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持久抗病品种N.Strampelli的抗条锈病基因分析和微卫星标记
《植物病理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Strampelli是由意大利引入我国的小麦持久抗病性品种,对我国目前多数的条锈菌流行小种均有良好的抗性。为了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机制,利用小麦条锈病小种CYR30、CYR31、Su-4和Su-14对N.Strampelli与中国春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Strampelli对CYR30、CYR31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对Su-14、Su-4的抗病性各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将其中控制Su-14抗病性的隐性基因暂时命名为YrNS-1。利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对接种Su-14的正交F2代群体进行SSR分子标记,在1BL上找到4个与YrNS-1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Xwmc719、Xgwm124、Xwmc44和Xcfa2147,遗传距离分别为3.2、4.6、5.7和10.3cM。与已知位于1BL染色体上的抗条锈基因比较分析表明,YrNS-1可能是1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N.Strampelli 抗条锈遗传分析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道地中药材党参需肥规律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研究了党参不同生长期的养分含量以及吸收量,结果显示,党参整个生长期对N、P2O5、K2O的吸收比例平均为1∶0.51∶0.27;不同时期整株养分净吸收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P2O5、K2O,每生产1t干党参,需吸收N 43.7 kg、P2O5 22.6 kg、K2O 11.9 kg,N∶P2O5∶K2O=1∶0.52∶0.2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型与地点对河西灌区春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中国种业 》 2010
摘要:选择13个春小麦新品种(系)种植于河西灌区7个不同生态点,以研究小麦子粒蛋白质、湿面筋、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性状在不同地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品质性状受基因型、地点及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13个品种品质性状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民勤点和武威点小麦蛋白质、湿面筋、形成时间和延伸性等主要品质性状值均较高,而黄羊点和民乐点的品质性状值相对较低。基因型影响表明,瑞春1号、1486和宁春4号的蛋白质、湿面筋形成时间、延伸性在7个地点平均值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地区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干旱地区7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判断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干旱地区玉米选育目标及制定相应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的关联度表现为:株高0.595 93、穗位高0.571 86、穗长0.809 2、穗粗0.623 93、秃顶长0.667 3、穗行数0.661 57、行粒数0.796 67、千粒重0.615 08,关联序为穗长>行粒数>秃顶长>穗行数>穗粗>千粒重>株高>穗位高。穗长和行粒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土壤团聚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免耕覆盖处理有着相对更高的团聚体稳定性,并且更易形成>5mm水稳性团聚体;不同种植方式下,处理对大团聚体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同一耕作方式下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大团聚体含量为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容重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亦有影响,团聚体破坏率只对水稳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有影响。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种植方式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MW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