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约束与基本思路
《经济体制改革 》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关键在于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受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投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度约束 ,必须针对这一系列制度约束 ,加强制度创新 ,为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甘蓝型油菜双隐性基因细胞核+广恢型细胞质双重雄性不育系ZCL801A的选育
《种子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RM 5 6 37B作母本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 5 82 4 AB中的可育株作父本杂交 ,采用自交、回交和测交等方法经过 4年 8代的选育育成了 RRGCMS保持系 ZCL 80 1 B,又以 RM 5 6 37A作母本与 ZCL 80 1 B选育过程中的 BC3代开始及以后世代中核不育与可育为 1∶ 1育性分离比的株系中的可育株为父本杂交并逐代回交 ,经过 4年 6代的回交转育育成了 RRGCMS不育系 ZCL 80 1 A。其不育系 ZCL 80 1 A群体中质不育与核不育呈1∶ 1分离 ,群体不育株率 1 0 0 %,不育度达 97.8%~ 98.3%,比原质不育系 RM 5 6 37A提高了 1 .5 %~ 1 .6 %,无粉花朵增加了 4 .6 %~ 5 .5 %,预计在贵州生态条件下制种更有希望达到规定的杂种纯度指标 ,其质量风险也将更小。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隐性基因细胞核+广恢型细胞质双重不育 不育度 育性指数


不同施肥量·密度和行距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表明 ,密度、行距和密度与行距的互作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施肥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 12万株 /hm2 比 9万株 /hm2 的增产 10 .87% ,宽窄行比等行距的增产 5 .71% ,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 12万株 /hm2 时宽窄行处理比等行距处理增产 12 .3 0 %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 9万株 /hm2 时宽窄行处理与等行距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油研九号高产栽培措施为密度 12万株 /hm2 ,宽窄行栽植 ,施纯氮 2 70kg/hm2 ,P2 O5180kg/hm2 ,K2 O 2 2 5kg/hm2 ,硼砂 2 2 .5kg/hm2 ,最高产量可达3 73 8.90kg/hm2 。


香型优质两系杂交水稻黔香优2000的选育及应用
《杂交水稻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温敏型两用核不育系 3 60S与自育优质抗病恢复系Uni2 0 0 0配组 ,育成香型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黔香优 2 0 0 0。经2 0 0 2— 2 0 0 3年贵州省杂交水稻区试鉴定和在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 ,黔香优 2 0 0 0平均产量分别为 795 5 .5 5和 73 19.2 5kg hm2 ,与高产对照相当 ,且米质优 ,12项指标均达部颁优质米标准二级以上 ,其中 9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标准一级。稻瘟病接种和自然鉴定结果表明 ,该组合抗稻瘟病。抗寒性亦强于对照。黔香优 2 0 0 0于 2 0 0 4年 4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可在贵州省中高海拔地区推广。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优质 抗稻瘟病 抗寒 黔香优2000 选育


贵州岩溶易旱区不同耕作覆盖方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常规平作为对照,探讨了贵州岩溶易旱区玉米在不同耕作覆盖方式下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哪种耕作覆盖方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耗水规律与平作不覆盖是基本一致的;秸秆、地膜覆盖可减少棵间土壤蒸发,总体耗水量有所减少;垄作覆膜、垄作秸秆覆盖可使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水分利用率也相应提高;垄作比平作有较明显的增产节水效果。因此,垄作地膜覆盖,垄作秸秆覆盖及单纯垄作在贵州岩溶易旱区是提高作物降水利用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两优662的选育
《种子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自育水稻两用核不育系 611S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多系 1号配组 ,育成了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两优 662”。经贵州省两年杂交水稻区试鉴定 ,平均产量 7.43t/hm2 ,比对照汕优 63平均增产 6.3 % ;一年生产试验鉴定 ,平均产量 7.15t/hm2 ,比对照平均增产 13 .4%。接种和自然鉴定结果表明 ,两优 662对稻瘟病有较好的抗性。该组合于 2 0 0 3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ZWA的遗传利用研究
《种子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遗传测交试验表明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 ZWA的不育性由两对隐性重叠基因和一对上位抑制基因共同控制。当两对重叠隐性基因呈双隐性纯合体 (m1 m1 m2 m2 ) ,而另一对抑制基因的基因型为 Rf Rf或 Rfrf时 ,植株表现为不育(m1 m1 m2 m2 Rf Rf或 m1 m1 m2 m2 Rfrf) ,其相应临保系的基因型为三对隐性纯合体 (m1 m1 m2 m2 rfrf)。纯合两型系不育株(m1 m1 m2 m2 Rf Rf)与可育株 (M1 m1 m2 m2 Rf Rf或 m1 m1 M2 m2 Rf Rf)兄妹交 ,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 1∶ 1;可育株自交 ,其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为 3∶ 1。利用纯合两型系中 m1 m1 m2 m2 Rf Rf不育株与临保系 (m1 m1 m2 m2 rfrf)测交可获得基因型为 (m1 m1 m2 m2 Rfrf)全不育系 ,全不育系与相应恢复系 (M1 M1 或 M2 M2 )杂交可获得全可育杂交种 ,从而将隐型核不育系 ZWA的三系杂交种应用于生产。


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消退与抗性恢复动态
《植物保护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选育的抗溴氰菊酯小菜蛾用Plutella xylostella L.品系第100代为虫源,在不接触任何杀虫剂条件下继代繁殖50代,观察了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消退动态;同时对消退过程中的小菜蛾施加溴氰菊酯选择压力和利用消退过程中的小菜蛾与抗性品系、非抗性品系杂交,观察了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恢复动态。结果表明:①小菜蛾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消退表现为1~15代较慢,15~25代较快,25代后又缓慢的趋势,抗性消退也使氯菊酯、氯氰菊酯交互抗性水平下降;②溴氰菊酯抗性消退过程中,当连续受到一定程度的溴氰菊酯选择压力时,抗性会在几代之内很快恢复;③与其它品系杂交的后代受到一定剂量溴氰菊酯连续处理后,3~4代就能达到或接近抗溴氰菊酯品系第100代的抗性水平,对氯菊酯、氯氰菊酯的交互抗性水平也随之迅速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