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运筹对苏打盐碱地水稻养分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2018年,以粳稻品种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氮肥运筹方式:不施氮肥(N0)、农民习惯施氮(N1)、平衡施氮(N2)、减氮施肥(N3)和氮肥后移(N4),研究氮肥运筹对苏打盐碱地水稻氮磷钾养分积累转运以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氮相比,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显著提高了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而氮肥后移则相反;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提高了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以及氮、磷、钾收获指数,且以平衡施氮增幅最大,氮、磷、钾转运量分别提高了55.54%、60.03%和40.07%,转运效率分别提高了12.75%、19.72%和14.26%,氮、磷、钾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6.04%、5.13%和2.08%。此外,水稻100 kg籽粒吸钾量>100 kg籽粒吸氮量>100 kg籽粒吸磷量,且均表现为平衡施氮>减氮施肥>农民习惯施氮>氮肥后移>不施氮肥,而氮、磷、钾素稻谷生产效率则呈相反趋势。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有利于提高苏打盐碱地水稻养分的积累和利用效率。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养分积累 养分转运 水稻 产量 苏打盐碱地


2009-2018年黑龙江省审定的常规粳稻品种综合评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省2009-2018年审定的187份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利用SPSS和MATLAB软件,对不同积温带不同年度品种以及生育期、活动积温、糙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千粒重、产量、日产量、积温产量、穗颈瘟、空壳率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值进行统计分析、熵权-功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具有明显积温带生态环境归属特性,品种选育应该以适应积温带生态环境要求为前提,在重点提高抗穗颈瘟和结实率基础上,稳步开展品质、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选择。利用综合指数值能够对各积温带水稻品种进行评价排序和优良稻种资源筛选发掘,并按其值可划分5个类群,但遗传距离存在差异,其类群差异离散程度大小依次为:第3积温带>第1积温带>第2积温带>第4积温带;筛选和发掘出综合性状前10位的优良种质资源,第1积温带品种有龙稻18、龙稻23、龙稻16、龙稻19、东富102、龙香稻2号、龙洋1号、东农430、松粳香1号和龙稻24,第2积温带品种有绥粳14、东农428、金禾2号、北稻4号、牡响1号、绥稻2号、绥粳18、绥稻3号、金禾1号和绥稻1号,第3积温带品种有龙粳25号、龙粳26号、龙洋11、龙粳27号、龙粳53、龙粳32号、龙盾107、龙粳28号、龙花04-050和稼禾1号,第4积温带品种有富合3号、绥粳12、莲惠1号、龙粳65、莲育625、龙粳66、垦稻19号、龙粳48、绥粳25和龙庆稻22号,这些优良种质可作为杂交亲本使用。
关键词: 粳稻 品种 综合评价 寒地稻作区 粮良安全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嫩单22的选育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新品种嫩单22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于2009年选育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组合为N8924×N2035,2016~2017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0 428.9 kg/hm2,比对照品种誉诚1号(2016年)和先玉696(2017年)平均增产11.2%;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419.3 kg/hm2,比对照品种先玉696平均增产15.7%。该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125 d,需≥10℃活动积温2 600℃·d,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和适应性广及适宜机械化收获等特点,2019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适应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


利用汉麻秸秆栽培珊瑚猴头菌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不同比例(20%、40%、60%、86%)汉麻(Cannabis sativa)秸秆替代常规配方中的阔叶木屑栽培珊瑚猴头菌(Hericium coralloides),研究不同配方对其生长特性、营养成分含量以及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配方相比,汉麻秸秆添加量为60%的配方(26%阔叶木屑、60%汉麻秸秆、6%麸皮、6%稻糠、1%石膏、1%蔗糖)菌丝生长旺盛、生长周期短,生物学效率和粗蛋白含量高。另外,添加量为86%的配方子实体未检出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二酚(CBD)等大麻素成分。研究表明利用汉麻秸秆为主料栽培珊瑚猴头菌具有可行性。


AtATH1转录活性研究及与AtOFP1蛋白互作的免疫共沉淀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TH1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调节功能,并可能通过与多效的转录调节因子OFP1蛋白互作来调控植株发育的重要性状,然而,目前ATH1与OFP1的互作并没有被进一步的证实,且ATH1的转录活性并没有被确定。本研究采用原生质体瞬时转染的方法与免疫共沉淀分析来确定ATH1与OFP1的蛋白互作关系及ATH1的转录活性,结果表明在体内能够形成ATH1-OFP1蛋白复合物,且ATH1为转录抑制因子,OFP1能够加强ATH1的转录抑制活性。针对植物发育过程中的调节功能,本研究更能为明确OFP和OFPs-TALE蛋白复合物,提供分子方面的研究基础,对植物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幼苗期淹水胁迫及喷施烯效唑对小豆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幼苗期淹水胁迫及喷施烯效唑(S3307)对小豆(Vigna angularis)生理代谢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2019年以龙小豆4号和天津红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苗期进行预喷施S3307,同时连续淹水处理5 d并每天取样,测定分析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幼苗期淹水胁迫引起小豆叶片H2O2和MDA含量、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ABA、IAA和SA含量显著提高,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淹水处理5 d导致龙小豆4号单盆产量显著下降8.40%~12.61%,天津红显著下降9.91%~10.01%.S3307具有抵御淹水胁迫的作用,能有效增加小豆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H2O2和MDA含量,能够显著提高SOD和POD活性以及SOD/POD、SOD/CAT,显著增加ABA和SA含量,并显著抑制IAA含量的上升.喷施S3307使淹水4 d的龙小豆4号产量显著提高2.85%~6.18%,使天津红淹水4 d的产量显著提高2.85%~3.95%.综上,淹水胁迫下,不同品种小豆在活性氧物质积累、膜质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激素水平等方面的生理应激存在显著差异;喷施S3307能够有效缓解淹水胁迫对小豆生理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小豆苗期抵御淹水胁迫的生理机制及提高淹水胁迫下小豆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向日葵抗F-生理小种列当资源筛选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向日葵列当是一种寄生在向日葵根部的恶性杂草,对向日葵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影响,开展向日葵抗列当资源筛选和抗列当育种对向日葵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室外盆栽鉴定的方法,利用高致病力的列当F-生理小种,对42份向日葵资源进行抗性鉴定,鉴定出2份免疫资源、2份高抗资源、3份抗性资源、18份易感资源和17份高感资源。从国外引进的油用向日葵材料整体对列当的抗性较好,而食用向日葵材料包括食用自交系材料和食用型向日葵品种整体对列当的抗性较差,除了ZJ105和GSK18,其余都是易感和高感列当材料。利用本试验筛选出来的抗性材料,为今后选育抗列当向日葵品种奠定基础。


基于荧光光谱技术研究增效肥料对土壤富里酸荧光特性的影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施用增效肥料后对土壤富里酸(FA)荧光特性及腐殖化程度的影响,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和爱辉区两个试验区采取相同施肥处理,设置5个处理组:平衡施肥(NE)、平衡施肥减量25%(CK)、平衡施肥减量25%+纳米碳增效剂(T1)、平衡施肥减量25%+沸石增效剂(T2)、平衡施肥减量25%+生物炭增效剂(T3),分析土壤中FA荧光光谱特性的变化情况。三维荧光区域积分(FRI)方法不同肥料处理区域Fmax相对含量的变化表明,施用增效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其中T2>T1>T3>NE>CK,沸石增效处理对于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提高土壤的供肥水平表现最为显著,其在嫩江试验区的可见荧光FA区域Ⅴ与紫外荧光FA区域Ⅲ所对应的物质相对含量的比值(PⅤ,n/PⅢ,n)较CK处理提高了5.81%,根据平行因子分析方法将土壤FA分为C1组分和C2组分,其中C2组分与C1组分Fmax的比值(C2/C1)较CK处理提高了22.09%;在爱辉试验区的PⅤ,n/PⅢ,n较CK处理提高了4.65%,C2/C1较CK处理提高了20.93%;根据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结果,各处理土壤FA可分为C1和C2两个组分,C1组分为类富里酸(Ex/Em=230nm,320/410nm),C2组分为类胡敏酸(Ex/Em=265/465nm),施用三种增效肥料均可以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其中NE>T2>T1>T3>CK。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三个增效处理中,T2增效处理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采用沸石作为肥料增效剂对于土壤FA的积极作用要优于纳米碳和生物炭,因此长期施用沸石增效肥料可有效提高土壤供肥能力,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关键词: 增效肥料 富里酸 腐殖化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大麻中3种酚类成分测定专用固相萃取柱的设计与应用
《色谱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麻中的主要成分大麻二酚(CBD)、大麻酚(CBN)和Δ9-四氢大麻酚(Δ9-THC)的含量决定了其性质和应用。在液相色谱分析中,由于大麻提取液中含有较多杂质,需要净化。该文基于大麻中CBD、CBN和Δ9-THC的结构特征及样品基质组成,根据中性氧化铝、硅酸镁和石墨化炭黑的不同表面特征,考察了这3种吸附剂对大麻提取液中叶绿素、多糖、高级脂肪酸酯及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和对3种大麻酚的回收率,确定了3种吸附剂的用量分别为1.80 g、0.15 g、0.05 g混合装填成的2 g/6 mL小柱为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测定的专用固相萃取柱。该小柱对大麻乙酸乙酯-甲醇提取液样品中CBD、CBN和Δ9-THC的回收率分别为98.9%, 95.7%和99.2%,对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去除率分别为96.3%、99.2%和95.5%,对总糖的去除率为98.5%,对脂肪酸甘油酯的去除率为96.9%,对重金属离子的平均去除率为85.4%。优化了色谱分析条件,采用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50 mm×2.1 mm, 1.8μm),在1%乙酸水溶液-乙腈(30∶70, v/v)流动相条件下等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0 nm,进样量为1μL,在10 min内可完成样品分析。方法学考察表明,在0.5~50 mg/L范围内,CBD、CBN和Δ9-THC的液相色谱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8 3、0.999 5和0.998 1,检出限分别为0.45μg/L、0.53μg/L和0.38μg/L,加标回收率为90.3%~97.0%、93.7%~95.6%、90.8%~96.1%,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2%~6.1%、4.1%~8.0%、2.4%~4.8%。研究结果表明,该文以中性氧化铝、硅酸镁和石墨化炭黑制作的复合型大麻酚类成分测定专用固相萃取柱在大麻植物中3种酚类化合物的测定中具有净化杂质、防止色谱柱污染的功能。由于大麻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在后续的研究中,还要进一步考察小柱对其他杂质的去除情况,使得制备的固相萃取小柱更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大麻二酚 大麻酚 Δ9-四氢大麻酚 大麻 专用固相萃取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