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叶面肥对樱桃番茄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樱桃番茄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万果、全哺、稀土、叶爽和海生素5种叶面肥对樱桃番茄的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CK)相比,5种叶面肥均有利于樱桃番茄的生长,其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增加,果实数量增多和产量提高,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以叶面喷施万果樱桃番茄的产量最高,为3452.19kg/667m2;叶面喷施海生素樱桃番茄的品质最佳,其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较CK提高9.64%、4.39%和7.18%,可滴定酸较CK降低13.33%。


火龙果茎腐病致病菌的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弄清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和分类地位,并进一步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琼海、临高、陵水等地广泛采集病样。经田间症状调查、组织纯化培养、病原形态观察、致病力测定、真菌ITS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了该病害的病原。结果表明:病原分离物具有典型的镰刀菌形态特征,菌丝浓密,产生紫色素,小型分生孢子新月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多个隔;而在ITS序列分析中,代表菌株47A4和47A5与NCBI数据库中尖孢镰刀菌的多条ITS序列(登录号分别为KJ653447.1, DQ535184.1和KM268692.1)相似性达100%;系统进化树上,47A4和47A5与尖孢镰刀菌聚在同一分支上,遗传距离最近,而与非纯培养镰刀菌克隆3.91E在不同分支上,遗传距离远。结合形态特征、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将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研究结果对火龙果茎腐病流行规律、致灾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海南地方稻资源抗旱差异性分析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海南地方稻抗旱差异性,采用人工反复干旱和自然干旱相结合的方法,研究33份海南地方稻资源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时期,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海南地方稻资源抗旱性排序不同;海南地方稻资源的抗旱性具有明显差异,且抗旱性总体较强,强抗资源占6.06%,中抗资源占81.82%,弱抗资源占12.12%,其中Z 1、Z 30两份资源具有强抗旱性,建议在季节性干旱地区推广,而Z 4、Z 19、Z 24、Z 25几份资源抗旱性较弱;生育后期干旱对地方稻资源影响较大;抗旱性强的资源能够通过促进分蘖和延长生育期来适应干旱胁迫.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鲜切菠萝贮藏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找到更好的保持鲜切菠萝贮藏品质的预处理方法,以巴厘菠萝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预处理方法[次氯酸钠(Na Cl O)处理、二氧化氯(Cl O2)处理、漂烫处理、空白处理]对鲜切菠萝贮藏期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失质量率、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空白处理,60℃水漂烫可使鲜切菠萝贮藏期延长至7 d,但容易破坏其品质; 20 mg/L Cl O2处理能较好地保持鲜切菠萝的品质,可将其贮藏期延长至8 d; 200 mg/L Na Cl O的处理效果最好,能更好地保持鲜切菠萝的品质,可将贮藏期延长至10 d。


荔枝蒂蛀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筛选出对蒂蛀虫防效最佳的药剂及药剂组合。[方法]通过单一和复配施药,观察不同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田间防控效果。[结果]单施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133 mg/L(制剂用量)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最好,达92.68%;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25%灭幼脲SC复配施药224.5 mg/L(制剂用量)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最好,达90.09%。[结论]在蒂蛀虫卵孵期,推荐25%灭幼脲SC和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SC复配施药;在虫害高峰期,推荐连续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25%灭幼脲SC复配施药。


菠萝蜜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学与多基因分子系统学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引起菠萝蜜炭疽病的病原,本研究按照常规方法对菠萝蜜炭疽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后的病原菌可在菠萝蜜健康叶片上引起与田间炭疽病相同的症状。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基于ITS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病原菌HNYF1与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ID:KT007120.1)聚为一个分支,支持率为98%;分别基于MnSOD、CHS、Cal等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病原菌HNYF1与暹罗刺盘孢(Colletorichum siamense)聚为一个分支,支持率均为100%;基于ACT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病原菌HNYF1与Colletotrichum siamense (ID:MG324082.1)聚为一个分支,支持率为96%。因此,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将菠萝蜜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暹罗刺盘孢(Colletorichum siamense)。
关键词: 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 炭疽病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树


近30年海南岛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土壤有机质(SOM)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碳库的重要指标。由于复杂的成土过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SOM通常存在较强的时空变异性。研究SOM的时空变异特征可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采样与分析获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80s)和2012年0—20 cm土层SOM含量数据,首先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分别对两个时期训练集410个、128个样点SOM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预测,并通过验证集103个、32个验证点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采用统计学方法,结合农业统计数据,研究时隔30年海南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M时空变异特征,并对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980s SOM含量均值为20.57 g·kg~(-1),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全岛SOM含量主要集中在15—20和20—30 g·kg~(-1)两个等级,共占全岛面积的75.29%;2012年SOM含量均值为15.89g·kg~(-1),呈现出西南和东北高,西部、南部沿海低的空间分布趋势,SOM含量主要集中在10—15和15—20 g·kg~(-1)两个等级,共占全岛面积的78.28%,而15—20和20—30 g·kg~(-1)两个等级占全岛面积66.04%,同1980s相比减少了9.25个百分点。【结论】(1)时隔近30年,海南岛SOM含量整体呈减少趋势。2012年SOM平均含量较1980s减少了4.68 g·kg~(-1),减少率为22.75%。其中水田的SOM含量减少最为明显,减少了6.42 g·kg~(-1),减少率为27.34%;其次为园地,减少了2.65 g·kg~(-1),减少率为14.25%;而旱地减少量最小,为1.28 g·kg~(-1),减少率为8.84%;(2)水稻连作改为稻菜轮作(水田连作改为水旱轮作)、林地开垦为园地、土地利用强度加大是造成海南岛SOM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酱用型灯笼椒新品种“坛坛香3号”的选育
《北方园艺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灯笼椒新品种"坛坛香3号"是以自交系‘9705’为母本,自交系‘9719’为父本配制而成的辣椒一代杂交种,果实灯笼形,果面光亮且褶皱,果实纵径5.0 cm,横径4.0 cm,单果质量15 g,果实呈橙色,果皮薄质脆。干物质含量为14.5%,维生素C含量141.8 mg·(100g)~(-1),辣椒素含量35.2 mg·(100g)~(-1),平均667 m~2产量2 538.4 kg。坐果力强,果实转色快,颜色黄艳持久。其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田间抗性强于对照。适宜海南冬春季露地栽培,也可在长江流域避雨栽培。


耐湿热苦瓜新品种琼3号
《农村百事通 》 2019
摘要:琼3号为中熟、丰产、耐湿热苦瓜一代杂交新品种。植株生长势强,耐湿热,主蔓第一雌花节位为17~20节,主侧蔓均可结瓜,中熟。瓜短棒状,果肩宽平,尾钝,条瘤粗直,瓜长22~30厘米,横径6.5~8.5厘米,肉厚1.2~1.4厘米,单瓜重400~550克,苦味适中,裂瓜少,瓜肉致密厚实,耐储运,在市场上较畅销。连续采收时间长,后期瓜商品性好,每亩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