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粒用高粱需水量及耗水特性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影响高粱高产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种、水肥、土质及气候等因素,为探究高粱的高产性能,寻找影响高粱高产的突破口,本研究运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对粒用高粱拔节期和灌浆期的最大需水量及其一生的耗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耗水量增加,穗长和枝梗数显著性地增加,但灌水量120~140 mm的穗长和枝梗数差异不显著;籽粒千粒重和产量显著性地增加,灌水量100~140 mm的千粒重和产量差异不显著。高粱拔节期最大需水量为120 mm;开花灌浆期最大需水量为100 mm;高粱拔节前耗水48.74 mm,占总耗水量的10%~15%;拔节~抽穗耗水140.51~177.12 mm,占总耗水的35%~43%,抽穗-成熟耗水137.65~272.27 mm,占总耗水的42%~55%;水分生产效率随耗水量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灌浆期灌水100 mm处理的水分生产效率为最高,最高可达29.49 kg/(hm2·mm)。


绿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及应用
《农业科技通讯 》 2015
摘要:绿豆是人们生活中医食兼用的重要的小杂粮作物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作物,在国际食用豆类交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山西省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绿豆生产,且栽培历史悠久,但目前生产中存在着品种单一、混杂、退化、抗逆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绿豆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三农",是育种科研工作者首要的育种目标。育种方法是实现育种目标的路径,而种质资源是创育新品种的基石,是实现育种目标的"工具",没有好的资源,难以选出好的品种。因此,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创新,对于提高山西省绿豆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起垄高度对设施土壤温度、黄瓜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明确起垄高度对设施蔬菜根区环境及蔬菜产量的影响,以20 cm垄高(H20)和40 cm垄高(H40)为试验处理,以平地(H0)为对照,研究了起垄高度对设施土壤温度、黄瓜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20 cm还是40 cm垄高均可提高15,20,25 cm土层地温,且随着栽培垄高度的增加地温提高效果明显,而5,10 cm土层地温低于对照H0;20 cm垄高(H20)促进了直径介于0.5~1.0 mm根系生长,40 cm垄高(H40)促进了直径≤0.5 mm根系生长,而平地(H0)栽培促进了直径>1 mm根系生长;收获后,20 cm垄高可明显增加15~25 cm剖面土壤硬度,而40 cm垄高仅在25 cm处高于对照H0,其余层次土壤硬度均较小;与对照相比,20 cm垄高(H20)和40 cm垄高(H40)黄瓜产量分别提高了15.2%和14.7%。


高粱重要抗性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科学种养 》 2015
摘要:对高粱进行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高粱的抗病性,这也是高粱高产、优产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当今科学技术与分子生物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条件下,高粱基因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为现今高粱抗性机制的生理研究、抗性基因的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利基因的定向转移及基因聚合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本文主要针对高粱抗旱性QTL、抗病性基因、抗虫性基因、抗寄生草及耐寒性基因定位等,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抗性基因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其利用前景.


不同果皮颜色酿酒葡萄品种果实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含量比较及抗氧化能力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酚类物质含量高且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酿酒葡萄种质资源,分别以4个红色和4个白色酿酒葡萄成熟果实为材料,比色法测定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的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以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各品种果皮、果肉和种子中各酚类物质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但均以果肉中含量最低。红色品种果皮和种子中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白色品种(‘小白玫瑰455’除外),其中以‘黑比诺667’中总酚、单宁和总类黄酮含量最高,而果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以‘蛇龙珠’最高,种子原花色素含量以‘法国蓝’最高。白色品种中,‘小芒森’果皮各酚类物质含量均最低,而种子中含量以‘小白玫瑰455’最高。各葡萄品种果皮和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和其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383~0.9983,而果肉中的相关性较弱。选用的3种方法对葡萄果实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时,测定结果在不同方法间存在协同性与差异性。


大肠杆菌引起的蛋鸡继发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家禽科学 》 2015
摘要:鸡大肠杆菌病是由一个或多个大肠杆菌菌属成员引起的鸡急性或慢性传染病[1],该病主要引起鸡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输卵管炎、腹膜炎、肠炎、眼炎等症,甚至引起死亡[2]。该病常引起鸡群其它疾病的继发感染,造成鸡群产蛋率下降,死亡率增高,是危害养鸡生产的最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目前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鸡大肠杆菌出现了多重耐药性、交叉耐药性[3,4],一旦感染发病,防治困难将很大,可给养鸡生产带来极大损失。


山西省农民职业化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推广农民职业化,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开展山西省农民职业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有效调查了山西省3市3县15个乡镇86户农户,利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农户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农户职业化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样本农户户主有农民职业化意愿的占76%。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满意度、拥有的耕地面积、家庭纯收入、农业收入占比和农户是否兼业化等变量因素与农户的职业化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农户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村干部、是否受过技能培训、土地流转是否顺畅以及家庭劳动力人数等变量对农户是否有职业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畅通土地流转、拓宽增收渠道、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等推进农民职业化的建议,以提高农户职业化的意愿。


不同浓度EMS对苦荞种子发芽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目的]确定荞麦种子发芽的适宜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剂量,为进一步获得荞麦优良性状并培育符合EMS诱变育种需求的新品种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以山西省当地的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品种晋荞麦4号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梯度(0.3%、0.5%、0.7%、1.0%、1.5%、1.7%)EMS诱变处理不同时间(4、8、12 h),分析苦荞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随着EMS诱变剂浓度的增加,晋荞麦4号种子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和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均呈下降趋势,当EMS浓度为0.3%~1.0%时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当EMS浓度为1.5%和1.7%时与对照差异极显著EMS处理48 h对晋荞麦4号种子发芽率、相对发芽率都没有大的影响,当处理时间为12 h时,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对于发芽势和相对发芽势,这3个处理时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EMS诱变苦荞的半致死的适宜浓度为1.7%,适宜的处理时间为12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