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鱼生长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型构建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鱼类生长对水环境的响应,预测鱼类在养殖水环境多因子协同作用下的生长速度,进行了室内曝气推流循环水养殖罗非鱼试验,试验持续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增加,鱼的食物转化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所提高;随着非离子氨质量浓度的增加,鱼的食物转化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所降低;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由于变化不大且均处于安全质量浓度范围,该试验中对鱼的食物转化效率和特定生长率未产生显著影响。基于这一系列试验结果对罗非鱼特定生长率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建立了鱼的生长预测模型,R2为0.82,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普适性。预测模型表明,养殖初始鱼质量、养殖密度、非离子氨以及亚硝酸盐质量浓度的增加,均会导致鱼生长速度减缓,而提高溶解氧质量浓度则可以提高鱼生长速度。该预测模型虽然是在曝气推流循环养殖模式下获得的,但对其他养殖模式同样适用,使鱼生长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变得可测,为促进养殖鱼类的健康发展、养殖系统的优化和养殖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便利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休闲渔业存在问题及可行性建议
《中国水产 》 2019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作者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可以通过加强粤、港、澳三方合作与融合,发展休闲垂钓、打造休闲观光渔业,完善渔港渔村基础建设等措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涉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反演热液CH_4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液释放的高温甲烷气体经扩散作用先后进入海洋和大气,并对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产生深刻影响。由于海洋溶解甲烷数据的缺乏,导致人们对深海热液释放甲烷的活动机制和环境效应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前期提出一种光学被动成像干涉系统OPIIS用于热液甲烷浓度、温度和压强的实时探测和长期观测。为了从OPIIS的干涉光谱中精确、稳定、快速的获取热液甲烷信息,采用将干涉光谱与偏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方法处理OPIIS数据。首先分别建立三个甲烷浓度、温度和压强的单因变量预测模型,再利用干涉条纹与辐射光谱的关系,间接建立干涉光谱与甲烷浓度、温度和压强的PLS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基于洛仑兹线型建立了不同于大气环境的深海气体辐射模型,并利用HITRAN2016分子光谱数据库的光谱参数,建立了深海甲烷在任意浓度、任意温度和任意压强下的辐射光谱数据库。挑选热液其他气体对甲烷探测干扰较小的甲烷泛频带1.64~1.66μm内的六条谱线建立甲烷辐射光谱与浓度、温度和压强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另外,分析了训练集取样个数、取样间隔和主成分个数对提高预测模型综合性能的作用。利用不同训练集样本数,不同训练集取样间隔和不同的主成分数,分别建立96个浓度、温度和压强预测模型,并分别利用25组预测集样本对预测模型进行交叉验证。不同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和决定系数的对比表明,训练集取样个数、取样间隔和主成分个数等单一因素的改变并不能同时提高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稳定性、适用范围和运算量等综合性能。经过平衡选取各项指标确定的最优回归模型的参数为:浓度、温度和压强的适用范围分别为5~375 mmol·L~(-1), 580~678 K, 10~34.5 MPa,浓度、温度和压强的训练集取样个数分别为50组, 25组, 25组,采样间隔分别为5 mmol·L~(-1), 2 K, 0.5 MPa,浓度、温度和压强预测模型的主成分数分别为2, 2, 5。浓度、温度和压强预测模型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082×10~(-6), 0.977 0, 5.052×10~(-3),决定系数分别为0.999 9, 0.998 9, 0.999 9。浓度、温度和压强的预测误差分别为±1.21×10~(-7),±3.63×10~(-3),±9.49×10~(-4),对应的预测精度分别为±45.4 nmol·L~(-1),±2.5 K,±3.3×10~(-2) MPa。结果表明,干涉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的反演算法可以精确、稳定、快速的获取热液甲烷气体的浓度、温度和压强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锌含量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选取平均初始体质量为(5.71±0.08) g的卵形鲳鲹幼鱼45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各组分别投喂以一水硫酸锌(ZnSO4·H2O)为锌源、锌含量为38. 1 (未添加锌组)、47. 8、62.6、73.2、95.3和105.0 mg/kg的试验饲料8周.结果表明:1) 62.6~105.0 mg/kg组的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2) 47.8~105.0 mg/kg组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3) 62.6~105.0 mg/kg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 <0.05),62. 6~105. 0 mg/kg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4) 47.8~105.0 mg/kg组的肝脏丙二醛(M DA)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73.2~105.0 mg/kg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5) 73.2 mg/kg组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 mg/kg组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和105. 0 mg/kg组(P <0.05),47.8~105.0 mg/k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P <0. 05),62.6~105. 0 mg/kg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锌可以改善卵形鲳鲹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以增重率和肝脏CuZn-SOD活性为评价指标,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需要量分别为57.04和65.95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COIT复合Zn-Ni合金抗菌镀层的制备及其耐SRB腐蚀性能研究
《表面技术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高Zn-Ni合金镀层的耐微生物腐蚀性能。方法 在硫酸盐电镀液中添加梯度浓度的4,5-二氯-N-辛基-4-异噻唑啉-3-酮(DCOIT),利用恒电流沉积方法 ,在碳钢表面阴极电沉积获得DCOIT复合Zn-Ni合金镀层。通过电沉积电位监测与电流效率计算评价DCOIT对电沉积过程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能谱、X射线晶体衍射等研究DCOIT对Zn-Ni复合镀层形貌、结构与Ni含量的影响,使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和荧光显微观察法验证DCOIT的成功复合及复合镀层的抗菌性能,最后将DCOIT复合Zn-Ni合金镀层暴露于硫酸盐还原菌(SRB)中,监测菌液的p H与菌体浓度,同时计算镀层的腐蚀速率,并观察镀层的腐蚀形貌,评价复合镀层的耐SRB腐蚀性能。结果 DCOIT在电沉积过程中会吸附在沉积表面,造成沉积电位负移,并略微降低了电流效率。DCOIT的添加显著改变了复合镀层的形貌、结构与Ni含量,其Ni含量与DCOIT的添加量呈线性增长关系,导致其晶体结构转变。DCOIT以有效形式存在于复合Zn-Ni合金镀层中,并显示出抗菌性能,DCOIT添加量为2 mmol/L时,镀层中的复合量最高,抗菌性能最好。最后,DCOIT复合Zn-Ni合金镀层能有效抑制环境中SRB的生长与代谢,自身腐蚀速率减慢,耐蚀性能明显增强。结论 DCOIT能够以有效形式复合于Zn-Ni合金镀层内部,并有效提高了镀层的抗菌性能,使其获得增强的耐SRB腐蚀性能。
关键词: Zn-Ni合金镀层 电镀层 4,5-二氯-N-辛基-4-异噻唑啉-3-酮 硫酸盐还原菌 抗菌 耐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显微介导河蟹基因的镜鲤F1代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9
摘要:用常规方法测定饲养在相同条件下平均体质量为234g和227g的显微介导河蟹基因的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 specularis F1代和普通镜鲤(对照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以研究河蟹总DNA直接导入镜鲤后子代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显微介导河蟹基因的F1代镜鲤与对照鲤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0.71%和18.32%、78.94%和67.89%、30.12%和25.86%、32.22%和27.85%,均高于普通镜鲤,两种镜鲤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都是缬氨酸.与普通镜鲤相比较,显微介导河蟹基因的镜鲤具有一定的营养优势.本研究结果为显微介导河蟹基因镜鲤的商品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显微介导 河蟹总DNA 1代','') >镜鲤F1代 肌肉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文献计量的渔业资源学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CSCD
摘要:选取《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2011-2015年的水产资源学(分类号为S931)论文及其在2016年的被引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高被引论文、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机构、高被引期刊等多种角度,基于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探究中国渔业资源学研究现状.研究表明,2011-2015年研究文献数量及被引频次年际间变化不大,呈平稳态势.高被引论文及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显示,热点研究领域为增殖放流、渔情预报、渔业生物多样性、渔业生物种群生态学与摄食生态学等领域.核心作者的研究主题与当前的热门主题词切合度较高.基于作者合著,形成了以程家骅、袁兴伟、刘尊雷等作者为核心的网络和以杨胜龙和樊伟为核心的网络;基于作者共被引,形成了以杨胜龙为核心的网络和以张波为核心的网络.机构合作方面较为突出的是以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为节点构成的网络.从论文期刊分布看,学科影响力较高的期刊为《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南方水产科学》和《应用生态学报》等,学科影响力排名前10位的期刊所刊发论文数量占所有发表论文数的35.8%,被引用次数占所有论文被引次数的61.5%,各期刊水产资源学文章的研究主题分布未见明显差异.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关键词共现 作者合著 作者共被引 机构合作 知识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连续四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的遗传特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纯合度和遗传相似度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连续四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家系中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分布在不同连锁群上的24个高重组率微卫星标记对牙鲆连续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代(G2)、三代(G3)、四代(G4)家系及普通家系对照组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24个微卫星位点在对照组、G2、G3、G4家系中,分别检测到96、42、32和3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00、1.98、1.33和1.33;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416、0.3472、0.1694和0.1492;纯合度分别为0.3503、0.6528、0.8306和0.8508;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5822、0.9238、0.9890和0.9988.24个位点中已有17个纯合,但尚有7个保持杂合状态.同时,将上述结果和已发表的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G1)家系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诱导连续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不仅能提高个体的纯合度,同时也可提高子代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纯合度和遗传相似度在G1、G2和G3家系中能够得到逐步提高,代际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在G4家系中趋于稳定,与G3家系差异不显著.G4家系的遗传相似性(0.9988)已高于连续20代全同胞交配所获得的理论值(0.9860),连续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是快速建立鱼类近交系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 牙鲆 微卫星 雌核发育克隆系 遗传多样性 杂合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