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水稻强、弱优势组合的基因差异表达模式特征,探讨其与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扬稻6号、明恢63、特青配置的9个杂种F1为材料,利用差异显示PCR技术(differential displa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分别分析分蘖期(叶片)、孕穗期(幼穗)、抽穗期(剑叶)的基因差异表达模式。【结果】同一时期内强优势组G1(父本扬稻6号)、中优势组G3(父本特青)以及弱优势组G2(父本明恢63)在母本特异表达(UNP1)、父本特异表达(UNP2)、F1特异表达(UNF1)、F1特异缺失表达(ABF1)4个基因差异表达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分蘖期叶片UNP2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来自父本的基因特异表达有利于提高杂种优势;同一优势组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了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获得19个G1、G2间特异性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分布在除第12染色体以外的其余11条染色体上,主要涉及物质合成与运输、能量代谢、糖类代谢等重要途径。【结论】水稻强、弱优势组合F1在不同生育期基因表达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表型性状的差异可以从基因表达模式上得以反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耐盐性种质挖掘与滩涂种植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由于其含有较高的生物量,在能源植物的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本研究借助室内沙培和沿海滩涂种植,对部分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进行耐盐性鉴定。初步结果表明:目前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中存在耐盐种质,且耐盐玉米组合在沿海滩涂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还对耐盐玉米鉴定指标、分级标准以及耐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宝交草莓营养钵假植育苗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营养钵育苗是将育苗圃中由匍匐茎形成的子苗移到装有基质的营养钵里。直径10 cm营养钵假植培育成的草莓苗高度、植株的鲜重均显著高于苗床假植和露地育成的苗。营养钵假植育苗可以提早草莓植株的花芽分化,并可提早上市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稻区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的籼粳分化度和遗传多样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5对籼粳特异性SSR标记分析81份江淮稻区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籼粳分化程度,品种TDj值变异幅度为0.773~0.962,以中熟中粳类型品种最高,晚粳类型品种最低。49对多态性SSR引物共检测到13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为2~5个,平均为2.67个;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068~0.657,平均为0.362,第11染色体平均位点等位基因数和平均PIC值最高。在三个生态型粳稻品种群体中,中熟中粳品种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最多,而迟熟中粳品种的平均位点PIC值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均高于中熟中粳和晚粳品种,表明在DNA水平上迟熟中粳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中熟中粳和晚粳品种。中熟中粳与迟熟中粳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最高,遗传距离最近,而中熟中粳与晚粳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最低,遗传距离最远。UPGMA聚类结果表明,同一育种单位育成品种的品种间遗传距离较小,亲缘关系较近。
源库调节对转Bt基因棉花中与抗虫性相关的棉铃氮代谢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Bt基因抗虫棉小铃品种泗抗1号和大铃品种科棉6号为材料,于2009~2010年在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进行了源库调节对棉铃氮代谢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去除棉株每张叶片的一半后,体积膨大期棉铃铃重变小,氮代谢有关化合物含量和酶活性提高,且大铃品种科棉3号受影响较大;整株均匀去除一半蕾,则使得铃重变大,氮代谢有关化合物含量和酶活性下降,仍然是大铃品种受影响较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源库调节下体积增大期棉铃氮代谢强度与铃重基本上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转Bt基因棉花群体源小库大或源大库小均不利于棉铃生理氮代谢与棉铃发育的协调,同样不利于产量和抗虫性的协同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大豆新品种淮豆1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淮豆11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2008—2009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61.75 kg/hm2,比对照增产5.95%;2010年江苏省淮北夏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705.85 kg/hm2,比对照徐豆13增产5.92%。该品种蛋白质含量44.55%,脂肪含量19.23%。SMV抗性经接种鉴定,中抗大豆流行株系SC3,抗大豆流行株系SC7。田间花叶病毒抗性0~1级,为中抗。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子叶黄色,种脐淡褐色,百粒重22 g。201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