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种植方式对银北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油葵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特性与油葵产量的影响,本文连续3年在宁夏银川北部引黄灌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平作侧播、平膜侧播、垄作沟播、垄膜沟播4种处理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酶活性、产量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垄膜沟播处理与平作侧播处理相比土壤含水率、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03%、83.76%、62.30%、106.82%、75.66%,全盐含量平均降低29.46%;同时,该处理产量比平作侧播、平膜侧播处理分别增加了22.55%、16.71%,差异达显著水平;基于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平膜侧播处理油葵苗期的Chao1与ACE指数最高,而垄膜沟播处理现蕾期与收获期的Chao1与Shannon指数升高,有助于增加物种数量,提高菌群丰富度;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这3类细菌约占细菌总量的56.26%~77.78%,为优势菌群;相关耦合分析表明脲酶与厚壁菌门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绿弯菌门、疣微菌门、Patescibacteria菌门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垄膜沟播模式能改善土壤环境状况,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均匀度,且作物增产明显。

关键词: 种植方式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酶活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春小麦和麦田土壤中15种常用农药残留的检测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西北春小麦和麦田土壤的农药残留污染状况,在调研和总结分析了西北春小麦的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治措施基础上,采集了我国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的9个春小麦产区的小麦籽粒和麦田土壤样品.针对春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中常用的农药,使用HPLC-MS/MS和GC-MS方法,测定了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毒死蜱等4种杀虫剂,三唑酮及其代谢物三唑醇、戊唑醇、多菌灵、三环唑、苯醚甲环唑等6种杀菌剂,精噁唑禾草灵、苯磺隆、2,4-滴丁酯、炔草酯及其代谢物炔草酸等5种除草剂,共15种农药及代谢物在小麦籽粒和麦田土壤中的残留量.通过与小麦中农药残留限量相比较,评价了西北春小麦的食品安全.结果显示,仅在采自甘肃金昌的小麦籽粒样品中检出了戊唑醇,且未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在其他样品中均未检出15种农药的残留,表明西北春小麦和麦田土壤的农药安全性均较高.本研究为掌握小麦籽粒的农药残留和麦田土壤的农药污染情况提供了研究数据,为进一步指导西北春小麦的绿色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小麦 土壤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ISSR-PCR标记体系建立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宁夏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种内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利用ISSR-PCR技术对影响PCR扩增效果的因素和ISSR引物进行优化和筛选,建立适合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ISSR-PCR反应体系,并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0株地理来源不同的镰刀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ISSR-PCR扩增最适引物为807,20μL反应体系中2*Easy Taq PCR Super Mix为8μL、引物浓度为0.6μmol/L、DNA模板浓度为56 ng/μL,循环次数为36次,退火温度为54℃.在选用的18条ISSR引物中有13条对30株镰刀菌扩增出84条条带,大小多分布在250~2 000 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2条,多态性比例平均为98.3%.30株镰刀菌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49~0.976之间,在0.478水平上可划分为2个类群,其中类群I包括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茄病镰刀菌F. solani和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类群II全部为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在0.976水平上30株镰刀菌可被全部区分开.ISSR类群划分与菌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同一类群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分离自同一地区的同一菌种,其菌株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

关键词: 宁夏 马铃薯 镰刀菌根腐病 ISSR-PCR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措施对缓坡耕地土壤养分分布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坡耕地土壤养分坡面分布特征及作物产量与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该研究在2017—2018年期间,以宁南山区10°缓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传统平作(CK)、垄沟种植(NH)、垄沟+秸秆覆盖(SM)和垄沟+地膜覆盖(PM)4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坡耕地耕层养分、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坡位效应分析研究,探讨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相较于CK,NH、SM和PM 3种耕作措施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土壤速效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8.50%和14.47%、18.22%和17.64%、21.75%和18.71%,3种耕作措施之间差异并不显著.CK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氮随着坡位自上而下的变化而增加,表现出流失风险,而PM、SM和NH 3种措施表现出能够削弱坡位效应的作用,由高到低顺序为坡中、坡下、坡上.相对于CK,其他3种耕作措施下坡耕地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所降低,其中PM措施下土壤有效磷显著低于其他耕作处理.NH、SM和PM显著增加作物产量,玉米和马铃薯产量比CK分别增加27.03%和2.89%、12.85%和8.50%、204.56%和2.52%,且具有显著的坡位效应.2个覆盖措施SM和PM显著提高作物肥料利用率,种植玉米N、P利用率分别提高7.92%和16.83%、217.03%和241.59%,种植马铃薯分别提高89.43%和44.62%、97.31%和49.66%.由此可知,以垄沟、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够有效阻断养分损失途径,阻控土壤养分的坡面运移,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耕作措施 缓坡耕地 坡位效应 肥料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减施与有机肥/秸秆配施对盐碱地土壤肥力指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氮肥减施与有机肥/秸秆配施对土壤肥力指标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连续3年对宁夏银川北部盐碱地定位试验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及玉米产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设不施肥、单施化肥(N 540 kg hm-2)、化肥减氮1/3+有机肥(9000 kg hm-2)、化肥减氮1/6+玉米秸秆(6000 kg hm-2)4个处理.结果表明:相比单施化肥处理,化肥减氮1/6+秸秆处理在第2、第3年0~20 cm土层处分别脱盐20.27%、37.53%,同时土壤容重明显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增加,0~40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提高4.87%,速效磷含量平均增加41.02%;化肥减氮1/3+有机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细菌数量比不施肥与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21.36%、36.99%,同时,该处理下玉米产量比单施化肥处理平均增加5.20%,而化肥减氮1/6+秸秆处理在第1、第2年玉米产量会降低,而第3年产量有所增加,增幅为7.77%.

关键词: 有机肥 秸秆 土壤肥力 产量 有机质 水稳性团聚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缓释肥混配比例对旱地胡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旱地胡麻在施用60d缓释肥和90d缓释肥不同混配比例下的生长发育、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缓释肥能促进旱地胡麻的生长,增加地上部植株鲜重和干重,提高胡麻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结果数和单株粒重等农艺性状指标,可显著提高胡麻产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60d缓释肥和90d缓释肥以3:1配比的增产效果最明显,产量达1 608.56kg/hm2,增产幅度为18.26%.

关键词: 缓释肥 胡麻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谱条件对越冬型拱棚韭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5种颜色棚膜(紫色P,蓝色B、绿色G、黄色Y、红色R),研究不同光谱特征条件下拱棚光照度、温度、韭菜生长指标及品质产量等指标,比较分析得出:紫色棚膜的特征曲线(P)与自然光的特征曲线(S)在可见光范围内(380~780 nm)相似度较高.紫色棚膜内部的温度(P)值一直高于其他颜色棚膜处理的温度.5种颜色棚膜处理的韭菜株高增长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P值(2.52 cm/d)>Y值(2.01 cm/d)>G值(1.90 cm/d)>R值(1.80 cm/d)>B值(1.37 cm/d).紫色棚膜处理叶片鲜质量积累3茬平均速率为277.60 mg/d,紫色棚膜处理韭菜叶片干质量积累平均速率(P)值最高,达到22.42 mg/d,其他处理依次为Y值18.47 mg/d,R值17.68 mg/d,G值15.63 mg/d,B值10.79 mg/d.紫色棚膜处理假茎鲜质量的积累平均速率(P)值最高,达到106.52 mg/d,其次为Y值77.71 mg/d,G值74.62 mg/d,R值69.87 mg/d,B值60.22 mg/d.3茬平均韭菜假茎干质量积累速率中,P值最高,为8.17 mg/d,R值最低,仅为4.07 mg/d.3茬韭菜根鲜质量积累平均速率为P值(119.84 mg/d)>Y值(117.89 mg/d)>R值(102.28 mg/d)>G值(98.99 mg/d)>B值(72.36 mg/d).3茬韭菜根干质量积累平均速率方面,P值(50.98 mg/d)>R值(38.81 mg/d)>G值(37.59 mg/d)Y值(37.18 mg/d)>B值(24.43 mg/d).绿色棚膜处理的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G)值最高,为23.95 mg/g,红色棚膜处理(R)值次之,为23.28 mg/g;黄色棚膜处理叶片中可滴定酸含量的(Y)值最高,达到2.75 mg/g,紫色棚膜处理的P(值)为2.55 mg/g,各处理叶片和假茎中维生素C含量差异极大,叶片中维生素C含量是假茎中的7~14倍.紫色棚膜处理3茬韭菜总产量最高为103.95 t/hm2,其他处理依次为:Y值(88.84 t/hm2)>R值(82.99 t/hm2)>G值(82.27 t/hm2)>B值(68.36 t/hm2).通过不同光谱特征条件下光照度、温度、韭菜生长指标及品质产量等综合评价得出:在西北地区冬季拱棚韭菜生产过程中,紫色棚膜的应用更有利于韭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提升.

关键词: 韭菜 彩色棚膜 光谱特征 生长 物质积累速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果穗不同部位子粒水分动态差异研究

玉米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玉米果穗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和脱水速率的动态变化差异,在春玉米区宁夏银川和夏玉米区河南新乡采用8个不同熟期和脱水速率的品种,将玉米果穗垂直等分为5个部位,定期测定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计算子粒脱水速率.结果表明,玉米生长中后期,果穗上部子粒含水率低于中下部子粒含水率,生理成熟前各部位子粒含水率的差值低于生理成熟后.参试品种生理成熟前20 d时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极差低于3%,成熟期的极差值变幅为0.6%~5.2%,生理成熟后极差最大值可达6.2%.同一果穗自上而下子粒的脱水速率逐渐降低,品种之间有明显差异,先玉335、迪卡517和迪卡519果穗不同部位子粒脱水速率差异较大.果穗中部子粒脱水速率和平均脱水速率与不同部位子粒含水率的极差值呈负相关.

关键词: 玉米 果穗 子粒脱水 动态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抗旱耐热性QTL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控制小麦抗旱耐热基因位点,以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材料,于2015-2017年小麦灌浆期进行干旱胁迫、热胁迫、旱热胁迫处理,并对抗旱耐热相关性状QT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热胁迫、旱热胁迫下分别检测到22、36和30个QTL,其中控制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含水量、穗粒重、千粒重的QTL数分别为26、21、22和19个。抗旱相关性状QTL位于2A、3B、4B、7B、3D、4D和7D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9.38%~30.81%;耐热相关性状QTL位于2A、2B、3A、3B、4B、4D、5D、6D、7A和7B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为9.03%~34.97%。抗旱性共定位区间2个,分别位于2A(gwm294-wmc644)和7B(barc140-gwm297)染色体上;耐热性共定位区间2个,分别位于5D(cfd67-cfd40)和6D(barc196-barc54)染色体上;抗旱耐热性共定位区间3个,分别位于2A(gwm294-wmc644)、2B(wmc441-wmc317)和7B(wmc83-wmc276)染色体上,其中共定位区间gwm294-wmc644( Qcc-2A.2、 Qgw-2A.1)的贡献率超过10%,遗传距离较小(6.49 cM)。

关键词: 春小麦 抗旱 耐热 QTL定位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荚黄芪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膜荚黄芪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本研究以膜荚黄芪无菌试管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激素种类及其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率、丛生芽诱导率、再生苗生根率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膜荚黄芪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是MS+6-BA 0.5 mg/L+2,4-D 2.0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6.4%,丛生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 1.0 mg/L+NAA 0.3 mg/L,丛生芽分化率最高达91.6%,再生苗最佳生根培养基1/2MS+IBA 0.5 mg/L+IAA 1.0 mg/L,生根率最高达62.6%.本研究建立了膜荚黄芪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为其种质资源保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组织培养 愈伤诱导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