产业链的变革。从2007年开始,农业部组织构建了50个农产品为单元的,以产业布局创新的,优化资金链的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此体系下,蔬菜研究中心聚合了从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后加工及产业经济方面专家,同时也布局了全国20个综合试验站。经过8年的努力,在西瓜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全国西甜瓜的产业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秋季不同树种吸附PM_(2.5)研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南海子公园、北京植物园、西山森林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四个园林绿化区内以油松、白皮松、国槐、柳树和杨树等常见典型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于秋季采集各树种叶片,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获得不同树种叶片表面PM_(2.5)吸附量,并用电镜扫描叶表面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子公园和松山自然保护区中均是桧柏和白皮松的吸附量最大,分别为0.26±0.003 8、0.18±0.022 7μg/cm~2和0.252±0.228 1、0.162±0.016 7μg/cm~2,北京植物园中则是以油松(0.33±0.122μg/cm~2)和雪松(0.43±0.099μg/cm~2)最为突出,而西山森林公园中油松吸附量明显高于其它树种同一树种,其吸附量为1.078±0393 4μg/cm~2,是最小值(五角枫)的9.6倍,说明不同树种在相同地点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针叶树种高于阔叶树,且针叶树种间吸附量差异较阔叶树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地点PM_(2.5)的吸附量,基本表现为西山森林公园>北京植物园>南海子公园>松山自然保护区,树种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均呈正相关性,其中柳树、杨树(P<0.05)和油松(P<0.01)叶表面PM_(2.5)吸附量与大气颗粒物浓度成呈显著正相关,即在一定范围内,树种叶片PM_(2.5)吸附量随空气污染的加重而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