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粮添加18β-甘草次酸对羔羊断奶应激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18β-甘草次酸对断奶应激羔羊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因子等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羔羊48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添加0.3%、0.2%、0%的18β-甘草次酸的日粮,以断奶当日记做试验0 d,分别在-30、0、10、20、30 d各组试验羊称取体重,采用比色法、酶免法等测定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淋巴细胞(LYM)、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PL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干扰素(IFN)、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浓度。结果表明:饲喂添加0.3%18β-甘草次酸日粮的试验Ⅰ组30 d体重为各组中最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0~10、11~20、21~30 d增重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30 d PLT差异显著(P<0.05),PCT差异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30 d IFN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30 d IL-2、IL-4、IL-10差异极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10 d SOD、GSH-Px、MDA差异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20 d SOD、T-AOC差异极显著(P<0.01),0~30 d试验Ⅰ组、Ⅱ组、对照组羔羊腹泻分别为1例、2例、4例。由此可见,在断奶羔羊日粮中添加0.3%18β-甘草次酸可显著降低羔羊断奶应激,增加断奶后羔羊日增重、提高抗氧化SOD、GSH-Px、T-AOC和免疫因子IFN、IL-2指标,降低MDA、IL-4、IL-10的产生,减少断奶羔羊腹泻的发生。
关键词: 18β-甘草次酸 滩羊 羔羊 断奶应激 抗氧化性能


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杂交F2:5家系的籽粒品质性状及其QTL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间杂交F2:5家系的籽粒品质性状及其重要QTL,为宁夏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优异资源。【方法】以主要籽粒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及其杂交的248个F2:5家系为材料,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等方法对12个籽粒品质性状及其重要QTL进行研究。【结果】12个籽粒品质性状在F2:5家系中均出现明显分离,其中,水分含量、吸水率、沉降值、稳定时间和硬度指数的群体平均值均超过高亲亲本,超高亲比例为59.27%~92.74%;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和形成时间的群体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超中亲比例为42.34%~50.81%,超高亲比例为12.50%~27.42%;降落值、拉伸面积和容重的群体平均值均低于低亲亲本,超中亲比例为1.61%~33.87%,超高亲比例为1.61%~31.05%。基于籽粒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在欧氏距离为13时,可将248个家系分为六大类群,其中,类群Ⅱ平均湿面筋含量(32.16%)和降落值(363.55 s)最高,类群Ⅲ平均粗蛋白含量(14.89%)、吸水率(62.88%)、拉伸面积(152.28 cm2)、容重(779.20 g/L)、形成时间(4.15 min)和硬度指数(69.93)均居首位,类群Ⅴ平均水分含量最低(11.68%)、稳定时间最长(13.16 min),类群Ⅵ平均出粉率(68.86%)和沉降值(41.31 mL)最高。利用69个SSR分子标记构成的39个区间共检测到68个籽粒品质性状QTL,其中,与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吸水率、降落值、沉降值、拉伸面积、容重、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硬度指数相关的QTL数量分别有5、2、4、9、2、12、4、4、1、9、9和7个,分布在1A~7A、1B、2B、3B、6B、1D、2D、3D、6D和7D共16条染色体上,LOD值最大为3.03,表型贡献率为3.17%~43.81%,加性效应为-14.8275~15.3442,同时,1A、2A、4A、7A、2B、3B、6B、1D、2D、3D、6D和7D染色体上检测到多个籽粒品质性状QTL,表明这12条染色体存在QTL富集区。【结论】小麦的大部分品质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间杂交F2:5家系中出现了较多超亲类型,其中类群Ⅲ为籽粒品质性状的最优类群。检测到的68个籽粒品质性状QTL可选择性地用于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不同滴灌频率对压砂西瓜生长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不同滴灌频率对压砂地西瓜的生长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西瓜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保质保量促进西瓜生长发育,以灌水频率为变量,在伸蔓期、果实膨大期设置补灌试验,研究其对西瓜生长特性、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高频率补灌(CK,5次补灌),在中低频率补灌(2~3次补灌)条件下,西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2.80%~13.08%,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56.25%~62.50%,中低频率补灌总酸含量降低18.41%~31.07%.且采用2~3次补灌的处理,可提高水分利用率2.45%~16.6%.综上所述,采用中低频补灌处理,补灌量控制在16.46~21.46 m3·667 m-2,能促进压砂地西瓜的营养物质积累,可提高压砂地水分利用效率、改善压砂地西瓜品质,进而为压砂西瓜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藜麦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藜麦中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称取藜麦样品1.5 g,用甲醇40 mL和3 mol·L-1盐酸溶液10 mL溶解,超声提取20 min,再回流水解1.5 h,将其中的齐墩果酸转化成苷元,以排除杂质干扰.所得提取液以体积比为85:15的甲醇-0.1 mol·L-1乙酸铵溶液的混合液为流动相,采用HPLC分离并测定样品提取液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齐墩果酸的质量浓度在5~500 mg·L-1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3 mg·kg-1;对藜麦样品进行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齐墩果酸的回收率为98.0%~101%,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4.2%~7.5%.方法用于12个实际样品的测定,齐墩果酸的检出量为0.51~21.26 g·kg-1.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齐墩果酸;藜麦;酸水解


不同青贮添加剂对金银花枝条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剂发酵金银花枝条青贮的品质及饲用价值。试验设置5个处理组,分别为试验1组(纤维素酶)、试验2组(青贮专用复合酶)、试验3组(有机酸组合)、试验4组(秸秆发酵活杆菌)、试验5组(秸秆青贮剂),每组5个重复。试验期45~50 d。结果显示,枝条原样中含有一定的绿原酸和木樨草苷等活性成分,发酵后活性成分均未检出。试验1组青贮的感官评价为优等,试验2组、3组为良好;试验1组、2组、5组中青贮的乳酸、乙酸占总酸比例较为合适,质量评价为优。试验2组青贮的CP含量提高了13.14%(P>0.05);EE含量显著提高了168.42%(P<0.05)。与金银花枝条原样相比,试验1组、3组、4组、5组青贮的Ash含量有降低趋势,CHO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枝条原样的相对饲用价值(RFV)最高,质量等级为Ⅳ级,其他组均为Ⅴ级。研究表明,不同添加剂可以改善金银花枝条发酵品质,但其相对饲用价值并未提高,发酵后金银花枝条主要药理活性物质均未检出,金银花枝条作为具有保健功能的饲料资源不宜青贮。


宁南黄土区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粒度特征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宁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粒度特征,旨在为更有效地指导该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标准化方法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利用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小流域9种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山杏林、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坝地、苜蓿地、撂荒地)216件样品,通过福克和沃德公式计算出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度等土壤粒度参数。[结果](1)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粒度组成均以粉粒和极细砂为主,以粉粒含量在各粒度分级中所占比例最大。黏粒、粗砂、极粗沙和中砂含量分层整体趋于稳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粉粒、极细砂和细砂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起伏较大,各层段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各粒级变异系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黏粒的变异系数最高,其次为砂粒,粉粒最小。(3)土壤平均粒径表现为:山杏×柠条林>沙棘林>山桃林>柠条林>山杏林>苜蓿地>山杏×沙棘林>撂荒地>坝地。撂荒地、山桃林和柠条林的分选性明显优于其他立地,沙棘林的分选性最差。[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土壤粒度分布主要受到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扰动等主要因素的影响。


炭基肥连续两年施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玉米为试材,基于等养分供给,设置化肥(T1)、炭基肥(T2)、炭基肥化肥配施(T3)、缓释肥(T4)、有机肥化肥配施(T5)5个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土壤化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土壤结构性状改良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相比化肥,炭基肥化肥配施可显著增加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WSA>0.25 mm)75.7%和64.4%;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18.6%、过氧化氢酶活性5.3%、脲酶活性59.4%,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具有和有机肥化肥配施相同的效果。综上所述,炭基肥化肥配合施用具有显著改善灰钙土物理、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质量的作用。


优化水肥与滴头间距组合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节水灌溉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水肥耦合+滴头间距对宁夏旱区日光温室春夏茬黄瓜生长、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利用Logistic方程模拟黄瓜株高变化规律,分析了各时期生长特点;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了水肥耦合+滴头间距影响主次顺序、显著性及变化趋势,同时结合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最优组合。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下黄瓜株高"S"形生长过程可分为渐增期、速生期、缓增期3个阶段,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且相关系数均高达0.97;(2)春夏茬日光温室黄瓜在采摘期前3个月产量稳定,分别占总产30.19%、29.22%、28.58%,后1个月急剧下降,占总产12%;(3)3因素影响产量的顺序为灌水量>施肥浓度>滴头间距,灌水量影响显著,施肥浓度和滴头间距影响不显著,产量最高处理为TR1,达144 361 kg/hm2,比最低处理TR9高44.92%。采用模糊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TR2表现最好,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70。确定因素最优水平组合为:灌水量3 040.95 m3/hm2、施肥浓度200倍液(740.55 kg/hm2)、滴头间距20 cm,产量为141 077.9kg/hm2。


不同化学杀菌剂与多抗霉素混配对压砂西瓜炭疽病的联合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
《农药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化学杀菌剂与生物农药多抗霉素混配对宁夏压砂西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Wadley法和田间喷雾法,测定了4种化学杀菌剂对压砂西瓜炭疽病的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效,并将活性较强、防效较优的化学农药与多抗霉素混配测定其对西瓜炭疽病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筛选出防治压砂西瓜炭疽病效果较佳的化学杀菌剂咪鲜胺、苯甲·嘧菌酯2种,并确定了其与多抗霉素的最佳质量配比分别为1∶2、1∶3,平均防效可达82%,均高于单剂防效。[结论]咪鲜胺、苯甲·嘧菌酯可作为宁夏压砂西瓜炭疽病防治的首选化学药剂,与多抗霉素混配对西瓜炭疽病防效优于单剂,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和减少农药抗药性,不同药剂组合可交替使用。
关键词: 压砂西瓜 炭疽病 杀菌剂 多抗霉素 联合生物活性 田间防效


控制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植物叶功能性状随降水梯度的变化规律,对揭示干旱区优势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至关重要。以盐池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遮雨棚和喷灌系统控制降水梯度,分析了优势植物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及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叶功能性状变异,以及土壤水分、养分和微生物特性与响应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HW(增水50%)处理下3个植物LA(叶面积)、LDMC(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大,LW处理(减水50%)下短花针茅和达乌里胡枝子LA、LDMC显著减小,降水处理对短花针茅和达乌里胡枝子SLA (比叶面积)影响不显著,LW处理显著提高了蒙古冰草SLA;LW处理显著提高了蒙古冰草和短花针茅LNC(叶氮含量)和LPC(叶磷含量);HW显著降低了土壤C、N含量,LW和HW均显著减少了真菌数量,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显著增加;3种优势植物LA均与土壤水分显著正相关,蒙古冰草和短花针茅通过提高SLA、LNC及LNP来适应干旱生境,蒙古冰草和短花针茅LNC及LNP是表征土壤P、微生物生物量有效性的关键指标,达乌里胡枝子通过自我调节养分利用策略来适应C、N、P含量和微生物活性较低的生境,从而决定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