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淤泥中一株红色酵母的鉴定及应用探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目的]在恶劣环境下,摸索酵母菌的生活方式、生长条件,为完善贵州酵母菌资源收集、探究酵母菌的抗逆性及共享微生物菌种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参照柠檬形克勒克酵母(Kloecken apis)的生长特性,以培养特性、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为基础,按照Lodder分类方法对XGF-14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淤泥中分离出一株菌落为红色的酵母菌,接种该菌于葡萄糖-酵母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在28℃培养条件下观察发现:菌落前期粉红色、后期为桔红色;菌落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边缘整齐、圆形(直径约1 mm)、稍有粘性、中央突起。该酵母菌对大部分糖类起不了同化作用,但在发酵葡萄糖时有红色菌环产生。单端或多端芽殖,形成假菌丝。[结论]根据酵母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能初步鉴定XGF-14为红色冬孢酵母属(Rhodosporidium)近梨形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dacryoidum)。由于该酵母菌落颜色的特殊性,为天然色素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照对盐酸菜感官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有效地控制盐酸菜中的乳酸菌含量,从而延长其货架期,采用60 Co-γ射线、剂量率为0.25kGy/h,剂量分别为0kGy、3kGy、4kGy和5kGy对盐酸菜进行辐照处理。同时,根据相关的标准,以色泽(权重20%)、组织形态(权重30%)、香气(权重20%)、滋味(权重30%)为评价指标,制定盐酸菜的感官分析标准,并用此标准对辐照处理后常温贮藏5d和35d的盐酸菜进行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经3kGy和4kGy辐照的样品,贮藏5d后,其感官评价结果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辐照剂量为5kGy的样品感官评价结果低于对照组。贮藏35d后,3kGy和4kGy辐照样品的感官评价均高于对照。3kGy和4kGy剂量辐照不会影响盐酸菜的感官品质,同时还有助于提高盐酸菜的贮藏期和被接受程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产沼废弃物和堆肥对蕹菜生长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施用不同畜禽粪便产沼废弃物和堆肥对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产沼废弃物和堆肥在绿色蔬菜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蕹菜为材料,基于342 kg/ha的施氮水平,分别以猪粪、鸡粪的不同畜禽粪便的沼液、沼渣和堆肥及牛粪的沼渣和堆肥施于蕹菜,设8个处理,以不施肥作对照,测定各处理蕹菜的产量、株高、鲜重、干重、上市时间、生长期、养分含量及土壤的养分含量,以分析其对蕹菜生长的影响。【结果】各处理中,以鸡粪沼液和猪粪沼液处理的蕹菜产量、株高、鲜重和干重都最高,其次是鸡粪沼渣、鸡粪堆肥、猪粪沼渣和猪粪堆肥处理,牛粪沼渣和牛粪堆肥处理最低。猪粪和鸡粪沼液处理的蕹菜生长期缩短为10~20 d,猪、鸡粪沼渣和堆肥处理为20~30 d,而牛粪处理的蕹菜生长期没有缩短,为30~40 d。蕹菜的养分吸收方面,猪粪和鸡粪沼液处理氮的吸收最高,猪粪沼渣处理磷吸收最高,猪粪沼液和鸡粪沼液处理的磷吸收最低,鸡粪沼液处理钾吸收最高。蕹菜收获后鸡粪堆肥处理土壤氮含量最高,沼液中磷含量低。【结论】鸡粪和猪粪沼液适于短期有机蕹菜种植,其次是猪粪、鸡粪的沼渣和堆肥。建议沼液、沼渣和堆肥配合施用,单施沼液则需补充磷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八十六) 贵州辣椒"糊叶病"病原菌鉴定与防治技术
《中国蔬菜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辣椒作为贵州省主要栽培的农作物之一,自2009年以来其种植面积和加工业规模已达到国内第一.辣椒种植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已成为农户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贵州引进的辣椒品种逐年增多,病害发生也日趋严重且种类复杂.为了加快贵州辣椒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笔者于2014~2015年对贵州辣椒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其间发现一种被当地农户称为"糊叶病"的病害在贵州的遵义县、绥阳县、虾子镇、大方县、黔
关键词: 辣椒病害 病原菌鉴定 辣椒品种 叶病 辣椒种植 现代化建设 经济收入来源 绥阳县 辣椒尾孢 种植面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杂草科学 》 2015
摘要:以贵州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黔单16和大豆品种黔豆2号为材料,开展不同密度下玉米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在4.2万~5.55万株/hm~2按1∶1间作大豆对杂草的株抑制率为37.43%~50.30%,鲜质量抑制率47.79%~52.96%,在该密度范围内,抑制效果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单作下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330.07~698.13μmol/(m~2·s);间作模式田间杂草冠层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为73.27~108.33μmol/(m~2·s);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各种植模式田间光合有效辐射(PAR)逐渐降低,间作模式光合有效辐射(PAR)普遍高于玉米单作模式,这可能是抑制田间杂草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产量上,玉米单作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相对稳定,大豆产量随玉米密度增加而增加。在玉米种植高密度下玉米单作产量高于间作模式,但间作模式经济效益高于玉米单作种植模式,以玉米-大豆5.55万株/hm~2密度下田间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最高。因此,作物合理间作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控制杂草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顺绿壳蛋鸡的绿壳基因SNP标记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发、保护、利用长顺绿壳蛋鸡的地方禽品种资源,研究绿壳蛋基因就显得尤其重要,试验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与绿壳基因座位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位点。结果表明:在该标记的245 bp序列中有3处变异,分别为第48位点T→C、第61位点A→T、第167位点T→A。在绿壳蛋鸡育种中,可以考虑将纯合AA基因型作为对长顺绿壳蛋鸡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的基因型,以提高绿壳蛋鸡育种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 绿壳基因 PCR-SSCP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蛋鸡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玉米种质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演化
《种子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饲料和发展轻工业的原料。以贵州省50年间(1960~2010年)参试(审定)的215个玉米三(单)交种以及亲本自交系为统计资料,分析贵州省玉米杂交种历史发展、玉米种质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演变过程,了解过去玉米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经验与教训,总结玉米育种中的规律和种质创新,为未来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方种质改良与利用率急剧下降,外来种质引进、改良和利用得以迅速重视,尤其是优良玉米Suwan种质和温带Reid种质的引进、利用,丰富了贵州省现有的种质基础。随着玉米商业化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玉米种质基础主要靠极个别核心自交系发挥作用,同时,种质类群系谱十分混乱;玉米杂种优势模式趋于单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套种春大白菜复种莴笋高效栽培模式
《中国蔬菜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在贵州海拔1 000 m以下、1月平均温度在5.5℃以上的地区,推广辣椒套种春大白菜复种冬莴笋二季三收高效栽培模式,与辣椒传统单作模式相比,每667 m2净增春大白菜产值7 000~10 000元及冬莴笋产值5 000~6 000元,每667 m2二季三收蔬菜年总产值约2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叶木通不同单株叶片解剖结构的差异
《贵州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三叶木通种质资源的分类和育种等提供可靠的形态解剖学依据,以35份三叶木通优良单株叶片为试材,采用石蜡制片法制作切片,观察比较35份三叶木通单株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三叶木通单株叶片基本组成相同,由表皮和叶肉及叶脉组成。经方差分析,其解剖结构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主脉厚度、栅海比值、叶片栅栏组织结构紧密度和叶片海绵组织结构疏松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变异系数为14.25%~36.51%,其中栅海比值变异系数最大;经相关分析,各指标之间大多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经主成分分析,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值、海绵组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是反映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变异的主导因素;经聚类分析,35份三叶木通材料可分为4大类群,预测第2类群中的6-3-S1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能力。三叶木通不同单株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值、海绵组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是反映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变异和适应环境的主导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大豆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
《贵州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深入发掘和有效利用贵州大豆优异种质资源,以贵州150份农家品种和选育的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对数量性状(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荚长、株高、主茎节数和生育日数)与质量性状(粒色、种皮光泽、脐色、粒形、花色、茸毛色、株型、叶形、荚熟色、生育习性、结荚习性和荚形)共19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9个性状变异类型多样,多样性指数为0.16~2.06,平均为1.28。7个数量性状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99,以有效分枝数最大(2.06),荚长最小(1.85);变异系数为8.62%~35.04%,平均为18.93%。12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86,以荚熟色最高(1.50),生育习性最低(0.16),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不同区域大豆的多样性指数变异丰富,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75~1.27,同一性状不同区域的多样性指数差异也较大。基于19个性状的聚类,将150份资源划分为6簇,簇Ⅰ有10份材料,株高和荚长的值最大;簇Ⅱ有31份资源,单株有效荚数、有效分枝数和生育日数的值最小;簇Ⅲ有43份资源,主茎节数最多,百粒重最低;簇Ⅳ有35份资源,以白花、棕毛、卵圆叶形为主;簇Ⅴ有7份资源,单株有效荚数和有效分枝数最多,主茎节数最少,荚长最短;簇Ⅵ有24份材料,株高最低,百粒重最高,生育日数最长。贵州大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