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晋南麦茬复播绿豆品种适应性研究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为了筛选适于晋南麦茬复播的优良绿豆品种,先后引进了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优良绿豆品种26个进行了为期3年的筛选试验,对其在晋南麦茬地复播的物候期、抗性差异、产量表现、综合性状差异及年际间的产量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绿豆品种(系)的出苗天数基本一致,均为5~6天,生育天数差异较大,最大相差13天;综合抗性以早熟品种表现较好;与对照‘晋绿豆3号’相比,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气象因素导致年际间产量差异较大,2013年的气象因素能更好满足绿豆此期生长所需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籽粒产量最高,可达2140.53 kg/hm2;品种间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当地复播绿豆品种的筛选标准,结合田间试验综合表现,以‘冀绿7号’、‘冀绿8号’、‘冀绿9号’、‘保绿942’、‘黑珍珠’绿豆的产量高、成熟较早、综合性状优,年际间性状表现稳定,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对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土地经营的探讨
《华北国土资源 》 2015
摘要: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土地经营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土地资产化、资本增资困难、农业有利润是工商资本进入土地经营的原因。工商资本进入土地经营以后,引起了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边缘化、粮食作物的边缘化、农业用途的风险化、资本的土地化、农业补贴的不公平化。其实,由于农业机械服务社会化、农业结构区域化、农业技术标准化、土地流转扩大化,土地经营规模已经在逐步改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需要承担高昂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并排挤农民从农。关于工商资本进入土地经营,应该发挥资本与管理优势和农民共同发展;应该加强从农资格审查和工商监管;探索适合工商资本的经营管理模式;明晰土地权属关系,保护土地集体所有权权益。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流转 规模经营 新型经营主体 工商资本


覆膜方式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避免低温冷凉与干旱对冷凉区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探求适宜冷凉区春玉米种植的覆膜方式,于2012—2013年研究了8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苗期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起垄高度5~10 cm、外露50~70 cm的覆膜方式能提高耕层土壤水分,起到良好的保墒作用,0~5 cm土壤日平均温度较不覆膜提高1.5~2.3℃,玉米抽雄期提前6~7天;起垄5~10 cm、外露50~70 cm的覆膜方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与全膜双垄沟播、膜上种植处理没有差异;2012年,起垄外露70、50 cm、起垄高度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17.9%、17.1%、15.6%;2013年,起垄外露70、50 cm、起垄高度10 cm的玉米产量分别较不覆膜提高15.5%、6.4%、18.2%。综合2012、2013年的水热条件、玉米生长及产量情况,起垄高度5~10 cm、起垄外露50~70 cm为适宜该地区的覆膜方式。


隰县野鼠群落中四种害鼠数量比例的变动研究
《农业技术与装备 》 2015
摘要: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隰县共有12种鼠类,农区地面夜行性鼠类群落由8种鼠类组成。近些年由于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林果业发展、除草剂使用、退耕还林以及天敌增多等原因,农区的地面优势鼠种发生了改变。文章将1985年—2014年间4种主要害鼠在野鼠群落中数量比例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农区地面夜行性鼠类群落的优势鼠种已由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古北界鼠种子午沙鼠和大仓鼠演替成为目前的东洋界鼠种社鼠和古北界鼠种长尾仓鼠,并对优势鼠种演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过程中灭鼠措施和方法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荞麦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南方农业 》 2015
摘要:荞麦不仅是晋西北地区经济作物之一,更是当地农民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为实现荞麦栽培的高产稳产,必须加大荞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基于此,从播前准备、适时播种、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4个方面探讨了山荞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