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不同施肥量配合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钾肥的适宜管理措施和提高钾肥利用率,采用纳米碳肥料增效剂配合不同施肥量,对不同施肥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纳米碳配合70%常规施肥的株高和主茎粗高于纳米碳配合常规施肥,纳米碳配合70%钾量常规施肥的株高和主茎粗高于纳米碳配合无钾常规施肥;纳米碳配合70%常规施肥的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纳米碳配合70%钾量常规施肥产量最高,其次是纳米碳配合70%常规施肥,纳米碳配合70%钾量常规施肥产量仅比纳米碳配合70%常规施肥高0.24%;纳米碳配合常规施肥较常规施肥产量降低。纳米碳配合70%常规施肥和纳米碳配合70%钾量常规施肥较其他处理降低马铃薯粗蛋白质含量的效果好,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的处理均能提高淀粉含量。纳米碳配合70%常规施肥钾肥利用率最高,达68.07%,纳米碳配合70%钾量常规施肥的钾肥利用率为39.74%,均明显高于常规施肥。综上所述,减肥30%并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钾肥利用率优于其他施肥措施。

关键词: 马铃薯 纳米碳肥料 产量 钾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麻籽多肽对高脂饮食喂养大鼠血脂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对火麻籽多肽进行降血脂功能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5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组饲喂高脂饲料,连续饲喂4周建立高血脂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平均分为高脂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10 mg/kg mb)和火麻籽多肽低(200 mg/kg mb)、中(400 mg/kg mb)、高(800 mg/kg mb)剂量组,分别经口灌胃饲喂4周后测定大鼠体质量,脏器指数,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血液流变学变化,肝脏病理切片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与高脂模型组相比,火麻籽多肽能够抑制大鼠的体质量增长,降低肝脏指数和血清中TC、TG、LDL-C、AST、ALT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动脉硬化指数,改善大鼠血流变学指标,降低大鼠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改善肝脏脂肪变性情况。结论:火麻籽多肽对高脂饮食喂养大鼠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关键词: 火麻籽多肽 高脂血症 降血脂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引进绿肥种质资源在贵州省低磷黄壤的生长利用及留种特性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贵州省低磷黄壤土上生长利用的绿肥种质资源,选取国外引进绿肥种质资源13份,种植于低磷黄壤中,研究其营养期生长速率,盛花期主要农艺性状、养分积累与供应,花穗期,留种量等。结果表明,全氮、全磷、全钾总养分积累量居前三的种质资源为HZMC1374箭筈豌豆(19.46 g/株)、HZMC1349箭筈豌豆(18.50 g/株)、HZMC1300白芥(15.54 g/株),养分截获与供应能力较高。对于最佳还田利用时间,HZMC1442白芥、HZMC1300白芥、HZMC1298春山芥、HZMC1299春油菜为3月1日至30日,HZMC1539艾菊叶法色草、HZMC1334毛叶苕子、HZMC1302毛叶苕子,为4月1日至5月6日,HZMC1446豌豆、HZMC1374箭筈豌豆为4月14日至5月4日,HZMC1349箭筈豌豆、HZMC1367箭筈豌豆、HZMC1353箭筈豌豆为4月29日至5月15日,HZMYZW26香青兰为6月3日至21日。对于留种量,HZMC1349箭筈豌豆、HZMC1299春油菜、HZMC1300白芥、HZMC1367箭筈豌豆、HZMC1539艾菊叶法色草留种量较高,分别为607.13、467.93、346.40、276.47、256.93 kg/hm2

关键词: 绿肥种质资源 国外引进 留种 利用 低磷 黄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苹果地方品种果实多酚组分及其构成差异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对12份黑龙江苹果地方品种果实果皮和果肉多酚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品种多酚组成和含量特性的差异,并进行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12份地方品种中检测到5类20种多酚类物质,果皮主要酚类物质为表儿茶素和儿茶素,果肉主要酚类物质为绿原酸、儿茶素和原花青素。不同品种间多酚组成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最小的为槲皮素3-葡萄糖苷(37.48%),变异系数最大的为芦丁(267.18%)。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果皮和果肉当中原花青素含量均较高。以多酚组分含量为依据分别进行聚类,发现果肉对多酚聚类的结果与田间表型鉴定结果和亲缘关系更相符。研究结果为黑龙江地方品种酚类物质加工利用及选育品种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苹果 果实 多酚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及其在东北春玉米上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源头解决地膜覆盖技术泛用、滥用问题,提高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合理利用性。研究提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地膜覆盖技术对作物自身环境要素需求与所在地提供环境要素差异的补偿程度"。该研究以东北春玉米为例,构建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通过数据检索的方式收集东北地区田间试验中春玉米地膜覆盖功能数据,明确作物地膜覆盖与不覆盖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经济产量相关关系,量化作物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增产功效,筛选春玉米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并计算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指数,参照作物需求阈值标准和经济效益,明确东北不同熟期春玉米地膜覆盖种植范围,形成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性区划。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地膜覆盖耕作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与裸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产量与≥10℃积温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P <0.01)。基于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计算了地膜覆盖适宜指数,并将东北地区不同熟期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性分为高适宜区、中适宜区、不适宜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相关研究可为中国地膜投入量零增长和地膜污染综合防控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温度 地膜覆盖 适宜性概念 评价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1年黑龙江省审定大豆品种Ⅰ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 合农1321.1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合丰55为母本,合交04-44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育成。1.2 特征特性普通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5 d左右,需≥10 ℃活动积温2 550 ℃左右。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1 cm左右,无分枝,紫花,尖叶,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2~24 g。品质分析平均结果: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特征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及产量在不同生态区之间、品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存在生态区、品种、年际间的显著互作效应。玉米各器官的干物质转运在不同生态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哈尔滨生态区,茎和鞘没有干物质转运输出,只有叶片干物质转运输出;北京生态区茎、鞘和叶片均有干物质转运输出。对比两个生态区叶片转运率,哈尔滨生态区比北京高6个百分点,叶片对子粒的贡献率哈尔滨比北京高1.8个百分点。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积累 转运 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发生规律

应用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成虫发生规律,为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7-2019年,通过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间罩网,定点观察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动态、虫体大小、发生数量与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结果】成虫羽化出土始见期在7月上中旬,初期羽化出土的成虫虫体偏小;7月下旬-8月上旬为成虫羽化出土高峰期,虫体的长度与宽度明显增大,8月上中旬,羽化出土的成虫虫体达到最大值;8月中旬以后羽化出土成虫数量明显下降,成虫虫体的长度与宽度逐渐减小;到8月下旬-9月上旬只有少量的成虫羽化出土,成虫虫体的大小与初期羽化出土期的相近;9月中旬以后零星羽化出土的成虫虫体大小达到最小值;9月下旬以后未见有成虫羽化出土,10月上旬田间成虫消失。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持续时间在61-74 d,平均1 m2玉米田羽化出土的成虫12.0-97.8头。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始见期、盛发期、持续时间影响较大,5-7月温度高有利于成虫羽化出土。降雨量对羽化出土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总量影响较大,6-8月降雨量大羽化出土的成虫数量减少。【结论】齐齐哈尔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7月上中旬羽化出土,8月上中旬达到高峰,与当地玉米抽雄吐丝期相遇,8月中旬后成虫羽化数量明显减少,8月下至9月初仅有零星羽化出土,9月下旬无新羽化出土,10月上旬田间成虫消失。成虫虫体大小与羽化时期密切相关,以羽化盛期的虫体最大。温度和降水影响成虫的羽化时间和数量。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成虫 发生规律 玉米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在兽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兽用药物在预防以及治疗动物疾病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动物健康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随着兽药的广泛使用,临床分离菌株对于兽药的耐药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就给动物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如何合理地使用兽药并减少耐药性问题的出现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研究的逐渐加深,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又称为PK/PD模型,逐渐成为指导合理使用兽药的重要工具之一。PK/PD模型通过科学的数学计算可以为药物的剂量以及给药间隔提供科学依据。因其具有高效、省时、经济的优点,被许多相关研究人员使用,为兽药的合理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效学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 蒙特卡洛模拟 细菌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膜丁酸钠对断奶羔羊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包膜丁酸钠(CSB)对断奶羔羊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42日龄的断奶羔羊24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抗生素对照组(A CON组)和包膜丁酸钠A组(CSB A组)和包膜丁酸钠B组(CSB B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CON组饲喂不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A CON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的黄霉素,CSB A组和CSB B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和3 g/kg包膜丁酸钠.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各组分别在试验第14天和第28天选取3只羔羊屠宰取样.结果表明:在试验第14天和第28天,与CON组相比,饲粮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对羔羊的肝脏、脾脏、胸腺指数均有所提高(P>0.05).在试验第14天,与CON组相比,CSB A组与CSB B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A CON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A CON组相比,CSB A组与CSB B组血清中IL-6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在试验第14天,与CON组相比,CSB.B组肝脏中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IL-6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SB A组与CSB B组肝脏中IL-2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SB A组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在试验第28天,与CON组相比,CSB A组血清中IL-6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SB A组与CSB B组血清中TNF-α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血清中T-SOD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与A CON组相比,CSB B组血清中TNF-a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SB A组与CSB B组血清中T-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试验第28天,与CON组相比,CSB A组与CSB B组肝脏中TNF-α、IL-1和IL-2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肝脏中T-AOC和T-SOD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可以抑制断奶羔羊血清和肝脏中促炎因子含量的升高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羔羊免受断奶应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2 g/kg的添加量较为适宜.

关键词: 包膜丁酸钠;断奶羔羊;免疫器官指数;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