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基因大豆MON89788转化体特异性定性PCR检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建立MON89788大豆转化体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方法]利用TAIL-PCR技术分离MON89788大豆的3′端旁侧序列,据此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测试。[结果]获得了1142bp的3′端旁侧序列;依据该序列建立的PCR检测方法能特异性从MON89788大豆中扩增出170bp的产物,检测灵敏度达到0.05%,约为40个起始模板拷贝。[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适用于MON89788大豆检测。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MON89788转化体 定性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安全管理的思考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摘要:转基因安全管理是转基因生物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安全管理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根据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及技术支撑体系的现状,从转基因重大专项整体安全评价、抗虫抗病基因的整体规划、终止子技术应用等方面,强化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强转基因重大专项整体安全管理的全程监管力度;科学运用转基因的多样性和专化性,整体上避免转基因作物基因的单一性或多样性;强化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在转基因作物上广泛使用终止子技术。
澳大利亚引种的10份禾本科牧草种质资源适应性初步评价
《吉林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对从澳大利亚引种的10份禾本科牧草种质资源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进行了适应性的初步评价,2号(Dactylis Glomerata Tekapo)和10号(Dactylis Glomerata Tekapo),于5月15日及7月2日种植均未出苗。其他8种牧草适应性均较好。初步筛选出适宜吉林省引种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牧草品种为3号(Sirosa Phalaris)、8号(Wimmera ryegrass)、9号(Chloris Gaya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新育成几个BT型不育系开花习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了解吉林省新育成BT型不育系开花习性,为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吉林最新育成的三系粳稻不育系为材料,田间观察不育系的开花历期、开花动态、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等开花习性。[结果]6个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可以分为2类,A1、A2和A3可以分为一组,即始花时间早,终花时间也较早,花期集中,开花持续时间只有3h;开花高峰集中在11:00~11:30,午前花率很高,平均为88.3%,最高达到了93.8%。其他3个不育系分为另一组,始花时间较晚,终花时间也晚,开花时间长,开花高峰晚,基本都集中在12:30~13:00,午前花率很低,平均在46.0%,最高为59.0%。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和柱头外露率、开颖时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6和0.955。[结论]选育柱头外露率高、开颖时间长的不育系可以提高制种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改进东北春玉米现行耕法的思考
《吉林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分析以传统垄作为主的现行耕法在生产应用上存在的秸秆还田量不足、作业环节多、保水保土性能差、土壤结构恶化等问题,提出了改垄作为平作、改中耕为深松、改灭茬为留茬的技术思路,并建立了玉米宽窄行平作留高茬及均匀垄平作留高茬两种新耕作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玉米螟幼虫在抗虫和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上取食行为的变化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研究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NF6373YGRR(通过杂交育种聚合cry1A.105、cry2Ab2、cp4epsps基因)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取食行为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h非选择性试验中,玉米螟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48h的幼虫累计死亡率为53.75%,非转基因玉米为20.00%,差异显著;3龄幼虫在转基因玉米雌穗尖组织上的取食率、死亡率与非转基因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48h累计死亡率为55.00%;3龄幼虫在转基因玉米雌穗尖组织上的取食率与非转基因玉米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对玉米螟初孵幼虫的取食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而对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影响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高代回交导入群体进行水稻耐盐碱鉴定与筛选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 CSCD
摘要:以粳稻吉粳88为轮回亲本与11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供体品种杂交和回交培育的BC2F4群体,在吉林省白城市盐碱地进行全生育期耐盐碱筛选,对入选的耐盐碱单株后代分别进行苗期耐盐和耐碱鉴定。结果表明,在大田盐碱胁迫条件下绝大多数回交后代均出现耐盐碱的超亲分离,表明这些供体均带有控制这些性状的有利基因。各个组合间的耐盐碱筛选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表明回交后代的耐盐碱表现不仅取决于供体本身,还取决于受体品种与供体品种的不同组合。对筛选出的耐盐碱株系进行苗期耐盐和耐碱鉴定,结果显示全生育期耐盐碱的株系在苗期的耐盐和耐碱性表现不一,一部分株系表现不耐盐碱,一部分株系具有较强的耐盐或耐碱性,还有少数株系表现既耐盐又耐碱,表明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耐盐碱性存在差异,而且耐盐与耐碱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机制。筛选出的耐盐碱导入系将成为耐盐碱有利基因发掘以及通过有利基因高效聚合定向改良水稻耐盐碱性的材料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