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处理对黄芩秸秆发酵品质的影响研究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黄芩秸秆添加不同添加剂青贮后的饲用价值.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为黄芩秸秆.试验1组、2组、3组、4组及5组为黄芩秸秆分别添加秸秆发酵活干菌、秸秆青贮剂、混合有机酸、纤维素酶以及青贮专用复合酶.包膜青贮45 d.结果显示:试验组黄芩秸秆感官评价均为良好等级,对照组黄芩秸秆综合评分最低;发酵后各组的黄芩秸秆均未检测出黄芩苷活性成分,未发酵的黄芩原样检测黄芩苷含量为0.046%;通过有机酸含量综合质量评价,试验组均为优,综合分析试验5组黄芩秸秆青贮效果最好;各组的相对饲用价值(RFV)分级评价结果为对照组、试验3组、4组和5组质量等级为Ⅳ级,黄芩原样RFV值最高,其他均为Ⅴ级.研究表明,黄芩秸秆添加青贮添加剂青贮能够改善青贮品质,但无明显提高相对饲用价值.黄芩秸秆青贮后可作为新型饲料,但保健功能会消失.


宁夏草原蝗虫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宁夏四类主要草原的蝗虫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对天敌、植被、土壤及其气候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响应,2019―2020年在宁夏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四类草原对蝗虫及天敌物种进行了调查采集,通过物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性指数分析蝗虫、天敌和昆虫的多样性,并就草原蝗虫优势种和多样性对天敌、植被、土壤及气候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鉴定草原蝗虫和天敌个体数分别有743头和3592头,物种数分别有27种和24种;温性草原上发生的蝗虫和天敌物种和数量均最多,蝗虫和天敌的物种分别为23种和21种,数量分别为432头和1682头;温性草原化荒漠上发生的蝗虫和天敌物种和数量均最少,蝗虫和天敌的物种分别为8种和7种,数量分别为34头和132头。蝗虫优势种有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短星翅蝗Calliptamusabbreviatus和亚洲小车蝗Oedaleusasiaticus三种,天敌优势种有直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gebleri、麻步甲Carabus brandti和短翅伪葬步甲Pseudotaphoxenus brevipennis三种。温性草原无论是在草原蝗虫群落中,还是整个昆虫和天敌群落中,其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类草原;草原蝗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天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天敌优势度指数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短星翅蝗和亚洲小车蝗发生均与天敌直角通缘步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白纹雏蝗与禾本科植被盖度、高度、生物量,菊科植被盖度、生物量、频度、高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机质、碱解氮、海拔和降水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p H、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草原蝗虫 多样性 环境因子 气候 土壤 植被 响应


不同药剂对宁夏葡萄霜霉病田间药效及对葡萄果面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对宁夏葡萄霜霉病防治有效、环境友好型的药剂以及明确施药后葡萄果面微生物群落的结构,采用田间药效试验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比较7种药剂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效及施药后葡萄果面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结构以及多样性.结果表明,7种药剂中47%春雷王铜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调查的3个时间段中,防效均在82.17%~91.56%之间,其次防效较好的是生物源农药0.3%苦参碱,防效均在80%以上.不同药剂处理后葡萄果面微生物的优势属种主要有枝孢属、链格孢属、线黑粉酵母属、马赛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等,但各处理间微生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结构相似性存在明显差异,微生物物种多样性较高、分布均匀的组分别为EU组和PO组,而微生物丰度较高的组分别为PO组和BS组;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矩阵的主坐标分析(PCoA)发现PO组、PF组和MA组之间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而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相似的组分别为KC组、EU组和CK组.通过对不同药剂的田间防效及施药后葡萄果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种类和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防治宁夏葡萄霜霉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揭示施药后葡萄果面微生物多样性,提高葡萄酒品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葡萄 葡萄霜霉病 药剂筛选 微生物多样性 主坐标分析


宁夏地区牛源产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差异比较
《动物医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明确宁夏地区牛腹泻源与健康源大肠埃希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及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差异.采集牛肛拭子样本277份,采用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进行筛选,进行生化鉴定和PCR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用ESBLs表型检测方法进行产ESBLs菌株的筛选.结果显示,分离得到142株大肠埃希氏菌,腹泻源分离株74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68.92%(51/74);健康源分离株68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51.47%(35/68).腹泻源菌株多数呈耐药状态,对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较敏感,产ESBLs株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株,差异不显著(P>0.05);健康源菌株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呋辛较敏感,产ESBLs株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株,差异不显著(P>0.05),对头孢氨苄耐药率差异显著(P<0.05).分离株多重耐药现象普遍,腹泻源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情况最严重.腹泻源与健康源产ESBLs株耐药率水平基本相当,腹泻源非产ESBLs株耐药率高于健康源非产ESBLs株,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
关键词: 牛;大肠埃希氏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腹泻;健康


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春小麦干物质转移与灌浆特征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优化春小麦滴灌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对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灌水对春小麦千粒质量、干物质转移和灌浆特征的影响展开研究.在总灌水量一致的条件下,分别设置增大三叶期、分蘖期和拔节期灌水量(W1)、增大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量(W2)、增大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灌水量(W3)、各生育期灌水量平均分配(W4)和对照(CK)5个水量分配处理,研究春小麦千粒质量、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及籽粒灌浆特性.W3籽粒千粒质量最大,花后37 d其千粒质量为53.96g,较CK大2.64%.W2的干物质转移总量、同化物转移总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为最大,分别为0.67 g/株、2.992 g/株和22.165%.不同水量分配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满足Logistic模型,经过水量优化分配,W2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0.366 d,虽然最大灌浆速率有所降低,但是通过增加快增期时间(增加0.15 d)和活跃灌浆期时间(增加2.35 d),可以显著提高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时穗粒质量较CK提高32.1%,该处理籽粒产量也达到最大,较CK提高6.88%.因此可以通过优化灌水量分配,增加小麦千粒质量,提高各器官对籽粒的干物质转移量及灌浆速率,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 优化灌水量分配 生育期 滴灌春小麦 干物质转移 灌浆特征


麦豆长期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陕西杨凌开展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对土壤碳氮养分及麦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不还田相比,半量还田处理0~40 cm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0.51%、11.58%、15.71%、35.68%,全量还田处理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9.61%、21.84%、26.50%、40.77%。秸秆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分别增加4.10%、14.58%,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01%、6.68%,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6.71%、7.67%。土壤全氮、硝态氮、矿物质氮含量表现为9—12月份较高,3—5月份较低,微生物量碳、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0~20 cm土壤中碳、氮各组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半量还田处理大豆、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63%、5.44%,全量还田处理分别增产19.69%、10.38%。长期麦豆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措施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垄距对日光温室番茄东西垄向栽培光环境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东西垄向栽培方法,研究相同密度下,不同垄距对番茄植株冠层透光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日光温室番茄宜机化栽培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垄距加大,株距降低,同垄南北侧行间光照强度差幅加大,但中上部冠层南北侧透光率的差异倍数减小。番茄植株行内不同高度冠层透光率大小为R4(垄距2.2 m)>R5(垄距1.8 m)>R6(垄距1.4 m),加大垄距,减少起垄数量,有利于行内透光率的增加。R4处理番茄果实转色早,早期产量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R5、R6处理,同时R4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温室内人工作业行走距离,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机械化生产和管理。


限制哺乳对安格斯犊牛生长性能、血清免疫与抗氧化指标以及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限制哺乳对安格斯犊牛生长性能、血清免疫与抗氧化指标以及母牛繁殖性能的影响.选择初生重相近、健康的安格斯初生犊牛24头,分为3组,每组8头.对照组随母哺乳,试验组限制哺乳(试验Ⅰ组每日哺乳2次,试验Ⅱ组每日哺乳3次),犊牛10日龄早期补饲,35日龄开始限制哺乳,90日龄断奶试验结束.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犊牛每日哺乳3次极显著提高了90日龄体重(P<0.01),显著提高了90日龄体长、胸围及61~90日龄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犊牛每日哺乳3次极显著提高了血清葡萄糖(GLU)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1);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4.95%(P>0.05)和42.70%(P<0.05).3)与对照组相比,犊牛每日哺乳3次极显著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1).4)限制哺乳提高了血清抗氧化水平,总体呈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对照组的趋势.血清GSH?Px活性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血清SOD活性2个试验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MAD含量试验Ⅱ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5)限制哺乳对母牛产后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每日哺乳3次母牛产后首次发情时间最短.综上所述,安格斯犊牛35日龄以后每日哺乳3次,其他时间离母,可使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有所提高,促进犊牛生长发育最好,且母牛产后首次发情时间最短.因此,可考虑断奶前逐渐减少犊牛哺乳次数,以进一步提高犊牛饲料利用率、缩短母牛产后发情时间.


黄芪多糖、枸杞多糖、甘草次酸对滩羊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黄芪多糖、枸杞多糖、甘草次酸三种中草药活性成分对滩羊增重、血清抗氧化及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选取同期断奶体重(19±2)kg的滩羊公羔羊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 g/kg黄芪多糖(黄芪多糖组)、0.4 g/kg枸杞多糖(枸杞多糖组)、0.4 g/kg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组).预试期10d,正式试验期60 d.结果 显示:甘草次酸组滩羊的平均日增重(ADG)最高,料重比最低.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组滩羊血清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枸杞多糖组滩羊血清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且为各组中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组、枸杞多糖组、甘草次酸组滩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黄芪多糖组滩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显著低于构杞多糖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多糖组、枸杞多糖组滩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甘草次酸组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黄芪多糖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2(IL-22)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甘草次酸可提高滩羊生长性能,黄芪多糖、枸杞多糖可改善滩羊血清抗氧化性能,3种中草药活性成分均可降低滩羊血清中促炎因子含量.
关键词: 黄芪多糖;枸杞多糖;甘草次酸;滩羊;生长性能;免疫指标;抗氧化性能


宁南山区芹菜水肥药一体化试验研究
《节水灌溉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水肥药一体化对宁南山区土壤养分及芹菜产量品质的影响,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关庄村进行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T1(不施药)、生物药剂T2(木醋液)、生物药剂T3(阿维菌素)3个处理,副区为不同制剂液态肥(A1常规施肥、A2功能性全元液体肥+70%CK、A3功能性微生物制剂+70%CK)。结果表明,水肥药一体化条件下,施药与施肥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其中T3A2组合对土壤养分提升最显著,与对照T1A1组合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9.70%、土壤有效磷增加56.04%、土壤速效钾增加32.10%。在芹菜全生育期,药肥交互组合T3A2处理下芹菜的株高表现最优;施药与施肥交互作用对芹菜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T1A1组合相比,T3A2组合处理下芹菜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表现最优。施药与施肥交互作用对芹菜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与对照T1A1组合相比,T3A2组合使芹菜产量增产60.49%。施药与施肥交互作用中,与对照T1A1组合相比,T3A2组合对芹菜Vc、总糖含量提升最多,分别提升1.06倍、29.08%。综上所述,水肥药一体化条件下,药肥组合中T3A2组合为最优处理,可以提高宁南山区芹菜的生长、生理指标,进而提高芹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可以提高耕层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