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贝母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贝母属(Fritillaria)植物归属于百合科(Liliaceae),中国为其资源分布中心,野生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贝母属植物大部分入药,疗效独特,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国内外对贝母单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缺少对这些研究报道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鉴于此,本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库,分析贝母相关研究报道,从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分类鉴定方法、药用成分及功效、临床应用、繁育技术六个方面,全面综述了中国贝母属药用植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借鉴.


宁南山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宁南山区撂荒梯田的管理利用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宁南山区彭阳中庄示范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2,5,15,17,20 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5个不同年限撂荒梯田0-60 cm土壤样品中的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不同年限撂荒梯田的土壤C,N分布规律一致,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0-10 cm出现了富集现象,且随着撂荒年限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他4层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分布比较均匀.土壤C∶N随着不同撂荒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升高趋势,撂荒20年0-40 cm土层土壤C∶N最高,并与其他各年呈显著性变化(p<0.05).土壤C∶P和N∶P均表现为在表层0-10 cm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他各层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C∶P和N∶P随土层增加呈减小趋势.土壤C∶N与全N和土壤C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C∶P与土壤C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N∶P与土壤全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通过上述分析,总体反映出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受到不同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双重影响,农地弃耕撂荒演替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白桦纯林和华北落叶松纯林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以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为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典型林分类型白桦林和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水文效应的研究,为深入揭示该区域森林水文效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浸水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得到不同森林类型下枯落物储量、持水率、有效拦蓄量等水文特征指标.【结果】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厚度分别为31.3、19.2 cm;枯落物蓄积量分别为10.1、7.76 t/hm~2;二者有效拦蓄量分别为20.85、13.01 t/hm~2.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林下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关系为y=alnt+b;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存在幂函数关系为V=kt~n;枯落物浸水吸水速率在0~2 h内最大,4~10 h内逐渐变缓,12 h后其持水量基本达到最大值.【结论】白桦林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优于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
关键词: 宁夏六盘山 白桦林 华北落叶松林 枯落物 水文效应


溴氰虫酰胺对枸杞蚜虫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10%溴氰虫酰胺OD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和防效.[方法]采用浸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在田间进行小区药效试验.[结果] 10%溴氰虫酰胺OD对枸杞蚜虫的LC50值为48.9285 mg/L.田间防效在药后7 d内持续上升,在第1天均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至第7天,50.0 mg/L处理防效达96.74%,与对照药剂5%吡虫啉EC相当;66.7 mg/L处理防效达98.26%,100.0 mg/L处理防效达99.91%,且均显著高于对照防效.[结论] 10%溴氰虫酰胺OD是防治枸杞蚜虫的理想药剂,生产中建议使用剂量50.0~100.0 mg/L为宜.


生物钟对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调控的进展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钟是一种控制植物节律性生长发育的内源性系统,可以辅助植物预知周围光照、温度和湿度环境的变化,以其核心振荡器为主要调控元件,通过细胞内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蛋白互作从而形成信号转导通路和反馈调节回路,指导植物作出相应的表型调整,对提高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综述了植物在寒冷、干旱、高盐的极端环境下,生物钟关键基因CCA1/LHY、PRRs和GI等参与胁迫应答的调控方式,以及在调控过程中生物钟对脱落酸、乙烯、细胞分裂素和茉莉酸合成及代谢的影响.以植物的基因功能和激素调节为切入点,为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手段提高植物非生物抗逆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干旱风沙区沙柳灌木生物量可加性动态模型构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典型灌木树种沙柳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生物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并以此作为基础模型,分别利用非线性比例平差法(NAP)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法(NSUR)构建沙柳生物量可加性动态模型.结果表明:在沙柳灌木生物量动态变化的5个模型(Richards方程、Weibull方程、Korf方程、Logistic方程、Schumacher方程)中,Korf方程表现最优;以NAP方法和NSUR方法构建的可加性模型均能够解决沙柳各器官生物量之和与总生物量相等的问题,但NAP方法的拟合精度更高,更能反映沙柳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关系.


马铃薯异源表达梭梭HaNAC1基因提高抗旱性的功能解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AC转录因子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反应,是改良植物抗旱耐盐性的重要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对马铃薯栽培种大西洋进行遗传转化,并用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转基因和受体植株,初步从逆境应答基因和内源激素2个方面对转基因株系进行了抗旱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转基因株系中转HaNAC1基因马铃薯生长素(IAA、IBA)、细胞分裂素(IP、cZ)、茉莉酸(MEJA、JA-ILE)、水杨酸(MESA)、赤霉素(GA_3)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受体,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低于受体。抗逆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HaNAC1基因过表达植株中与胁迫应答相关的LEA3、DREB2A、RD29a、NCED1、KIN1和ERD11基因表达量与受体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现有实验数据表明,转基因马铃薯中HaNAC1可能通过调节与胁迫响应相关的一系列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表达水平变化从而提高受体的抗旱性。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HaNAC1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基于Maxent模型的宁夏枸杞蚜虫适生分布预测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宁夏枸杞蚜虫适生分布区域不明确、预测预报体系落后、防治不及时、枸杞农残超标等问题,该文应用生态位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宁夏枸杞蚜虫适生分布预测研究.利用枸杞蚜虫发生种群数量与时空数据、气候等环境数据以及宁夏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基于Maxent模型法构建枸杞蚜虫适生地理分布预测模型,分析了宁夏枸杞蚜虫的适生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生态环境因子对枸杞蚜虫分布的影响.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可知,枸杞蚜虫在宁夏的适生区总面积为6 492.67 km~2,占宁夏土地总面积的9.78%,主要位于宁夏中北部地区,其中,高适生区面积占总适生区面积的2.52%;主要影响环境因子包括年平均气温、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暖月最高温度、8月平均降水量.该研究对于及时掌握宁夏枸杞蚜虫潜在分布并进行科学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枸杞蚜虫 Maxent模型 适生分布预测 环境变量


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对水分的响应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小麦各器官Δ13C的变化规律及Δ13C对水分的响应,以18个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两种生态条件下进行不同灌水处理,测定分析了各品种旗叶、茎秆和籽粒的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值)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拔节及开花期各器官Δ13C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生育前期(苗期-拔节期)水分胁迫比生育后期(抽穗-成熟期)的水分胁迫对各器官Δ13C的降低程度更大,产量也有相同的趋势.在土壤水份较充足或只是生育后期土壤缺水的条件下(T3, T4,T5),开花期旗叶、基部节、成熟期旗叶和基部节的Δ13C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T5处理开花期旗叶、基部节和成熟期基部节Δ13C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 8*、0.503 3**和0.535 2*.各器官Δ13C呈规律变化:叶片>基部节>籽粒.同一品种不同部位Δ13C存在较大差异,开花期旗叶、基部节、成熟期旗叶和基部节Δ13C值相对较高,成熟期籽粒Δ13C值最低.灌区和雨养地区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的选择指标分别为开花期基部节、成熟籽粒Δ13C和拔节期叶片Δ13C.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碳同位素分辨率 水分 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