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四唑吡氨酯+氰霜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农药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决单一药剂长期使用极易产生抗药性的问题。[方法]复配2种单剂10%四唑吡氨酯SC和100 g/L氰霜唑SC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设置5种不同水平复配药剂用量和2种单剂用量,分别与对照药剂和清水对照比较防效、产量等。[结果]最后1次用药后复配药剂防效达40.1%~63.4%,增产37.00%~87.63%,防效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单剂。[结论]建议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佳制剂用量为10%四唑吡氨酯SC 600 m L/hm~2+100 g/L氰霜唑SC 600 m L/hm2。

关键词: 四唑吡氨酯 氰霜唑 马铃薯晚疫病 药效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芽胞杆菌浸种对水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内生细菌群落是反映植株内环境是否健康稳定的重要生物学指标,芽胞杆菌是防治水稻病害的重要生防微生物。为揭示芽胞杆菌浸种处理对水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的方法对水稻内生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剖析了芽胞杆菌浸种处理对不同水稻组织内生细菌的微生态调控作用。结果表明,3种芽胞杆菌浸种处理可以提高水稻根和茎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降低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显著增加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水稻根部和茎部共有优势菌门,厚壁菌门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是叶部共有优势菌门和属。芽胞杆菌浸种处理显著提高了叶部内生厚壁菌门和芽胞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根系和茎部组织内生细菌的分类单元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量,对叶部组织影响不明显;降低了茎部和叶部中参与各种代谢通路的内生细菌丰度,显著增加了根部参与代谢通路的内生细菌丰度。因此,3种芽胞杆菌浸种处理可以显著改变水稻根部、茎部和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结构,改善水稻生长的微生态环境。

关键词: 芽胞杆菌 浸种 多样性 水稻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基地建设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开展了葡萄林地风蚀监测研究。【方法】以宁夏贺兰山东麓的绿洲荒漠交错带上的葡萄园产区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手段,以周边其它立地类型为对照,探讨葡萄园产区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通过2016和2017年的观测分析表明:各立地类型中风蚀主要发生在4-6月,风蚀葡萄新开地﹥1年葡萄基地﹥3年葡萄基地﹥荒漠草原﹥9年葡萄基地。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前期及1~3年内,秋覆土春放苗过程中,风蚀量明显较大,以春季最严重。耕种8~9年后,防护林基本完善,风蚀量明显减少。【结论】葡萄基地建设时间越久,地表风蚀越小,同时提出了雨前耕作、耕后灌溉可形成土壤物理结皮,以及种植绿肥绿化、增加物理覆盖、完善防护林体系等减少风蚀发生。

关键词: 宁夏贺兰山东麓 葡萄林地 土壤风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次刈割对黄土高原地区燕麦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19 CSCD

摘要:燕麦(Avena sativa)目前已是我国第一大禾本科商品草,其进口量持续增长,饲草缺口不断扩大,研究燕麦高产优质的管理措施对推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探究了多次刈割对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多次刈割处理的平均株高、分蘖数和干草产量显著(P <0.05)低于常规刈割,但株高累积量、总分蘖枝条数和总产量较常规刈割分别增加99.6%、315.0%和255.5%(P <0.05),并且第2次刈割(M2)的分蘖数和产量显著(P <0.05)高于其他刈割茬次。2)多次刈割可显著(P <0.05)降低平均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提高平均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和灰分(Ash)含量,且在5次刈割中M2的CP含量最高。多次刈割较常规刈割显著(P <0.05)提高了Ash、CP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的总产量,降低了NDF和ADF总产量。3)在多次刈割条件下,燕麦产量与NDF、ADF和CP含量极显著(P <0.01)正相关。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多次刈割可提高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是一种适宜该地区燕麦草地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燕麦 刈割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行内覆盖对果园土壤特性及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2年对酿酒葡萄园行内覆盖黑膜(BF)、葡萄木屑(WC)、芦苇秸秆(RS),以行内和行间清耕(CK)为对照,探讨不同行内覆盖模式对葡萄园土壤含水量、养分、酶活性、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内覆盖能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0~20 cm土层BF处理效果最好;覆盖处理的养分和酶活性均高于CK,在0~20 cm提升效果更明显,其中RS处理对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酶活性增加效果最显著,BF处理对提高速效养分效果最显著;行内覆盖对提高葡萄产量效果不显著,但对改善品质效果显著,与CK相比,WC处理浆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9.41%,RS和BF处理单宁含量分别提高6.72%和25.09%,BF、WC和RS处理花色苷和总酚含量分别提高15.77%~45.06%和4.05%~24.69%。综合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葡萄园行内覆盖芦苇秸秆效果最佳。

关键词: 行内覆盖 土壤特性 酿酒葡萄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钾肥用量对水稻钾素分配累积、钾肥利用效率及平衡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宁夏引黄灌区水稻钾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2013~2014年以"节3号"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K2O量(0、30、60、90、120 kg/hm2)对水稻产量、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钾肥利用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以明确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钾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显著提高水稻实粒产量和秸秆产量,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0.0%、16.9%和19.0%、8.3%,降低空秕粒产量15.9%、34.7%。钾肥用量和水稻籽粒产量之间有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两年中最高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29.6、122.5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钾量分别为110.7、111.4 kg/hm2。成熟期水稻秸秆钾素分配比例占80%以上,其次为实粒13.2%~15.5%、14.0%~17.6%,空秕粒低于3%。实粒钾素累积量两年趋势相似,K120处理累积量最高,较对照提高13.9%、50%。空秕粒钾素累积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较对照均有显著差异。水稻地上部钾素累积量两年均以K90处理最高,较对照提高22.5%、20.2%。水稻钾肥利用效率范围为28.6%~46.0%,16.6%~46.3%,两年均为K90处理最高。钾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下降。施用钾肥各处理土壤钾素均表现为匮缺,其中120 kg/hm2施钾处理土壤亏缺量最低,较对照分别降低42.7%、39.5%。生产中实施秸秆还田后对土壤的钾素补充范围分别为160.2~203.1、173.4~205.7 kg/hm2,实施秸秆还田后施钾量高于60 kg/hm2以上可以维持钾素平衡。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及维持土壤钾素平衡等因素,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施钾量在110.7~129.6 kg/hm2范围内为宜。

关键词: 钾肥 宁夏引黄灌区 水稻产量 钾肥吸收利用 土壤钾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发生危害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西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新疆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菌的种类,通过对新疆地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害进行调查,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然后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确认。结果表明,不同马铃薯种植地区病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病害发生最高的地区是伊宁县,病害发生率达80%。经鉴定,引起新疆地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有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芬芳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通过致病性测定发现,鉴定出的5种镰刀菌均具致病性,其中茄病镰刀菌为新疆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优势致病菌,致病率达88.9%;其次是芬芳镰刀菌,致病率为66.7%。

关键词: 马铃薯 镰刀菌 形态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CSCD

摘要:为鉴定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的穗发芽抗性,挖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筛选在宁夏引黄灌区生态条件下能有效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标记,测定了18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发芽指数(GI)、整穗发芽率(SGR),并利用5个穗发芽相关基因的KASP标记 Phs646、 Phs666、TaMFT、TaDAR和 Vp1B1-83对参试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基因型与GI、SGR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85份小麦种质资源GI的平均值为16.74%,变化范围为0~77.35%;SGR的平均值为40.84%,变化范围为0.38%~99.69%;有22份种质资源的GI和SGR均小于5.0%.5个分子标记中, Phs646、 Phs666与GI和SGR显著相关(P<0.01);标记 Vp1B1-83与SGR显著相关(P<0.01),与GI相关不显著;TaMFT和TaDAR与GI和SGR都不相关.表明分子标记 Phs646、 Phs666可用于宁夏引黄灌区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鉴定, Vp1B1-83可作为该地区穗发芽抗性分子鉴定的参考标记.结合穗发芽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冬育5号、宁春22号、Bastian、毛火麦、山麦、白秃子、白毛火麦共7份具有低GI和SGR值及较高穗发芽抗性基因频率的种质资源.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发芽指数 整穗发芽率 分子标记

5种浮床植物对宁夏引黄灌区稻田退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植物浮床技术应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采用稻田退水沟渠原位实验,研究了美人蕉(Canna indic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水稻(Oryza sativa)5种不同浮床植物对退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稻田退水中生长4个月后,5种浮床植物生物量均大幅度增加.其中,美人蕉生物增长量最大,为97.2 g·株-1,其次为千屈菜达到81.3 g·株-1;空心菜成活率最高,达到91.67%,美人蕉其次,为87.50%,而水稻成活率最低,仅为60.71%;千屈菜茎叶和根系的氮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85%和0.65%;美人蕉茎叶、根系的磷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15%、0.17%;空心菜氮吸收量最高,达到14 239.46 mg·m-2,美人蕉其次,为10 798.00 mg·m-2;水稻磷吸收量最高,达到407.11 mg·m-2,空心菜其次,为374.41 mg·m-2;空心菜对稻田退水中总氮(TN)去除率最高,达到85.88%,其次为美人蕉,为81.67%;空心菜总磷(TP)去除率最高,达到80.32%,其次为水稻,达到72.86%.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荐浮床空心菜和美人蕉作为宁夏引黄灌区农田排水沟水质改善的主要植物.

关键词: 浮床植物 氮磷去除 稻田退水 引黄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高原典型林分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及持水性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林分类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及持水性能的研究,以期为该区域合理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林分种类选取配置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浸水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得到3种林分类型(贺兰山油松天然林、子午岭油松次生林、陇东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及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水文物理特征指标.【结果】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与持水性能存在差异.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子午岭油松次生林(1.24 g/cm~3)最大,陇东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1.16 g/cm~3)与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16 g/cm~3)次之,贺兰山油松天然林(0.98 g/cm~3)最小;土壤孔隙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为贺兰山油松天然林>陇东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子午岭油松次生林,非毛管孔隙度为陇东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子午岭油松次生林>贺兰山油松天然林>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贺兰山油松天然林土壤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与非毛管持水率均值均与其它三种林分类型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与非毛管持水率大小依次为贺兰山油松天然林>陇东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子午岭油松次生林;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率、毛管持水率、非毛管持水率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持水性能呈极显著正相关,非毛管孔隙度与土壤饱和持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以土壤容重、总孔隙度与饱和持水率的相关性最好.【结论】贺兰山油松天然林持水性最优,陇东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与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次之,子午岭油松次生林最差.

关键词: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 土壤持水性能 典型林分 黄土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