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西部砂壤土区鲜食型甘薯栽培技术规程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黑龙江省西部砂壤土区鲜食型甘薯产业基础较好,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导致甘薯的产量和鲜食品质不高,生产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缺乏配套的甘薯标准化栽培技术。为了提高黑龙江省西部砂壤土区鲜食型甘薯生产技术水平,本文综合相关技术环节,在甘薯主产区进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系统研究和试验示范,并在征求多方专家和相关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砂壤土区鲜食型甘薯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规范了砂壤土鲜食型甘薯的术语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培育壮苗、移苗栽插、田间管理及收获操作等关键技术要求。本规程的制定实施将有效促进黑龙江省西部砂壤土区鲜食型甘薯的标准化生产,提升甘薯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甘薯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而推动黑龙江省西部砂壤土区鲜食型甘薯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盐碱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性状的影响及耐盐碱性评价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苜蓿品种在硫酸钠盐碱胁迫下的耐受性,筛选抗性强的苜蓿品种,以 4 种紫花苜蓿品种为试材,研究 50,100,150,200 和 250 mmol·L-1 硫酸钠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耐盐碱性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种子萌发期的耐盐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 种苜蓿品种种子在不同浓度硫酸钠胁迫下种子萌发指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芽苗生长指标(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100 mmol·L-1 的盐碱浓度能较好地反映苜蓿品种间的耐盐碱性差异,其中WL343 HQ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耐盐碱系数最高,分别为 44.08,20.00,20.73 和20.55,WL343 HQ苜蓿芽苗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和龙牧 806 苜蓿芽苗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的耐盐碱系数最高,分别为 49.93,29.38,48.55 和 69.23.对种子萌发期各指标耐盐碱系数的隶属函数值和综合评价D值分析可知,4 种苜蓿品种的耐盐碱性依次为 WL343HQ>WL525HQ>龙牧 806>龙牧 807,本研究选择的 4 个苜蓿品种对硫酸钠的抗性有较大差异,其中 WL343 HQ抗盐碱能力最强.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盐碱胁迫 种子萌发 隶属函数法 综合评价


噻虫嗪不同施药方式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效果
《乡村科技 》 2024
摘要:为明确噻虫嗪的最佳施药方式和持效期,并用来指导生产中对点蜂缘蝽成虫的防治,选择3种不同施药方式对大豆盆栽进行处理,在施药不同天数后罩网接虫,在接虫3 d、7 d后分别调查死亡虫数,并计算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种子包衣处理对点蜂缘蝽无防治效果;使用灌根方式施药时,在相同天数接虫的前提下,不同药剂浓度的防治效果为高浓度>中浓度>低浓度;与灌根方式相比,在施用相同浓度药剂、相同接虫天数的前提下,茎叶喷雾方式的即时药效最好。茎叶喷雾与灌根低浓度、中浓度的持效期均为5~10 d,灌根高浓度的持效期为10 d~15 d。虽然灌根高浓度的持效期比茎叶喷雾的更长,但二者的防治效果相差不多。茎叶喷雾的速效性远高于灌根方式,灌根方式的持效期略高于茎叶喷雾方式。综合考虑,在农业生产中建议采用茎叶喷施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4.04 ga.i./hm2的方式防治点蜂缘蝽,药剂的有效间隔期为10 d。


红王子锦带花药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24
摘要:以红王子锦带花药作为试材,采用离体培养技术,通过对红王子锦带花粉发育的细胞学观测与统计分析,对诱导红王子锦带花粉胚分裂基本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及诱导再生植株培养基等的多种因素进行筛选,建立红王子锦带花药再生植株繁殖体系.结果表明:单核期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筛选出最优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2,4-D 0.5 mg·L-1+KT 2.0 mg·L-1+蔗糖 2%),愈伤组织芽分化诱导培养基(MS+ZT 0.2 mg·L-1+ BA 1.0 mg·L-1),愈伤组织诱导再生植株诱导培养基(MS+BA 0.5 mg·L-1+ZT 0.5 mg·L-1+NAA 0.5 mg·L-1+蔗糖 2%),再生植株继代增殖培养基(WPM+BA 0.5 mg·L-1+NAA 0.1 mg·L-1+蔗糖 2%).通过花粉再生植株的诱导实验研究为锦带花育种及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包被植物精油对AA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现代畜牧科技 》 2024
摘要:该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包被植物精油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1 350只健康0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0只。其中试验1组(基础日粮+50 g/t包被植物精油)、试验2组(基础日粮+100 g/t包被植物精油)、试验3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为56 d。在试验过程中,鸡发生腺胃炎和新城疫情况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在各阶段均显著提高了AA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整个试验周期中,试验1组和试验2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6.30%、35%(P<0.05);试验2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了8.14%;饲喂包被植物精油可以显著提高肉鸡的成活率3.91%(P<0.05),同时能够显著提高肉鸡出栏重968 g/只(P<0.05),而且试验2组平均每只鸡盈利0.42元;对照组平均每只鸡亏损7.3元,在饲料里添加植物精油,经济效益明显。


水稻耐冷研究现状与黑龙江省粳稻耐冷生物育种策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显著上升。作为我国水稻商品粮重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是低温冷害频发地区,黑龙江省粳稻在苗期和生殖生长期(含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都容易遭遇低温胁迫。低温胁迫是黑龙江省粳稻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提高黑龙江省粳稻品种耐冷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在回顾水稻耐冷鉴定方法和遗传研究同时,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粳稻近20年(2006-2023年)育成品种的耐冷数据发现,随着近年来审定品种数量“井喷”,品种耐冷性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其次,通过基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作图发现,苗期和生殖生长期耐冷性大多受独立的位点或染色体区段控制,遗传重叠(包括一因多效位点和连锁区段)比例在21%左右,其中负调控位点占比20%。对当前黑龙江省粳稻耐冷育种工作而言,针对上述遗传重叠位点/区段和负调控位点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育种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黑龙江省粳稻耐冷生物育种策略以及苗期与生殖生长期耐冷性同步改良的具体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