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抗优质樱桃番茄资源鉴定及筛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多抗优质樱桃番茄种质资源,利用PARMS(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技术对59个樱桃番茄种质资源,共696份番茄材料进行11个抗病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含有 Ty-1抗病基因的资源约占35.3%,含有Ty-2抗病基因的资源约占17.8%,而含有I-2、I-3和Sw-5的抗病基因的植株仅占全部植株的5.9%、3.2%和5.2%,资源较为稀缺;对植株抗病基因的个数进行统计,选出25个代表性多抗(三抗及以上)樱桃番茄资源;对筛选出的多抗资源进行营养品质、风味品质和贮藏品质分析,综合抗病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固酸比及外观品质,筛选出多抗优质资源6份:180-4、179-7、176-6、165-6、205-10和168-5;综合抗病性、番茄红素含量及外观品质,筛选出多抗、番茄红素含量高的资源6份:177-9、219-11、192-2、202-3、214-4和216-5.本研究筛选的资源可为多抗优质樱桃番茄新品种的选育提供资源基础.


磷糖类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有效成分的磷糖类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能力的调控作用,并筛选出高效实用的干热风化学防控技术,采用田间试验,以自来水(CK)和磷酸二氢钾(CKP)为对照,通过拌种、叶面喷施及拌种和叶面喷施组合方式,比较自主研发的磷糖类制剂[激发元素制剂(JB)、微量元素制剂(WB)和磷胺制剂(BP)]对干热风胁迫下冬小麦抗氧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下,与CK相比,各处理下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7.43%~167.87%和8.88%~77.59%),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 10.42%~62.99%和6.94%~76.29%,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降幅6.58%~22.29%).各制剂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幅分别为4.22%~10.36%和1.05%~5.16%;只有拌种和叶面喷施(BP)组合处理显著增加小麦成穗数,增幅分别为4.54%和4.79%.各制剂处理较CK增产6.95%~14.68%.BP叶面喷施处理较JB和WB拌种处理更有利于干热风胁迫下小麦抗氧特性保持稳定,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促进效应表现突出.拌种和叶面喷施组合处理具有协同作用,对小麦抗干热风能力调控效果最优.


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氮素运移规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法,设置0 kg?hm?2(CK)、90 kg?hm?2(N90)、180 kg?hm?2(N180)、270 kg?hm?2(N270)、360 kg?hm?2(N360)等15N施肥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以及"土-草"界面施入氮的植物利用率、土壤残留率、损失率、茎叶分配率,"草-畜"界面肉羊、奶牛对施入氮的消化率、利用率、残留率的变化.结果表明,N180处理下的总干草产量显著高于CK和N90处理(P<0.05),与N270和N360处理无显著差异;"土-草"界面,N180处理下施入氮的植物利用率、土壤残留率最高,损失率最低,与N360处理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草-畜"界面,N180处理下肉羊对施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N360处理(P<0.05),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N180处理下奶牛对施入氮的利用率最高,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残留25.22%,高丹草吸收23.95%,损失50.83%;高丹草茎、叶部位对施入氮的分配规律表现为:叶(54.35%)>茎(45.65%).15N标记高丹草被反刍动物消化后,综合得出,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畜(肉羊)"界面施入氮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残留25.22%,高丹草残留4.49%,肉羊吸收19.46%,损失50.83%;在"土-草-畜(奶牛)"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残留25.22%,高丹草残留5.78%,奶牛吸收18.17%,损失50.83%.研究结果揭示了氮素在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运移规律,可为高丹草合理施肥及草畜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15N标记 高丹草 土-草-畜界面 氮素利用率 土壤残留率 动物消化率


引入豆角的轮作模式对设施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引入豆角的轮作模式对设施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及机理,2018—2020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对比番茄-甜瓜、豆角-甜瓜、番茄-豆角3种轮作模式下设施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的变化特征,并探讨驱动硝态氮淋失差异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番茄-甜瓜轮作,引入豆角的轮作模式显著降低硝态氮淋失,其中,番茄-豆角轮作2a总硝态氮淋失量比番茄-甜瓜显著下降39.74%,豆角-甜瓜轮作硝态氮淋失量比番茄-甜瓜降低6.32%.3种轮作模式中,番茄-豆角环境效益最佳,为推荐种植模式.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设施土壤硝态氮淋失量受0~100 cm土壤储水量、硝态氮累积量和温度影响最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0~100 cm有机碳储量和全氮累积量显著正相关,与0~60 cm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与传统番茄-甜瓜轮作相比,推荐种植模式(番茄-豆角)主要通过显著降低0~100 cm土壤储水量、硝态氮和全氮累积量并提高土壤pH值,从而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缓解氮淋失敏感季节有机氮矿化等作用引起的背景氮淋失从而改变氮循环过程等途径降低硝态氮淋失.


KASP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甜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甜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育种效率,利用AB91核雄性不育候选基因Capana05g000747的突变位点设计KASP分子标记,以转育甜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F2群体及育成的两用系为试验材料,对植株的育性进行基因型检测,并检验该标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分子标记与甜椒核雄性不育的育性呈现共分离,在苗期对F2植株的基因型进行早期鉴别,分型准确率分别为98.91%和99.04%,可有效淘汰基因型为MSMS的可育株,筛选出基因型为MSms的可育株直接用于不育系的转育,转育出了黄色和红色甜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AB91-HTJ412和AB91-HLD163。在苗期对两用系群体的育性基因型进行早期鉴别,可有效淘汰基因型为MSms的可育株,选留基因型为msms的不育株直接用于杂交组合选配及杂交制种。
关键词: 甜椒 核雄性不育 杂交育种 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部分玉米骨干种质对木霉穗腐病抗性及产量性状分析
《玉米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玉米吐丝后7~10 d采用针刺接种法接种非洲哈茨木霉,收获期对发病等级和相关产量性状进行调查,评估部分玉米骨干种质对木霉穗腐病抗性及木霉穗腐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所选取的骨干种质中,大部分种质对木霉穗腐病表现高感,仅Mo17表现为感病,无抗性种质。木霉穗腐病对部分种质的有效穗长、百粒重、穗粒重有较大影响,PH6WC、B73、掖478和黄早四的有效穗长显著增加,最高可达32.19%,郑单958、PH6WC、Mo17、自330、掖478和黄早四的百粒重显著降低,最高可达38.46%;郑单958、Mo17、自330、掖478和黄早四的穗粒重显著降低,最高可达53.41%。木霉穗腐病可促进部分种质产生穗发芽,在不同种质间存在较大差异,PH6WC的穗发芽率高达80.00%。


中国板栗36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mollissima B1.)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板栗叶片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因子关系.[结果]巢式方差分析表明,31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锯齿高度等15个数量性状及3个质量性状(叶片形状、叶基形状和叶缘锯齿特征)在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丰富变异.群体间叶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7.95%,远小于群体内的92.05%,说明叶片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板栗叶片表型的平均变异系数(CV)和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05%和1.27,5个质量性状中以叶片形状的CV和H'最高(35.67%,0.86),叶缘特征最低(5.60%,0.07);31个数量性状的CV在8.68%(叶片长/宽)-32.73%(锯齿深度),H'在1.54(叶背茸毛密度)-2.09(叶片结构疏松度).叶片外观形态、生理指标和解剖性状的平均H'分别为2.03、2.04和2.04,CV由高到低分别为15.27%(外观形态)>15.18%(生理指标)>12.17%(解剖结构).10个群体表型性状CV均值在17.11%(陕西)-19.66%(山东),H'均值在0.99(安徽)-1.80(河北).板栗叶片大多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年均气温等温度指标和年降水量与叶基形状、锯齿高度等性状呈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正相关),与叶片长/宽呈正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负相关).[结论]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但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基因型间的变异),因而以叶片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抗逆性、高光合效率等特异品种选育或相关研究时,研究重点应该放到广泛的个体基因型调查上,变异较为丰富均匀的群体可作为重点参考.板栗叶片大多外观形态和生理指标性状呈现以温度和降雨量因子为主导的梯度规律性.
关键词: 板栗;叶片表型性状;群体间;群体内;变异规律;表型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