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四氟醚唑在水稻及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评价四氟醚唑在水稻和环境中的安全性,开展四氟醚唑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研究。[方法]进行2年3地田间试验。消解动态试验按四氟醚唑72.80ga.i./hm~2施药1次;最终残留试验按72.80ga.i./hm~2(高剂量)和48.53 ga.i./hm~2(低剂量)分别施药2次和3次水稻收获期采样。[结果]四氟醚唑在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7~5.1、4.1~9.8、2.1~6.3 d。四氟醚唑在土壤、植株、谷壳和糙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2133、5.4557、5.4498、0.0397mg/kg。[结论]糙米最终残留量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05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常规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中国稻米 》 2015
摘要:2010-2013年采用温室人工注射接种方法和病圃自然诱发法分别鉴定了104个和49个常规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温室人工接种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3个、23个、10个、8个、6个、54个,总体抗感比为34.6∶65.4;病圃自然诱发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5个、8个、8个、16个、6个、6个,总体抗感比为42.9∶57.1。两个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间对稻曲病的抗性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鉴定的品种中有57个是广东历年审定的常规稻品种,总体抗感比为19.3∶80.7,测试品种中大多是感稻曲病的品种,对稻曲病表现良好抗性品种有广盐1号、华航31号、佳辐占、玉香油占、广陆矮4号、七佛占、粤香占等。本研究结果为广东稻区稻曲病防控以及抗病品种的选育应用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活性短肽对酪朊酸钠乳化特性的影响及其配比优化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 2015
摘要:比较了水解乳清蛋白、大豆肽、海洋胶原蛋白肽、玉米肽和花生肽等不同活性短肽对酪朊酸钠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影响,并优化了其蛋白体系乳化效果较好的复配比例。结果表明,水解乳清蛋白与酪朊酸钠的复配比例大于2∶8,大豆肽和海洋胶原蛋白肽分别与酪朊酸钠的复配比例大于1∶9时,以酪朊酸钠为主体的蛋白体系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显著降低(p<0.05);玉米肽和花生肽与酪朊酸钠的复配比例为1∶9时,体系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显著降低(p<0.05)。进一步选用水解乳清蛋白、大豆肽和海洋胶原蛋白肽复合后与酪朊酸钠复配,采用混料设计试验,确定复配体系乳化效果较好的3种活性短肽的较佳配比为水解乳清蛋白50%、大豆肽40%、海洋胶原蛋白肽10%,3种复合活性短肽与酪朊酸钠的优化复配比例为3∶7。研究结果可为高蛋白饮料中活性短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药用石斛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比较了铁皮石斛、大苞鞘石斛和金钗石斛3种石斛茎段粗多糖、精多糖(除蛋白多糖)和多糖组分(过层析柱多糖分离组分)对DPPH·、·OH和O-23种自由基的离体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多糖纯度增强和质量浓度的提高,抗氧化效果均显著增强,在1.2 g/L时,处理效果最佳,铁皮石斛多糖组分(DOPP-I)、大苞鞘石斛多糖组分(DWPP-I)和金钗石斛多糖组分(DNPP-I)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在75%以上,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在84%以上,且显著优于Vc(Vitamin c),但3种多糖组分间差异不显著;3种石斛多糖对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低于Vc,但DWPP-I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DOPP-I和DNPP-I.总之,大苞鞘石斛多糖组分DWPP-I的抗氧化能力略优于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干燥方式对金针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金针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运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对金针菇鲜样及热泵、鼓风和真空冷冻三种方式干燥的金针菇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金针菇干样和鲜样共检出5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热泵干燥和鼓风干燥后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醛类和醇类,其次为酯类和酮类,热泵干燥后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和2,3-丁二醇相对含量较高,鼓风干燥后3-甲基丁醛和丁内酯较高;真空冷冻干燥后和鲜样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烃类和醇类,真空冷冻干燥后相对含量较高的为2,2,4,6,6-五甲基庚烷、2,3-丁二醇和D-柠檬烯。三种干燥方式中,加热的干燥方式使物料成分发生相互作用生成较多阈值低的风味物质,鼓风干燥因局部反应剧烈还生成吡嗪类物质,真空冷冻干燥因低温无氧条件而能较好保持鲜金针菇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磷饲粮添加植酸酶对蛋鸭产蛋生能、蛋品质和胫骨指标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低磷饲粮添加植酸酶对山麻鸭产蛋性能、蛋品质、胫骨指标的影响.选取120日龄山麻鸭7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Ⅰ组为对照组,饲粮非植酸磷水平为0.35%,Ⅱ组非植酸磷水平为0.20%,Ⅲ组在Ⅱ组基础上添加100 mg/kg植酸酶,Ⅳ组非植酸磷水平为0.30%,V组在Ⅳ组基础上添加100 mg/kg植酸酶.试验期11个月,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0~171 d,产蛋率>90%;第二阶段,172~335 d,80%<产蛋率<90%.结果表明:①在两个阶段,各组蛋鸭在产蛋性能上无显著差异(P>0.05).②第二阶段Ⅲ组蛋壳强度显著高于Ⅱ组(P<0.05),V组蛋壳强度显著高于Ⅳ组(P<0.05),其他蛋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③第一阶段Ⅱ组的骨密度和骨矿盐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其他胫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④各组蛋鸭的血钙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第一阶段Ⅱ组血磷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结果表明,低磷饲粮可显著降低蛋壳质量和骨骼质量,在第二阶段低磷饲粮中添加植酸酶可改善蛋壳质量.生产中可考虑饲粮非植酸磷水平为0.20%时添加100 mg/kg植酸酶替代部分磷酸氢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龙眼中的残留行为与合理使用评价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龙眼上的残留行为,为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合理使用及其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方法进行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龙眼环境中的消解动态试验。样品采用甲醇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测定。[结果]龙眼中氯氰菊酯和毒死蜱添加质量浓度为0.01~1 mg/L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5.15%~87.84%、84.87%~85.9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5%~7.58%、2.57%~5.63%。检出限(LOD)为0.005 mg/kg;定量限(LOQ)为0.01 mg/kg。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龙眼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75~8.27、3.17~6.87 d。采用风险商方法进行评估,喷施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后0~7 d内的龙眼对2~4岁、18~30岁和60~70岁人群的风险都很低。[结论]建议用氯氰·毒死蜱乳油防治龙眼蒂蛀虫时,质量浓度应控制在0.391 5~0.783 g/L,每株使用剂量为0.587 3~1.174 5 g,安全间隔期设定为7 d,对作物和人类健康都是安全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路荣光 织造未来”系列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成功举办
《广东蚕业 》 2015
摘要:2015年5月16-17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广东宝桑园蚕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丝路荣光织造未来"系列活动在省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分为"丝路蚕语"、"桑茧爱美丽"和"丝展霓裳"三大主题区。在"丝路蚕语"展区,我们通过蚕卵、各龄期的蚕宝宝、吐丝结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