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8338条记录
鲜食枣树各器官中矿质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2015

摘要:以大田大白铃枣、大瓜枣、梨枣、苹果枣、晋矮3号枣为试材,对鲜食枣树各器官中矿质元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枣树体内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达正相关且极显著的是:粗根和枣果、须根和枣果、枝条和枣果中的氮元素;枣叶和枣枝内的磷元素、钾元素、铜元素、锰元素、镁元素;呈显著负相关的是:粗根和枣叶、须根和枣叶内的钾元素;枣果和枣叶中的锰元素;根系和枣果中的钙元素;须根和枝条中的铁元素;枣枝和枣叶的镁元素。试验结果可以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 鲜枣 器官 矿质元素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荞麦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南方农业 2015

摘要:荞麦不仅是晋西北地区经济作物之一,更是当地农民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为实现荞麦栽培的高产稳产,必须加大荞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基于此,从播前准备、适时播种、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4个方面探讨了山荞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荞麦 高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文化特征的场地景观表达与空间构建——以山西省农科院创新基地外环境景观设计为例

中国园艺文摘 2015

摘要:以山西省农科院创新基地外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场地文化、生态文化、节点空间3方面的剖析,阐述将文化景观要素与场地规划设计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探索针对规划场地本身既实现"量身定做",又凸显文化特色的景观表达及空间构建方法。

关键词: 文化特征 景观表达 空间构建 景观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己醛对黄芪不定根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黄芪不定根为实验材料,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正己醛的方式,以生物量、多糖和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正己醛对黄芪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己醛显著影响黄芪不定根固体培养物的生长,10μmol·L-1正己醛具抑制作用,而50μmol·L-1有促进作用;(2)除添加50μmol·L-1的处理外,黄芪不定根液体培养物中的多糖含量普遍高于固体培养物中的;(3)50μmol·L-1正己醛对多糖合成的影响与不定根培养方法有关,在液体悬浮培养体系中具抑制作用,但在固体培养体系中起促进作用;(4)固体培养物中皂苷含量普遍较高且正己醛的影响较小,而液体培养体系中50μmol·L-1正己醛能促进黄芪不定根合成皂苷类物质。由此可见,正己醛对黄芪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的影响不仅与正己醛浓度有关,还与不定根培养方法有关,固体培养体系中添加50μmol·L-1正己醛对于多糖和皂苷类物质的合成效果最佳。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绿叶挥发物 剂量效益 生物量 活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茬复播蔬菜种植模式应用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5

摘要:近年来,土地沙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昂贵,农民种植成本攀升,粮食价格趋稳,农业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粮农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寻找新的挣钱门路,使本就不多的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对于小麦种植区采取麦茬复播蔬菜种植模式。结果表明:2011年、2012年复播蔬菜,均以菜花平均产值最高,达41 287.5元/hm2,品种以雪妃为宜;白菜平均产值达18 750元/hm2,品种以太原二青为宜;甘蓝平均产值达23 250元/hm2,品种以中甘21号为宜;大葱平均产值达23 370元/hm2,品种以山东章丘大梧桐为宜。可见,菜花生产是当地的优势产业,已经形成地方特色,是当地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麦茬复播蔬菜种植模式,既有效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又可以增加农业收入,并且可以稳定务农农民队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麦茬 蔬菜 复播 种植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糜子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为了探明糜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以晋黍9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M),施氮量为副区(N),设置4个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个种植密度(30万,60万,90万株/hm2),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糜子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与不施肥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施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发现,单株粒质量的变化趋势与产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说明单株粒质量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断降低;氮积累量在不同器官中达到最大值的时期不同,叶片氮积累量以开花期最大,茎氮积累量以抽穗期最大,穗氮积累量以成熟期最大;在密度为60万株/hm2和施氮量为150 kg/hm2互作下产量最高,为4 487.43 kg/hm2。说明可以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充分发挥其互作效应,从而提高糜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关键词: 糜子 密度 氮肥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柿品种阳丰促早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15

摘要: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发现喷施甜柿促早剂可以使阳丰柿果成熟期提早10~20 d,使柿果着色提前,成熟期果皮着色程度远高于不喷促早剂处理的柿果;结合高光效树形、肥水管理和合理的疏蕾疏果等措施,形成了促进早熟、增进柿果着色、提高果实品质、增加甜柿生产经济效益的促早栽培技术。

关键词: 甜柿 阳丰 促早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有效成分药用价值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摘要:高粱作为山西省的主要旱地农作物之一,具有产量大、种植广等优点,同时又具有多种针对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肥胖、癌症等的药用功效,因此,极具开发价值。根据文献,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高粱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用价值,并提出了发展山西高粱医疗食品产业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粱 慢性病 医疗食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莜麦施用微生物菌肥效果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 2015

摘要:为了明确微生物菌肥拌种及减少一定量化肥用量对莜麦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给微生物菌肥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指导。该试验研究微生物菌肥配合不同化肥量对莜麦出苗、各生育期的株高、干物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C(菌肥+75%化肥)产量最高为2 550kg/hm2;处理A(全化肥)和B(菌肥+50%化肥)次之,产量分别为2 220kg/hm2和2 001kg/hm2;处理E(全菌肥)再次之,产量为1 900.5kg/hm2;处理D(对照)产量最低,1 333.5kg/hm2。由此可见微生物菌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莜麦产量。

关键词: 莜麦 菌肥 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冬小麦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示范效果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为解决晋南旱地小麦生产面临的产量低而不稳的技术问题,2013—2014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刘家垣镇西义村示范了"旱地冬小麦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结果显示,应用小行距稀播技术的4个小麦品种(运旱618、长8744、临丰3号和晋麦47号)在返青期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临丰3号、晋麦47号和长8744的单株分蘖数、大分蘖数及次生根数在返青期还显著高于地膜覆盖;示范田株高、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农艺性状与地膜覆盖持平或略高,显著高于常规种植,表现出较好的群体协调性。应用小行距稀播技术的4个小麦品种理论产量从高到低为运旱618>长8744>晋麦47号>临丰3号,其中前3个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地膜覆盖产量>常规种植产量。田间实打实收测产可知,示范田平均公顷产量为6 532.5 kg,比非示范田公顷产量(4 884 kg)增产33.7%。总体来看,应用小行距稀播综合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加分蘖数和次生根、提高旱地小麦抗逆能力、促进群体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稳产增产。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小行距稀播 群体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