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超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8号

中国蔬菜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陇薯8号是以油炸加工型品种大西洋为母本,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杂交创新材料L9705-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从其杂交组合中经系统定向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2010年3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麻胚状体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北方园艺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胡麻优良新品种‘陇亚10号’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培养基中不同的激素配比处理,外植体的取材对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诱导以及再生植株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为MS+IAA 0.5 mg/L+6-BA 1.5 mg/L;最适宜的外植体为下胚轴。

关键词: 胡麻 愈伤组织 胚状体 再生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双孢蘑菇栽培的3种技术模式

中国食用菌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甘肃省地处西北高原,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双孢蘑菇栽培模式的多样化。从适宜区域、季节安排、栽培原料、品种选择、栽培设施、栽培特点及安全高效生产的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介绍了甘肃省双孢蘑菇栽培的3种技术模式,即河西走廊沿山冷凉区夏季反季节栽培技术模式、陇东南地区秋冬栽培技术模式和荒漠绿洲区越冬栽培技术模式。

关键词: 甘肃省 双孢蘑菇 栽培 技术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保鲜剂及贮运保鲜技术研究

中国食用菌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双孢蘑菇为材料,研究其适宜的贮运温度、包装材料和保鲜剂种类。结果表明,0℃是双孢蘑菇贮藏的适宜温度,泡沫箱为双孢蘑菇适宜的贮运包装材料,3种强氧化性保鲜剂,对双孢蘑菇具有很好的保鲜效果,分别为二氧化氯(50 mg·L-1~200 mg·L-)1、次氯酸钠(20 mL·L-1~50 mL·L-)1和过氧化氢(3%~5%)。贮藏20 d,经二氧化氯、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处理的双孢蘑菇,其褐变指数分别为0.269、0.4和0.469,分别较对照CK低73.1%、60%和53.1%,其开伞率分别为20%、35%和35%,分别较对照CK低80%、65%和65%。

关键词: 双孢蘑菇 保鲜 二氧化氯 次氯酸钠 过氧化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26号栽培技术要点

作物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生理变化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生理和产量的变化及生理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及其耐重度水分胁迫的能力和丰水条件下的丰产潜力,选用4个旱地冬小麦品种,在正常供水、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参试品种功能叶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Pro、MDA含量随着胁迫的加剧继续增加,而SS含量在中度胁迫下高于重度胁迫;水分胁迫下叶片SS含量增加幅度越大的品种抗旱性越强,Pro和MDA含量增加幅度越小的品种抗旱性越强;陇鉴101和长6878耐重度干旱的能力较好,不论在中度干旱还是严重干旱下都比较稳产,陇鉴386在中度干旱下表现稳产,但严重干旱下产量降幅大,陇鉴101与陇鉴386具有在水分条件较好时获得高产的丰产潜力,长6878在丰水条件下的丰产潜力较差。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基因型 旱地冬小麦 抗旱性 生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M菌剂在无公害绿色产品西瓜及油葵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甘肃科技 2010

摘要:用耕灌、叶面喷施方式在西瓜和油葵作物上应用大圣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表明,根施AM菌剂,可使不用土壤肥力条件下西瓜平均产量较对照增加3549.0kg/hm2,增产率达到15.9%,净产值增加1676.1元/hm2,增值率为13%;油葵用AM菌剂浸种加叶面喷施的处理产量增加303.0kg/hm2,净产值增加403.9元/hm2,显示出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由上得出,该菌剂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特别是在生产AA级和A级绿色西瓜和油葵的优化施肥技术中示范与推广应用。

关键词: 微生物 AM菌剂应用技术 油葵作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化现代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探讨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摘要: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指以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会计人员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的对企业会计工作、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经营成果等进行的监督活动。在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率、规范内部经营、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免耕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小麦研究 2010

摘要:以小麦全生育期及地表全膜覆盖、膜上覆土、一膜连用、穴播为特点的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旱作增产措施。本研究设计二因素四水平四重复随机区组试验,从不同密度下产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层面,对其增产机理进行研究,以期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全膜技术可以显著改变冬小麦生育进程,播种期可推迟10~15d,促使提前返青和成熟,提高越冬前壮苗率,对农艺性状变化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大幅增加产量,增产率较CK高22.79%~34.73%,净产量增加1304.11kg/hm2~1715.16kg/hm2;10粒/穴密度能够达到最高7055.10kg/hm2,产量的大幅提高获益于诸因子的综合效应,特别是群体、有效分蘖数、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容重的显著增加。全膜对各性状和产量因子的效应,随种植密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8~10粒/穴密度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该技术挖掘产量潜力、提高相关因子的生产能力,防止倒伏和后期脱肥早衰;密度小于该范围不利于群体增加,大于它则易于倒伏、脱肥,养分偏耗严重,造成减产。结论:该技术在降雨量小于500mm的雨养旱地农业冬小麦区,能够达到积蓄无效降水、提升深层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前期增加地表温度后期有效降温,可以挖掘品种产量潜力、提供优良生长环境等作用,有益于各因子的协调生长,从而大幅增加产量。

关键词: 全膜覆盖 覆土 免耕 穴播 密度 冬小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