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超早熟大豆新品种佳豆36的选育研究

大豆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佳豆36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以合农69为母本,以华疆2号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与分子设计育种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种,2020年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累加与聚合了亲本早熟、丰产、优质与抗逆等优良基因与性状,表现为超早熟、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好及适应性强,有效解决了超早熟品种单产低与品质差等突出问题,应用价值与潜力大.本文介绍该品种选育研究过程与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同时对超早熟育种亲本选择、杂交组配方式、早熟性选择、生态选择及选种种植密度等问题进行探讨,总结经验,旨在为超早熟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关键词: 超早熟 大豆新品种 佳豆36 选育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对腐熟牛粪响应

草地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腐熟牛粪施用量对作物根际土壤细菌丰度、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盆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试验材料,分别添加0%,3%,6%,9%的腐熟牛粪,在添加30 d,60 d,90 d后进行取样,利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土壤细菌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所有供试样品的优势菌门.添加牛粪降低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P<0.05),增加了土壤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增加芽孢杆菌属(Bacillus)、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的丰度(P<0.05).聚类分析显示,全土与全粪两个样品含有的一些细菌丰度相似.添加牛粪对一些优势菌丰度产生显著影响,其土壤中溶杆菌属(Lysobacter)、芽孢杆菌属、糖单胞菌属(Sac-charomonospora)、直丝菌属(Planifilum)、纤维菌属(Cellvibrio)、Steroidobacter、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的丰度显著高于未添加组、全土和全粪(P<0.05).不同牛粪添加比例均降低土壤细菌OTU数量,但添加比例至6%牛粪的土壤细菌OTU数目随着苜蓿生长持续增加,添加至9%的土壤细菌OTU数目持续降低.

关键词: 紫花苜蓿;腐熟牛粪;土壤细菌群落;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环境下栽培密度对向日葵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育种家们将提高向日葵产量作为主要育种目标.向日葵产量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状,在本研究中通过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和浙江省湖州市2个不同环境下对2个向日葵品种'浙葵1号'和'龙葵杂10号'设计栽培密度试验,调查现蕾期、花期和成熟期向日葵的生物量和产量,探究环境、基因型、栽培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向日葵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对向日葵生物量和产量性状均有显著影响.栽培密度试验显示在海宁试验基地2个向日葵品种的生物量在现蕾期及成熟期受栽培密度显著影响,在湖州试验基地仅'龙葵杂10号'的生物量在花期存在显著差异.海宁基地'浙葵1号'的90株产量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存在显著差异,除湖州基地的'浙葵1号',2个品种折合亩产在不同栽培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对向日葵生物量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生育时期下的部分生物量性状与产量性状显著相关,并且在现蕾期阶段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关性最紧密,除9 cm2叶片鲜重外,其他生物量性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基因型、环境与基因型交互在现蕾期、花期以及成熟期均对生物量性状有显著影响,而栽培密度在现蕾期对4个生物量性状有显著影响,而在花期和成熟期只对侧茎鲜重有显著影响.在产量性状方面,环境、栽培密度以及环境与基因型交互、基因型与密度交互对其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的发育表现,适当调整栽培密度以达到高产目的.

关键词: 向日葵 生物量 产量 栽培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株高QTL定位

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中SNP160K芯片对丰收24×通交83-611 F2群体252个植株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构建了一张由5861个SNP标记组成的全长为3661.46 cM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定位到7个株高QTL,每个QTL可解释2.56%~10.41%的株高变异。qPH-6-1具有最高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和显性效应,可解释10.41%的株高变异,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为–1.72和18.94; qPH-18-1贡献率次之,可解释9.64%的株高变异,但具有最高的加性效应,达-12.42。在F2群体中筛选出11个qPH-6-1和qPH-18-1基因型为Q6Q6/Q18Q18的单株,平均株高167.00 cm;筛选出16个基因型为q6q6/q18q18的植株,平均株高为91.25 cm。在qPH-18-1定位区间内外增加23个SNP标记,将定位区间由766.97kb缩小至66.03kb,包含8个基因,结合基因注释和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推测Glyma.18G279800和Glyma.18G280200可能与大豆的株高相关。本研究为大豆株型的改良提供了分子参考依据和遗传基础。

关键词: 大豆 株高 SNP 遗传图谱 QTL定位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嫩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估算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松嫩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特征,对于制订本地区固碳减排策略、发展低碳农业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该研究基于松嫩平原黑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在大豆-玉米-玉米典型轮作模式下,2013—2015年监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不还田旋耕CK、秸秆深施还田DSR、秸秆覆盖免耕SC)农田N2O和CH4排放变化,利用生命周期法估算农资投入和田间操作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分析碳足迹特征.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大豆-玉米-玉米轮作模式下,秸秆深施还田和秸秆覆盖免耕不影响土壤N2O和CH4排放.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氮肥生产、磷肥生产和田间耕作是影响农田碳足迹的主要贡献因子,占农田碳足迹总量的90%左右.2013—2015年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农田碳足迹最低,较秸秆不还田旋耕和秸秆深施还田处理分别降低4.5%和5.1%,原因是秸秆覆盖免耕措施减少机械燃油产生的碳排放.秸秆深施还田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可以提高大豆和玉米产量,平均分别增产5.1%和5.5%.综合而言,在松嫩平原大豆-玉米-玉米轮作体系下,秸秆覆盖免耕可以降低农田碳足迹并可提高大豆、玉米产量,是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关键词: 秸秆还田;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黑土;松嫩平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春玉米近二十年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变化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近年来黑龙江省春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变化,采用多年多点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结合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2000—2019年174个春玉米田间试验中的522个玉米产量数据及近2000个成熟期养分吸收量数据,探讨玉米产量和氮磷钾肥利用率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2000—2009年玉米平均产量为7347 kg·hm-2,2010—2019年平均产量为8859 kg·hm-2,2010—2019年较2000—2009年玉米平均增产1512 kg·hm-2,增产率达20.6%;黑龙江省玉米平均收获指数2000—2009年为0.45,2010—2019年为0.50.玉米产量与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均呈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玉米产量与氮素吸收量相关性最高,其次为钾素,与磷素相关性最低.根据化肥施用及肥料利用率可将研究时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2000—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氮磷钾肥利用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氮肥利用率在这三个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38.5%、34.4%、39.4%,磷肥(P2O5)利用率分别为18.8%、15.8%、20.7%,钾肥(K2O)利用率分别为47.9%、46.4%、49.9%.研究表明,2000—2019年黑龙江省玉米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收获指数及肥料用量的增加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肥料用量的增加是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黑龙江 春玉米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黑农5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农51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黑农48为母本、黑农65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参加2018—2019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58.4 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6增产7.1%;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70.9 kg·hm-2,较对照品种绥26增产9.4%。202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蛋白质含量47.31%,脂肪含量17.35%,是目前生产上蛋白质含量突出的大豆新品种。

关键词: 大豆 黑农511 高蛋白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施氮对不同类型大豆品种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豆不同类型品种叶面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主栽4种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15N示踪法在大豆R5期进行叶面施氮,探究不同施氮量及品种类型各器官对标记氮素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在4.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大豆各器官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及15N积累量总体均达到最高,不同类型品种间,亚有限尖叶型茎及叶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亚有限圆叶型叶柄、荚皮、籽粒及全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无限圆叶型根、茎、叶、籽粒及全株氮素积累量最高,无限尖叶型叶柄和荚皮的氮素积累量最高,亚有限圆叶型根、茎和叶柄的15N积累量最高,无限圆叶型叶15N积累量最高,无限尖叶型籽粒15N积累量最高;15N分配率与积累量在根、叶、叶柄和荚皮器官均在同一处理达到最高,而在茎和籽粒中分配率与积累量的最高值不在同一处理。说明茎和籽粒中氮素分配率在不同处理间不同,更易受到叶面施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大豆叶面氮素利用机制研究及不同类型品种叶面氮肥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 叶面施氮 品种类型 积累 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初花期淹水胁迫对大豆叶片AsA-GSH循环的损伤及烯效唑的缓解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淹水胁迫对初花期(R1)大豆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的影响及烯效唑(uniconazole,S3307)的调控效应,为提高大豆耐涝性及烯效唑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盆栽场,以耐涝品种垦丰14和涝渍敏感品种垦丰16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待植株生长至R1期时叶片喷施S3307(浓度为50 mg·L-1,喷施量为225 L·hm-2),喷施5 d后开始淹水胁迫处理,分别于淹水后0 d(R1+5)、5 d(R1+10)和恢复正常水分处理5 d(R1+15)后进行取样,以2个品种大豆正常水分管理为对照组(CK)、淹水胁迫处理(W)和淹水胁迫处理+S3307(W+S)为处理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对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淹水胁迫对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MDA)、活性氧(ROS)和AsA-GSH循环系统中非酶抗氧化剂(AsA、DHA、GSH和GSSG)和关键酶(APX、GR、MDHAR和DHAR)的影响及S3307的缓解效应.[结果]R1期,淹水胁迫R1+5时,与CK相比,喷施S3307降低了垦丰14和垦丰16叶片内MDA、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同时提高了AsA-GSH循环中非酶抗氧化剂和关键酶含量,以维持ROS平衡,促进2种大豆品种的生长发育.淹水胁迫R1+10时,W处理增加了垦丰14和垦丰162个大豆品种叶片内MDA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40.02%和37.53%,并加速了ROS(O2-和H2O2)的积累,淹水胁迫下2个品种O2-产生速率分别较CK显著增加60.29%和27.77%,H2O2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49.45%和43.40%,且涝渍敏感品种垦丰16的受害程度大于耐涝品种垦丰14,同时,在淹水胁迫下,2个品种叶片内的抗氧化物质和关键酶活性均有所提高,以适应淹水胁迫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叶面喷施S3307后,W+S处理可进一步提高2个大豆品种淹水胁迫下抗氧化物质(AsA、GSH)、氧化还原物质(DHA、GSSG)及总抗坏血酸(AsA+DHA)和总谷胱甘肽(GSH+GSSG)含量,并提高抗氧化酶(APX、GR、MDHAR、DHAR)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抑制ROS积累,减少淹水胁迫对膜系统造成的伤害.恢复正常水分处理5 d(R1+15)后,2个品种W处理的上述指标均有所降低,但W+S处理能维持大豆叶片内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加速清除MDA和ROS的过度积累,促进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内AsA-GSH循环运转,进而促进大豆品种叶片恢复至正常状态.[结论]淹水胁迫对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ROS积累及AsA-GSH循环中关键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喷施S3307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关键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减缓淹水胁迫所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 大豆 淹水胁迫 AsA-GSH循环 叶片 烯效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应激后民猪背脂中差异lncRNA的筛选与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分析冷应激对猪脂肪组织内lnc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冷应激下lncRNA与靶基因的改变对脂肪代谢及机体的影响。本研究以6头6月龄雌性民猪为试验材料,随机分为2组,一组置于正常舍内饲养,温度控制在(18±2)℃,设为对照组;另一组置于室外半敞篷舍内饲养,温度控制在(-18±5)℃,设为试验组。处理24 h后,屠宰,取背部皮下脂肪为试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受低温诱导的lncRNA及其靶基因,并对差异基因开展生物学功能分析,构建两者间的调控网络。结果发现,166个差异表达lncRNAs和269个基因受到冷应激诱导,其中仅有2个为已知的lncRNAs。差异基因中有多个与机体免疫相关,如干扰素刺激基因、DHX58、PTX3和OASL等,与呼吸、氧化应激和血液循环相关的基因有KCNK3、CCDC38、GAS2L2、KNDC1、LIPG和C1QL3等,与脂类代谢相关的基因有ANGPTL4、KLF11、NUPR1和HERC5,它们均发生了显著上调。而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基因,如SLIT1、MAP6、TREM2和IRFN2等则发生了显著下调。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防御反应、对生物刺激的反应以及病毒的反应等。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发现,144个lncRNA与208个靶基因共表达,并以反式调控为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调控关系,所筛选出的靶基因显著富集到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生物发生和基底细胞癌通路。据此推测,冷应激下机体的先天免疫系统、呼吸、氧化应激、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敏感性等生理过程均受到影响,脂类代谢发生了改变。

关键词: 民猪 lncRNA mRNA 冷应激 调控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