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不同杜仲叶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中国酿造 2024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杜仲叶茶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特性,以杜仲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将杜仲叶制成绿茶、黑茶、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发酵茶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酵茶,对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并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绿茶的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其总多糖含量、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绿原酸含量分别为176.31 mg/g、1.25 mg/g、78.77 mg/g、75.51 mg/g;其抗氧化能力最佳,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分别为62.85%、36.04%、34.90。总多糖、绿原酸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相关(P<0.05),总黄酮、总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极显著相关(P<0.01)。因此,总多酚是杜仲叶茶发挥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杜仲叶茶 抗氧化 活性成分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艾蚜虫艾小长管蚜的龄期鉴别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视镜分别测定无翅型和有翅型艾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yomogicola)1龄、2龄、3龄、4龄若蚜和成蚜的体长、体宽、头宽、触角长、腹管长、尾片长、后足胫节长7个形态指标,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明确艾小长管蚜的龄期特征,为艾蚜虫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龄期艾小长管蚜的形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且形态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无翅型和有翅型艾小长管蚜的龄期与头宽、触角长、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呈线性极显著相关,而与体长、体宽和尾片长无线性显著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无翅型和有翅型艾小长管蚜的腹管长在各龄期间无重叠,后足胫节长在1龄和2龄若蚜间无重叠,触角长在1龄、2龄和3龄若蚜间无重叠,而体长、体宽、头宽和尾片长在各龄期间均重叠。综上,选择腹管长作为艾小长管蚜龄期鉴定的主要指标,触角长和后足胫节长作为艾小长管蚜龄期鉴定的辅助指标。

关键词: 蚜虫 艾小长管蚜 形态指标 龄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原花青素减轻热应激诱导的牛卵母细胞氧化应激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究体外成熟液中添加原花青素B2(PB2)对热应激牛卵母细胞的保护机制,为揭示热应激对牛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体外培养发育能力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6~8岁淘汰荷斯坦牛为试验对象,屠宰场共采集牛卵巢103对。实验室抽吸卵巢表面卵泡内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将COCs随机分成3组进行体外成熟:对照组(38.5℃培养24 h);热应激组(41℃培养8 h转入38.5℃培养箱继续培养16 h);原花青素组(25μmol/L PB2、41℃培养8 h转入38.5℃培养箱继续培养16 h)。体外成熟培养24 h,COCs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后,在体视显微镜下统计各组卵母细胞成熟率;使用化学试剂对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体外培养48 h统计卵裂率,168 h统计囊胚率;利用荧光染色法检测卵母细胞活性氧(ROS)、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以及囊胚细胞总数;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卵母细胞抗氧化基因(SOD1、SOD2、CAT)和成熟相关基因(GSS、GPX1、CAS6)相对表达量。【结果】(1)COCs体外成熟24 h,与热应激组相比,原花青素组提高了卵母细胞成熟率,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孤雌激活后,与热应激组相比,原花青素组卵裂率和囊胚细胞总数显著提高(P<0.05),囊胚率差异不显著(P>0.05);(3)与热应激组相比,原花青素组ROS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GSH活性显著提高、成熟基因和抗氧化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25μmol/L原花青素B2,可以有效缓解热应激对牛卵母细胞造成的氧化应激,增强胚胎发育潜力,并提高其质量。

关键词: 原花青素 卵母细胞 热应激 氧化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诱捕方式对河南漯河亚洲玉米螟的诱捕效果

福建农业科技 2024

摘要:为探索农业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有效监测方法,于2022 年和 2023 年利用测报灯、探照灯和性诱剂诱捕器对河南漯河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进行了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测报灯、探照灯和性诱剂诱捕器均能诱捕到亚洲玉米螟成虫.2022 年和 2023 年测报灯诱捕虫量分别为 6 767 头和 3 854 头,探照灯诱捕虫量分别为 6 019 头和 9 666头,两种灯下亚洲玉米螟成虫种群消长动态均出现 2 个明显的高峰期,且均在 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和 8 月上旬至 9 月中旬,其中,第 1 个高峰期虫量占当年诱虫总量的 6.60%~26.60%;第 2 个高峰期诱虫数量较多,虫量占当年诱虫总量的 64.22%~90.58%,该时期内均出现多个峰值,单日最高诱虫量出现在 9 月上旬.2023 年 1 个性诱剂诱捕器诱捕虫量为 252.67 头,明显低于同期灯诱虫量,但在 5 月中旬至 6 月上旬可见明显的诱虫高峰.2023 年 3 种诱捕方式下亚洲玉米螟的始见日均在 4 月中旬,性诱终见日(9 月下旬)比灯诱终见日(10 月中下旬)早.该研究结果可为亚洲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测报灯 探照灯 性诱剂 种群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花生育种及栽培研究热点与趋势

花生学报 2024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及Excel软件工具,通过对2012-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分析,了解花生育种及栽培相关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中国、印度和美国是花生研究的主要国家,其中中国的发文数量持续攀升,显示出中国花生研究在国际上的强劲势头。国际合作网络也日益密切,中国、印度和美国为合作中心,合作伙伴数量逐渐扩大,合作方式逐渐多样化。在国内方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主导了花生研究,国内机构合作网络密切,表现出活跃的合作关系,体现了全国各地花生研究的广泛分布和协同发展。研究热点方面,英文文献从基础特性和遗传抗性逐步过渡到分子水平、脂肪酸含量,最终拓展至生态系统和生长机制;中文文献则强调花生作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性,包括对抗旱、连作等压力的关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花生科研热点与发展趋势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花生 文献计量分析 Citespace 育种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FISH和GISH技术的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染色体组特征比较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胡麻属物种进化特征,探究胡麻属基因组结构演变及物种进化,促进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芝麻栽培种豫芝11号和2n=26类型野生种S. alatum 3651为试验材料,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染色体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均为2n=2x=26类型;rDNA-FISH杂交结果显示,栽培种的13对染色体中,3对染色体(第7、8、9对染色体)的短臂端部携带45S rDNA特异信号,显示为随体特异染色体;2对染色体(第5、11对染色体)的短臂携带5S rDNA特异信号,5S rDNA与45S rDNA信号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野生种的13对染色体中,有2对染色体(第4、7对染色体)携带45S rDNA杂交信号,1对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携带5S rDNA特异信号,5S rDNA与45S rDNA信号位于同一染色体不同位置,表明栽培种与野生种的染色体组特征差异较大。GISH杂交结果显示,分别以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基因组DNA作探针与自身染色体杂交,每条染色体上携带不同强弱的杂交信号,而与对方染色体杂交,均表现出极少的杂交信号。芝麻栽培种和野生种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但染色体rDNA数量、分布及其GISH信号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栽培种和野生种亲缘关系较远。

关键词: 芝麻 栽培种 野生种S. alatum 染色体组 rDNA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芝麻盛花期耐高温评价及品种筛选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芝麻盛花期高温胁迫对植株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精确评价不同芝麻品种在盛花期的耐高温水平,筛选耐高温芝麻品种。【方法】以24份芝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CK)和盛花期高温胁迫(H)2个处理,盛花期高温处理7 d,于成熟期取样进行考种,测定株高、始蒴部位、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并测定其含水量、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分析评价不同芝麻品种盛花期的耐热性。【结果】不同的品种、温度处理及互作对芝麻的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盛花期高温胁迫后,芝麻的单株产量、千粒重、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始蒴部位、果轴长度和株高分别较对照(CK)下降了33.47%、13.62%、7.76%、5.75%、2.61%、1.64%和1.40%,其中,千粒重和单株产量下降幅度最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黄稍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较对照(CK)下降了13.43%和1.55%,差异不显著。含水量和含油量分别较对照(CK)增加了0.90%和0.17%,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和各项指标的耐高温系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将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等11个指标的耐高温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贡献率分别为30.74%、25.82%、13.18%、10.12%和8.33%,反映了88.19%的原始信息。通过成分矩阵和特征值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构建出高温胁迫生理综合指标模型(HTSPCI)。根据各单项指标的耐高温系数进行聚类热图分析,将24个品种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耐高温型、中度耐高温型、中度热敏感型和热敏感型;6个耐高温型品种单株产量损失率X6≤9.50%;6个中度耐高温型品种的单株产量损失率为9.50%70%。【结论】盛花期高温胁迫显著影响芝麻的生长发育。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将植株的农艺性状指标与品质指标相结合,构建高温胁迫综合指标模型,筛选出6个耐高温品种,可用于评价不同芝麻品种耐高温程度。

关键词: 芝麻 盛花期 高温处理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花叶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花叶病毒(youcai mosaic virus, YoMV)是侵染地黄和山药的重要病毒之一,能导致中药材的产量下降及品质降低。本研究基于逆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建立了针对YoMV的快速、特异、灵敏的RT-LAMP检测方法。根据Yo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5条特异性引物,建立的RT-LAMP方法最适检测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0 min,该方法能特异性检测到YoMV,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 000倍,可检测9.18×10~2拷贝·μL-1模板,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检测技术为地黄和山药上YoMV的准确鉴定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方法。

关键词: 地黄 山药 油菜花叶病毒 逆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菁优*皓优的育成

蚕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家蚕人工饲料育是我国蚕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培育摄食性好、经济性状优良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之一。运用导入杂交、系统选择育种技术,将广食性基因导入现有优良品种,以人工饲料摄食性及茧丝性状为主要选择指标,育成了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菁优×皓优(优食一号)。人工饲料育鉴定表明,该品种收蚁后24 h疏毛率、起蚕率、眠蚕体质量等摄食性指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特别是在M10饲料育时,24 h疏毛率和192 h 3龄起蚕率分别高出对照20.02个百分点和17.40个百分点。该品种全龄经过较对照短21 h,生命力、茧丝质及抗性指标等全面优于对照。农村饲养鉴定表明,全龄桑叶育时万蚕茧层量和鲜茧出丝率与对照基本持平,其他调查指标均优于对照;在1~2龄饲料育、3~5龄桑叶育时,所有指标均高于对照。该品种先后通过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和河南省蚕桑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适合于北方蚕区及其他气候适宜蚕区小蚕饲料育,也可在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中饲养。

关键词: 家蚕 人工饲料 适应性 菁优×皓优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烤烟新品种豫浓香201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中国烟草科学 2024 CSCD

摘要:为提高烤烟品种中烟100对根部病害的抗性和烟叶品质,以中烟100为供体,经EMS诱变、腺毛密度类型检测、黑胫病病圃鉴定等手段培育出烤烟新品种豫浓香201,于2023年4月通过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遗传性状稳定,群体整齐一致,田间生长势较强,易烘烤。抗黑胫病(1号小种)和镰刀菌根腐病,中抗赤星病,中感黑胫病(0号小种)、根结线虫病和PVY,感青枯病、TMV和CMV。综合抗病力与对照品种NC89相当,根茎类病害抗性优于中烟100。产量、产值较高,主要经济性状和感官评吸质量优于对照品种NC89和中烟100。烤后原烟外观质量较好,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评吸甜感突出,符合目前卷烟原料的质量需要;烟叶成熟集中,适宜粮烟融合和机械化采收。豫浓香201适合在我国黄淮烟区有灌溉条件的烟区种植。

关键词: 烤烟 品种 豫浓香201 选育 特征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