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糖肽酮萜素在生长肥育猪中的应用效果

吉林农业科学 2011 CSCD

摘要:选择30 kg杜长大三元杂交猪120头,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金霉素)和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糖肽酮萜素)。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糖肽酮萜素可明显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并且显著降低腹泻率,与抗生素表现出等同的生产应用效果。研究结论:糖肽酮萜素取代抗生素作为生长肥育猪的饲料添加剂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词: 糖肽酮萜素 抗生素 生长肥育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方法】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为例,分别计算土壤固碳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农业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系统计算其温室气体净排放。【结果】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其中,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固碳潜力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 955.07 kg C.hm-2.a-1,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固碳能力最小,仅提高了1 492.26 kg C.hm-2.a-1,传统耕作模式(CK)则减少了173.70 kg C.hm-2.a-1;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CO2排放当量(CO2-eq)排放总量平均为5 259.25 kg.hm-2.a-1,而CK的CO2-eq排放总量为5 367.96 kg.hm-2.a-1;4种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均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物资投入环节,其中氮肥投入为主要的排放促进因素。综合计算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不同,CT2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其CO2-eq减排量为1 897.56 kg.hm-2.a-1,而CT3则最小,其CO2-eq减排量为225.75 kg.hm-2.a-1,而CK模式则为-6 004.87 kg.hm-2.a-1。【结论】吉林省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SOC含量,且抵消了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温室气体的汇,而传统耕作没有提高SOC含量,没有抵消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一个温室气体源。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温室气体 净排放 吉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衣剂中不同浓度杀虫剂成分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安全性评价

植物保护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克百威、丙硫克百威和丁硫克百威3种杀虫剂作为种衣剂有效杀虫成分,每种杀虫剂设置1%、2%、3%、…10%共10种浓度梯度,春天播种期进行玉米包衣播种,20 d后调查苗期植株的根长、根数、叶数和株高,验证3种杀虫剂不同浓度对玉米苗期的生长安全性。结果表明:在10%浓度以下,3种杀虫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玉米苗期生长均未产生药害,植株生长正常。

关键词: 克百威 丙硫克百威 丁硫克百威 安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寒地不同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模式效益的初步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2011 CSCD

摘要:通过对常规稻作(CK)、稻鸭共作(A)、稻鱼共作(B)和稻蟹共作模式(C)连续3年的定位研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总体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上,C>A>B;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品质方面,A>C>B;稻田养鸭水稻产量降幅最小,稻蟹次之;A、B、C各处理总经济效益分别比常规稻作增收11 407.5元/hm2、4 312.5元/hm2和7 378.5元/hm2。说明,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稻鸭共作在改善稻作环境、增加经济效益上优于常规稻作和其他两种稻作模式,可作为该地区稻作复合生态种养技术的主体模式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北方 稻鸭共作 稻鱼共作 稻蟹共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葡萄种质资源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北方园艺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对360份山葡萄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从245对引物中筛选出18对用于供试材料的SSR扩增;单条引物扩增条带为4~13条,平均9.44条;扩增产物长度介于150~1 000 bp,以200~750 bp的扩增片段居多;18对引物共扩增出17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67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8.2%;Shannon’s多样性指数(I)为1.778051。某些品种(系)产生了特有SSR标记带,共5条,占2.95%。

关键词: 山葡萄 SS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松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循环农业是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根据循环农业内涵、技术目标和基本原理,结合松辽平原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农牧结合循环农业的必要性。最后,在循环农业研究实践基础上,探讨了未来松辽平原循环农业科技的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农牧结合 循环模式 松辽平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穗醋栗、树莓等小浆果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

吉林农业科学 2011 CSCD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穗醋栗、树莓等小浆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及生产利用现状的对比,提出今后小浆果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长期目标、工作重点及主要任务。

关键词: 小浆果资源 收集 保存 鉴定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见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农业网络信息 2011

摘要:分析了计算机常见的四种病毒,根据其固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 病毒 木马 蠕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对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吉林省的2个生态类型区布置种植密度试验,重点分析密度和生态因素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密度的增加,公主岭地区千粒重逐渐下降;而在桦甸地区,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下降;2个地区均以8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2 815和11 453kg/hm2。在同一个密度水平下,公主岭地区的产量和千粒重高于桦甸地区。2)生态因素对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大,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产量、千粒重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热量条件不足是限制玉米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尤其是灌浆中期至成熟期的积温,保证这个阶段的积温是保证产量的关键,最适日均温为24.98℃。3)在高密度条件下(8万株/hm2),桦甸地区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的日照时数较高,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穗数。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生态因素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微生态制剂对芦花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饲料工业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方案,选取体重相近的1日龄健康芦花鸡1 5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三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鸡,对照Ⅰ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Ⅳ和Ⅴ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泓缘403菌、常胜1号、抗菌肽及抗菌肽+酵母菌制剂,试验期90 d,探讨不同微生态制剂对芦花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Ⅱ、Ⅲ、Ⅳ和Ⅴ组与对照Ⅰ组相比极显著提高芦花鸡90 d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1);Ⅱ、Ⅳ和Ⅴ组极显著降低料肉比(P<0.01);各组对芦花鸡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对芦花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抗菌肽+酵母菌制剂作用效果最佳,其次是抗菌肽、泓缘403菌和常胜1号。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芦花鸡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