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莠去津防除玉米田杂草的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复配制剂30%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为供试药剂,以对应的3种单剂为对照,进行田间施药试验,测定供试药剂处理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在玉米苗后3~4叶期、杂草2~3叶期使用30%氯氟·烟·莠分散油悬浮剂茎叶喷雾,药后15、35 d调查,制剂用量82.5、100、165 m L/667m2处理对玉米田反枝苋、藜和狗尾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5%以上,可有效防除上述杂草,且对夏玉米安全,并有一定增产效果。
关键词: 氯氟吡氧乙酸·烟嘧磺隆·莠去津 杂草 防除效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蜂群入场时间对蜜蜂采集梨花粉习性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为完善梨树蜜蜂授粉配套技术,提高梨树蜜蜂授粉效能,节约成本。以‘砀山酥梨’和意大利蜜蜂为试验材料,考察蜂群入场时间对蜜蜂采集梨花粉的影响。结果表明,梨树末花期散粉量大,蜜蜂采集的花粉最多;在蜂群入场第1天,采集梨花粉的重量与开花量呈正相关,且初花期、盛花期入场蜂群采集梨花粉的比例高于其他时间入场蜂群;在同一天内,初花期入场蜂群采集梨花粉的重量和比例高于其他时间入场蜂群;蜂群采集梨花粉的高峰在12:00—13:00;初花期、盛花期入场蜂群对梨花粉采集好于其他时间入场蜂群,授粉效能也优于其他时间入场蜂群。本研究认为蜂群在梨树初花期即开花20%左右入场,可以达到梨树最佳授粉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5种红果肉海棠多酚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5种红果肉海棠为材料,采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自由基、清除[2,2′-连氨-(3-乙基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法对其进行了抗氧化活性评价。Folin-Ciocalteau法测其多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其酚类物质的组成与含量,相关系数法分析多酚、黄酮与抗氧化活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其多酚含量为318.14~838.83 mg GAE/100 g干重,黄酮含量为367.64~1821.37 mg RE/100 g干重。印第安魔力海棠、红巴伦海棠、红园海棠和印第安夏天海棠的多酚和抗氧化能力均较高。检测出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矢车菊素-阿拉伯糖苷和芦丁等10种多酚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经济形势下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思考
《中国林业经济 》 2015
摘要:针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实践工作中如何同市场经济全面适应,提升管理效率,采取科学对策展开分析研究,实现既定工作目标,真正提升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水平,为事业单位的持久全面发展提供方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除藜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藜作为中国北方旱地农田的优势种杂草,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综合防除技术及抗药性意义重大,为加快其研究进程,找到解除藜种子休眠的快速、有效的方法尤为重要。通过室内生测的方法,比较了温水、GA3浸种和光照3种处理对藜种子休眠的解除效果。结果表明:温水、GA3浸种和光照3种处理均可以解除藜种子的休眠,提高其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其中,GA3浸种对藜种子的休眠解除最为有效,浓度为800 mg/L时,浸种24 h,发芽率为89.33%,较对照提高47.33%;光照处理次之,7 h/天光照,5天后发芽率达70.00%;温水处理也能提高其发芽率,但休眠解除效果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不同维生素及其添加量对蛋种鸡孵化性能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通过在蛋鸡饲料中添加不同维生素,研究其对种蛋孵化性能和雏鸡出壳后1周龄以内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平VA,VE,B6,B12及生物素对蛋种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VA10 000 IU/kg,VE20 mg/kg,B64.5 mg/kg,B120.03 mg/kg及生物素0.20 mg/kg(即各种维生素的最佳添加量)可显著提高种鸡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及雏鸡1周龄内成活率(P<0.05)。说明在采集种蛋前4~5周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可以提高种蛋孵化性能及雏鸡出壳后1周龄以内成活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蜂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玉米螟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资源。为了弄清蜂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及回归分析对不同接蜂密度下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子代雌蜂数、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及雌蜂数并不能随着蜂密度同等倍数地增加,且单雌寄生卵数、单雌产卵数以及单雌产雌数均随着接蜂密度增加而降低;出蜂率在接蜂量为2~4头时显著大于1头和5头;处理组单卵出蜂数均大于1,且当接蜂密度增大时,其单卵出蜂数显著增加。表明当接蜂密度增大,玉米螟赤眼蜂总的寄生效能及繁衍能力并不能呈同等倍数的增加,且单雌寄生及繁衍能力会随之降低,一卵多胎现象会随之增强。因此,玉米螟赤眼蜂在室内饲养及田间应用中应特别留意蜂密度的选择,以增强其对寄主的控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