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生类甜蛋白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花生学报 》 2024
摘要: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s, TLPs)是一类与甜蛋白(Thaumatin)高度同源且具有抗真菌活性的蛋白家族,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为了解全基因组水平上花生类甜蛋白家族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了花生类甜蛋白家族成员,并对其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进化、基因表达模式、蛋白结构及蛋白质互作网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花生中鉴定到62个类甜蛋白家族成员,分布于花生全部的20条染色体上,同一染色体上存在串联重复的TLP基因簇。蛋白序列进化分析表明,花生62个类甜蛋白分为10个聚类,与豆类亲缘关系较近,进化上高度保守。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位于2号染色体的花生类甜蛋白在胚胎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量,说明其在胚胎发育早期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位于15号染色体的花生类甜蛋白在根及根尖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结合类甜蛋白在豆科植物结瘤中的作用,说明该组基因簇可能在花生结瘤过程中发挥相应作用。蛋白结构分析表明,花生AhTLP1含有3个保守的类甜蛋白结构域,同时在该蛋白N端和C端各含有一个跨膜结构域。蛋白质互作分析表明花生AhTLP1蛋白与10个不同功能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其中AhTLP1与PP2C(Protein phosphatase type 2C)的相互作用可能使其参与到ABA信号转导的途径中,从而提高该蛋白在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该研究为花生类甜蛋白基因家族的功能分析和遗传育种应用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花生 类甜蛋白 生物与非生物胁迫 抗真菌活性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轮作对连作花生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的改善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间作、轮作对连作花生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3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分别在连作2 a花生和连作11 a花生的基础上,以继续连作花生为对照(分别记为CCP1、CCP2),研究甘薯-花生轮作体系(PSP)和玉米-花生间作、轮作体系(PMP)对花生光合特性、根系特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生的结荚期(PSS)和饱果成熟期(PMS),PSP中轮作花生(SRP)较CCP1分别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LAI)35.08%~53.68%和24.32%~33.52%;PSS和荚果膨大期(PBS),SPAD值增幅为11.93%~18.55%和5.95%~9.63%。PMP中轮作花生(MRP)较CCP2,LAI在PSS和PMS分别提高了46.81%~57.96%和27.00%~61.78%;MRP和间作花生(MIP)较CCP2,SPAD值在PSS、PBS分别提高了3.32%~3.69%,7.50%~8.64%和5.47%~18.37%,15.73%~31.11%。在PSS和PBS,SRP与CCP1相比,净光合速率增幅分别达23.68%~41.31%和26.52%~32.55%,MRP与CCP2相比分别提高了12.77%~17.81%和16.88%~62.07%,均显著增加根长与根尖数,促进PMS花生单株干物质积累及向荚果的分配,产量分别提高了31.42%~47.36%和54.12%~75.09%;MIP与CCP2相比,受玉米遮阴影响,降低花生的LAI、净光合速率、根长、根尖数,并降低了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同时,轮作后提高了花生果仁的油酸含量和油亚比,其中SRP较CCP1的增幅分别为1.63~1.65百分点和6.59%~10.52%,MRP较CCP2的增幅分别为1.95~2.82百分点和9.75%~14.16%。综上,甘薯-花生轮作和玉米-花生轮作较连作花生均能提高花生产量,原因在于其能促进花生根系生长,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光合速率,尤其是生育后期的光合速率,从而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及向荚果的分配,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花生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豫中烟区不同接茬种植模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综合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明确豫中烟区不同接茬种植模式对烟株生长发育及综合效益的影响,以常规移栽为对照,安排了大麦接茬和小麦接茬种植烤烟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大麦接茬移栽期较常规移栽晚8~10 d,大田生育期较常规移栽长8~9 d,小麦接茬移栽期较常规移栽晚31 d,大田生育期较常规移栽短4~9 d。不同种植模式各生育期光温水资源分配不同,大麦接茬还苗伸根期和旺长期雨热同期,成熟期日均温和日照时数与常规移栽差异较小;与常规移栽相比,小麦接茬还苗伸根期和旺长期日均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成熟期日均温较低、日照时数较少。栽后90 d时,小麦接茬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低于常规移栽和大麦接茬。与常规移栽相比,大麦接茬增加了烤后烟叶还原糖含量,糖碱比协调性较好,但烤后烟叶氯含量受前茬施用含氯肥料影响较大,前茬施用含氯肥料明显增加烤后烟叶氯含量。大麦接茬烤后烟叶收益与常规移栽相当,但增加1季大麦收益,小麦接茬较常规移栽增加1季小麦收益,但烤后烟叶收益明显低于常规移栽,综合收益表现为大麦接茬>小麦接茬>常规移栽。综上,豫中烟区大麦-烤烟接茬种植模式烤后烟叶质量较好,综合效益较高,但大麦前茬需施用不含氯肥料,以避免前茬土壤氯过量残留和烤后烟叶氯含量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转录因子TaARF1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素响应因子(ARFs)是调控植物各器官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TaARF14是小麦ARF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以小麦栽培品种‘尚农6’为材料,克隆了TaARF14基因(TaARF14-1A,TaARF14-1B和TaARF14-1D).序列分析显示:TaARF14的3个同源基因都具有10个外显子区域,且3条核酸序列相似性为94.94%~96.07%;TaARF14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含有大量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或植物激素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推测TaARF14-1A,TaARF14-1B和TaARF14-1D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且TaARF14基因对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具有明显的响应;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相比其他作物,ARF14基因在麦类作物基因进化中具有更高的保守性;qRT-PCR结果表明:TaARF14基因在小麦的穗发育进程中,特别是花器官的发育(包括雄蕊和雌蕊)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施用IAA, GA和ABA后,TaARF14基因在根、茎、叶中均具有明显的响应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麦区小麦中类燕麦蛋白的分类、等位基因及质量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燕麦蛋白(ALPs, avenin-like proteins)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残基的非典型面筋蛋白,对小麦面团强度具有重要作用。为明确ALPs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的表达类型、等位基因数量及可能的面粉品质效应,本研究以黄淮麦区的40个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灌浆中期的籽粒并根据品质不同分别组成2个混合池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40个品种的转录产物中,鉴定到14个ALPs基因和24个ALPs的等位基因;14个ALPs基因在4AL、7DS和7AS染色体分别有5个、5个和4个。聚类分析表明,14个ALPs蛋白可以分为A、B两个大类,细分为A1、A2、B1、B2和B3五个亚类。ALP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强筋群体和中筋群体间存在差异,两个A类ALPs基因在强筋群体中显著上调表达,B3亚类ALP显著下调。面粉品质效应评估表明,14个ALPs对面团强度性状的贡献存在差异,但除B1亚类外,其他所有蛋白对面筋强度贡献值都不低于高分子麦谷蛋白,推测ALPs可能也是影响中国黄淮麦区面团强度的重要蛋白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WOT-PEST模型的平顶山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平顶山作为丘陵浅山区农业大市,梨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在市场中果品竞争力和影响力较为薄弱,与省内外的梨产业竞争对手仍具有较大差距。为了加快平顶山梨产业发展,发挥丘陵浅山区独有优势,缩小竞争差距,该研究通过分析平顶山梨产业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构建了平顶山梨产业的SWOT-PEST矩阵,并针对优势机遇提出积极推进性战略,针对劣势威胁提出创新转变性战略,以期为平顶山梨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平顶山 梨产业 SWOT-PEST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烤烟品种(系)苗期耐低氮胁迫差异研究
《耕作与栽培 》 2024
摘要:为分析不同烤烟品种(系)的耐瘠薄特性,筛选适宜丘陵烟区生长的品种(系),本试验以豫烟7号、豫浓香201(Y2001)、Y074、7564、渠首1号等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低氮胁迫条件下各烤烟品系的叶片叶绿素值(SPAD值)、光合特性、根系形态及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5 mmol/L氮素供应的情况下,豫烟7号、Y074和7564能保持较好的叶片状态,胞间CO2浓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受低氮胁迫影响较小,表明这3个品系受到低氮胁迫的影响较小,耐低氮能力更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瓜新品种菊城611的选育
《中国瓜菜 》 2024
摘要:菊城611是以多代自交系材料KT127为母本、多代自交系材料KT150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薄皮甜瓜新品种。该品种在河南省春季设施大棚栽种模式中全生育期85 d,果实发育期25 d。植株长势稳健,叶片大而绿,坐果性好,商品率高,果柄短,难脱落,果实棒状,果脐小,果皮灰白色,果肉绿色,果肉厚度2.0~2.2 cm,肉质酥脆。单瓜质量约0.5 kg,667 m2产量约3500 kg,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4.5%左右。适合在黄淮生态区的河南省及周边区域种植。2022年6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西瓜-豇豆-圆茄/辣椒周年高效栽培模式
《上海蔬菜 》 2024
摘要:大棚西瓜-豇豆-圆茄/辣椒周年高效栽培模式,西瓜每667 m2产量约3 500 kg、产值约11 200元,豇豆每667 m2产量约2 500 kg、产值约8 000元,辣椒每667 m2产量约4 000 kg、产值约8 800元,圆茄每667 m2产量约4 000 kg、产值约8 000元,全年每667 m2总产值27 200~28 000元,净产值在15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该文从茬口安排、选用良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大棚西瓜-豇豆-圆茄/辣椒周年高效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