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黑龙江省籽用南瓜疫病病原菌致病力分析与抗性种质资源评价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引起的南瓜疫病是黑龙江省籽用南瓜生产中的首要病害,造成严重的死瓜烂秧现象,籽用南瓜在黑龙江省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小。本研究在对2017~2019年黑龙江省籽用南瓜种植以及疫病发生危害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疫病高发区采集的病样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获得了106株病原菌,在离体叶片上测定了部分具有分布代表性分离菌株的致病力,发现其致病力均强于对照标准菌株。采用根部接种和叶片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保存的112份种质资源进行室内疫病抗性鉴定及评价,筛选获得了高抗(HR)材料2份,抗病(R)材料3份,中抗(MR)材料9份,其余均为感病材料。本研究明确了南瓜疫病对黑龙江省籽用南瓜生产中的发生危害情况以及病原菌的致病力,为籽用南瓜抗疫病育种、新抗源筛选利用及抗病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籽用南瓜 疫病 种质资源 抗性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北黑土是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了明确东北春麦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最佳用量,提升土壤质量,在田间开展了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研究,试验共设不施肥(CK)、有机肥替代100%化学氮肥(M)、有机肥替代50%化学氮肥(M1N1)、有机肥替代25%化学氮肥(M2N2)和全化学氮肥处理(N)5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化肥处理对小麦收获期耕层土壤(0~20 cm)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以M处理最高,为24.30 g·kg-1;N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为2.70g·kg-1;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C/N比例。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土壤ROC和MBC含量均以M2N2处理含量最高,分别为4.69 g·kg-1及317.40 mg·kg-1;土壤DOC含量以M处理最高,为325.97 mg·kg-1,M2N2处理次之,为307.83 mg·kg-1;土壤POC含量以M1N1处理最高,为1.38 g·kg-1。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施肥的敏感性指数得出,各活性碳SI值均高于SOC,以M2N2处理下MBC的敏感性最高。经相关性分析,ROC、MBC、POC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区域,采用有机肥替代25%~50%化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提高C/N。MBC对施肥反应最为敏感,可作为指示该地区土壤有机物早期变化的指示物。

关键词: 有机肥 C/N比 活性碳 敏感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1年黑龙江省审定大豆品种Ⅱ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7贺豆29号27.1品种来源北安市昊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昊疆0102为母本,昊疆77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7.2特征特性普通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00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1 850℃左右。无限结荚习性。株高88 cm左右,有分枝,紫花,尖叶,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0.0 g左右。品质分析平均结果:蛋白质含量39.20%,脂肪含量21.34%。抗病接种鉴定结果:中抗灰斑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技术助力黑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应用与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我国东北黑土地经过60年高强度利用和不合理耕作导致其有机质减少、碳氮严重失衡、微生物群落失稳等一系列退化过程,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土有机质含量降低是黑土退化的核心问题.生物是一切有机质的源泉,生物驱动的有机质动态平衡是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及土壤质量的基础.然而,东北水热资源限制致使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转化困难,制约了黑土质量提升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黑土粮仓)"设立了"黑土地产能和质量提升的现代生物学技术"攻关任务;该攻关任务围绕绿肥等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质动态平衡机理、秸秆低温腐解的生物学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研发黑土质量提升相关的变革性、颠覆性生物技术,突破黑土有机质转化技术瓶颈,促使黑土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趋于良性平衡,为黑土地质量和产能提升提供重要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生物技术;黑土地;质量;产能;绿肥;秸秆腐解;植物微生物组;微生物肥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节水抗旱水稻新种质食味品质研究

种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寒地节水抗旱水稻新品系及黑龙江省首个国标一级米龙稻18为试材,分析其在正常栽培条件下产量和品质,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对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21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材料(p<0.01);917稻米蛋白质含量最低,硬度最小,米饭弹性最好,食味值最高且极显著高于龙稻18及其他材料(p<0.01)。通过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PC),PC 1方差贡献率最大,为49.3%,综合了蛋白质、弹性、直链淀粉含量;PC 2方差贡献率为23.112%,综合了外观、口感、综合评分;PC 3方差贡献率为19.774%,综合了硬度、食味值。品质综合评价值排序为:917(0.887)、928(0.701)、龙稻18(0.675)、913(0.481)、921(0.358)、914(0.219)。结合人工品尝可知,917食味优于龙稻18,928食味与龙稻18相当。

关键词: 寒地 节水抗旱稻 品质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早熟芽豆新品种黑科77号的选育及应用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科77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运用快中子辐射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相结合选育而成,在适应生态区出苗至成熟100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000℃左右。该品种为亚有限生长习性,株高70 cm左右,强分枝,百粒重9 g左右,产芽率高。两年品质分析平均结果为蛋白含量42.97%,脂肪含量16.71%。三年抗病鉴定结果为中抗灰斑病。适合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下限及六积温带上限种植。通过遗传系谱分析,黑科77号细胞质基因组成来源于克山白眉,通过紫花四号、丰收1号、黑河54、黑河4号、黑河9号完成传递。黑科77号细胞核基因来源自3份外国外优异种质,分别是日本的十胜长叶、俄罗斯的优比列和Minmax; 5份东北地区的骨干材料分别是克山白眉、蓑衣领、四粒荚、元宝株和紫花四号。黑科77的圆叶、小粒优异基因来自于父本Minmax。黑科77号的产芽比极显著高于东农690和黑河43,适用于豆芽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黑科77号 遗传背景 选育 芽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主栽大豆品种产量指标筛选及评价

作物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28个大豆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该区域大豆产量进行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产量相关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独立综合指标,性状累计贡献率为79.083%;通过隶属函数计算产量综合评价值(Y),对参试品种进行产量综合评价,筛选出了产量较高的大豆品种合农71、合农85、绥农26、合农75、黑农61及合农76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大豆产量评价数学模型,Y=0.122+0.736X1+0.465X2+0.168X3+2.527X4+0.326X5+0.289X6-0.313X8,平均估计精度为92.16%;筛选了7个核心产量评价性状,分别为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及4粒荚数,该模型可作为大豆育种材料产量评价及品种产量鉴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黑龙江省中东部 主栽大豆品种 产量评价 鉴定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油大豆种质资源合丰50特点与育种利用

种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与挖掘优异种质资源潜力,对高油大豆种质合丰50特点与育种利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该种质具有含油量高(22.57%)、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好及优良性状遗传力高等突出特点,集优良性状与基因于一体。作为品种生产直接利用,年最大推广面积64.9 hm2,累计推广面积445.9万hm2,增产大豆17.5亿kg,创社会效益66.3亿元。作为种质资源利用,先后育成了高油大豆新品种17个,油分含量≥21.24%,平均值为22.42%,最高值为24.13%,其中大豆新品种合农75油分含量为23.40%,2019年推广面积达50.7万hm2,2015—2019年累计推广面积157.7万hm2,增产大豆5.4亿kg,创经济效益20.3亿元。该种质既是优良品种又是优异种质资源,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与利用价值。

关键词: 高油大豆 种质资源 合丰50 特点 育种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不同施肥措施玉米耕层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特征,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玉米产量差异的形成原因,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耕层土壤生产能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主栽品种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掺混肥+尿素(NHF)、碳基肥+尿素(TJF)和控释肥(KSF)3个施肥措施,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了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玉米耕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NHF相比,灌浆期TJF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7.67%、7.29%,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碱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97%、7.77%、7.29%、6.28%,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纤维素酶、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3.29%、5.92%、7.97%、15.70%;KSF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0.80%、10.86%,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碱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1.39%、12.30%、31.97%、21.08%,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纤维素酶、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5.81%、24.35%、12.76%、18.93%。与NHF相比,TJF、KSF产量分别提高了1.99%和13.24%。本研究推荐,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生产适宜施肥模式为70 cm宽行+40 cm窄行大垄双行种植,配施控释肥600 kg/hm2。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肥措施 玉米 产量 土壤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迷向散发器和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控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两种生物防治方法对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控效果及监测梨树蛀果害虫的发生动态。针对不同的蛀果害虫采用相应的防控方法,并监测不同处理下害虫发生动态与数量。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梨园内一年有3次发生高峰,桃小食心虫有2次发生高峰。梨小食心虫发生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旬;苹果蠹蛾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上旬;桃小食心虫分别在7月下旬及8月下旬达到发生高峰。悬挂梨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可有效干扰害虫正常的交尾行为,全年范围内降低其发生数量。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有较好防治效果,可降低其对果实造成危害的可能,但该方法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效果一般。因此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充分利用不同的生物防治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对梨树蛀果害虫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 苹果蠹蛾 发生动态 松毛虫赤眼蜂 迷向散发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