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RM3231A及保持系RM3231B的选育
《种子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4年春在本所比较试验的一个隐性核不育两系优质杂交油菜新组合 F1 群体中 ,发现花朵育性类似质不育的 5株雄性不育株 ,经广泛测交 ,与具有良好保持作用的黄籽双低常规优质品系 32 31连续 6代回交育成了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质核互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RM 32 31A及相应保持系 RM 32 31B(YE- 2选系 ) ,其不育系群体不育率 10 0 % ,花期无死蕾、闭蕾现象 ,不育性较稳定 ,不育度 94 .4 %~ 96 .4 % ,恢复源广泛 ,易选配强优势组合 ,且具黄籽双低高油分高蛋白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群体不育率 不育度 恢复源


“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研十号的选育
《种子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含量的双低杂交油菜对于推动油菜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油研十号含油量平均达4 4 .4 3% ,饼粕蛋白含量达 4 0 .4 4 % ,芥酸含量为 0 .4 7% ,硫苷含量为 2 6 .0 3μmol/g·饼 ;产量比油研七号平均增产 6 .6 2 % ,比中油 82 1增产 8.73% ,比宁杂 1号和宁杂 3号分别增产5 .35 %和 6 .96 % ,最高产量可达 3.5~ 4 t/hm2 。是一个具有“三高两低”高效型的杂交油菜品种 ,推广应用将会给农户和加工部门带来新的经济效益。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的选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2136S与恢复系M86配组,育成了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经两年贵州省早熟组杂交稻区试鉴定,平均单产8.51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66%;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28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11%;在贵阳进行两年高产栽培试验,平均单产达10.99T/HM2.黔两优58对稻瘟病的抗性优于对照,耐寒性强.稻米理化指标测试和食味鉴评结果表明品质较优,是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理想组合.黔两优58于2004年4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油菜双隐性基因细胞核+广恢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方法及其遗传学基础
《种子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双隐性基因细胞核+广恢型细胞质雄性不育(RRGCMS)三系综合了RM5637A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双隐性基因细胞核不育的优点。本文详细讨论了RRGCMS三系选育,繁殖和杂种生产的方法及其遗传学基础。
关键词: 油菜 雄性不育 双隐性基因细胞核+广恢型细胞质不育 育种 杂种优势


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油研9号保优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 ,油研 9号的保优栽培措施为 :移栽的适宜播期为 9月 4~ 11日 ,密度为 9万株 /hm2 ,氮、磷、钾的施用量分别为 180、15 0、2 10kg/hm2 ;直播的适宜播期为 9月 2 5日~ 10月 2日 ,密度为 2 4万株 /hm2 ,施氮量 (纯氮 )为 180kg/hm2 ;适宜的栽培措施不但能够提高产量 ,而且提高商品籽的品质 ,使其含油率达 44 .63 %~ 45 .0 0 %,蛋白质 (饼 )达 3 8.17%~ 3 8.3 8%,芥酸达 -0 .10 %~ 1.75 %,硫甙达 2 5 .96~ 2 7.2 9μmol/g饼。相关分析表明 :硫甙与芥酸、蛋白质、含油率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芥酸与蛋白质和含油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蛋白质与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杂交油菜制种提高母本制种结实率的研究 Ⅱ.不同海拔高度对母本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
《种子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油菜制种区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制种田花期进行田间小气候记载和 70块制种田进行结实情况考查 ,并对历年5 0 0余公顷的制种田的实际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海拔高度制种田母本结实情况和产量存在着明显差异 :海拔较高的制种区 ,油菜初花晚 ,花期内气温较高且变化相对稳定 ,母本平均有效角率、角粒数和结实系数较高 ,实收产量也相对较高。海拔在 70 0 m以上比海拔 5 0 0 m左右的制种油菜结实系数要高 2 %~ 3% ,产量高出 5 kg/6 6 7m2 左右。因此 ,在选择制种隔离区时 ,最好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制种


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分析
《种子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贵州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C、D、E、F组三年91点次的试验精确度和品种比较精确度。结果表明现有区试有半数以上的试验鉴别不出 8%的差异 ,试验精确度有待提高。同时对区试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黄壤坡地土壤水分入渗垂直变异特征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土壤水分入渗垂直变异的分析来探讨贵州岩溶地区黄壤坡地的土壤水分特性。主要运用小波变换对各层土壤水分序列的突变点进行了检测,根据相干谱和互谱特征分析了各层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关系,利用相频特征研究了各层土壤之间水分变化的时滞性。结果表明,试验区各层土壤水分变化近似平稳随机过程;土壤表层(0~20cm)的水分突变现象要明显多于下层(20~100cm);0~10cm土壤层与40~60cm的土壤层透水性较弱,而中间层和底层的持水性较差,大部土壤层的水分变化与其上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