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种质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抗病基因型和回交代数对后代材料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采用回交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方法,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和Fhb7聚合到黄淮南部麦区大面积推广品种郑麦1860,并对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回交世代材料的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和Fhb7导入黄淮南部麦区感赤霉病小麦品种郑麦1860,赤霉病抗性可提高38.9%~76.9%,且这3个抗赤霉病基因与高秆、低密度小穗、低千粒质量等不良农艺性状无明显的关联性。2个年度BC1F2、BC2F2、BC3F2群体的病小穗率分别为37.8%、31.4%、37.8%和43.4%、45.8%、43.3%,赤霉病抗性不会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后代群体的株高由84.95 cm降低到70.49 cm,结实小穗数由20.48个/穗增加到21.24个/穗,穗长由10.23 cm增加到10.49 cm,千粒质量由37.36 g增加到44.80 g,回交3代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趋同于抗赤霉病基因受体亲本材料。筛选获得抗赤霉病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郑资2021CH182-33和郑资2021CH182-41,其可作为抗病亲本进一步加以利用。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回交转育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基因聚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烤烟抗TMV改良株系YT01的创制和分析

种子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定向提高烤烟品种豫浓香201对TMV的抗性,以豫浓香201为改良材料,TMV免疫品种Va770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利用分子标记结合表型筛选得到TMV免疫的纯合株系YT01,YT01农艺性状和大田生育期与豫浓香201基本保持一致.结果表明,YT01对TMV的抗性表现为免疫,TMV处理后活性氧积累低于豫浓香201,叶片中TMV正调控基因NtRAR1、NtNTF4、NtPR1a、NtHAK1、NtSGT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豫浓香201,负调控基因TMV CP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豫浓香201;主要化学成分与豫浓香201基本一致;外观质量、感官质量略优于豫浓香201.研究表明,豫浓香201定向改良品系YT01对TMV免疫,其他性状基本保持一致,质量有所提高,为豫浓香201病毒病抗性定向改良提供了材料基础.

关键词: 烤烟 YT01 豫浓香201 TM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莎豆高效无菌苗制备体系的建立

种子科技 2024

摘要:为了建立一套高效、完善的油莎豆无菌苗制备体系,以油莎豆块茎顶端的芽点为外植体,探索了NaClO质量分数和消毒时间对无菌苗获得的影响;此外,通过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和不同培养基类型处理,分别对油莎豆无菌苗的丛生芽增殖条件和生根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5.0%NaClO对油莎豆的芽点消毒1.0 min,消毒效果达到最佳,无菌苗获得率高达83.85%;植物生长调节剂6-BA和KT可显著促进丛生芽增殖,而NAA则起到抑制作用,最佳生长调节剂组合为MS+2.00 mg/L 6-BA+1.00 mg/L KT,丛生芽增殖系数高达78.20;油莎豆无菌苗生根培养时,选择无IBA或NAA添加的纯MS培养基即可,生根率可达96.10%,生根数为4.56个。研究建立了高效的油莎豆无菌苗制备体系,为油莎豆遗传转化、体细胞杂交以及种质资源的快繁纯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 油莎豆 芽点 无菌苗 丛生芽增殖 生根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以河南省杞县大蒜为例

农村.农业.农民 2024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业强省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杞县大蒜产业的深入分析,剖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培育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持续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特色优势产业 大蒜 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实践创新模式及推进策略

中国国情国力 2024

摘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典型案例方法,分析全国各地为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探索出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的全程托管模式、以“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机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和整村集采模式等实践创新模式具体做法,提出持续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实践创新模式 推进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硒肥对花生光合特性、经济性状、籽仁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研究硒对花生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光合特性、经济性状、籽仁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以郑农花25 号、郑农花28 号、郑农花29 号、郑农花33 号为材料,分别在郑州、焦作、南阳三地区在花生盛花期后进行叶面喷施硒肥.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肥可以提高花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可以提高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米率,也可以提高花生籽仁中硒含量,提高花生荚果及籽仁的产量.

关键词: 花生 光合特性 经济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高效固氮蓝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促生潜力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稻田的长期淹水环境和水稻的根系分泌物为固氮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中固氮蓝细菌是稻田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目的】获得高效固氮蓝细菌菌株,为稻田生物固氮能力的提高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BG-110无氮培养基从不同水稻土中分离培养固氮蓝细菌。通过对固氮酶活性、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分泌能力和铁载体生成能力的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高效固氮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水培试验和盆栽试验评价该菌株的促生潜力。【结果】筛选出一株固氮能力高[239.27 nmol/(min·mg)]、IAA产量大(7.70μg/mL)和铁载体生成能力强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属于念珠藻科(Nostocaceae)Aliinostoc属,命名为Aliinostoc sp. d389-10。水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389-10能够显著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施用该菌后水稻幼苗株高、根长和干重分别增加22.42%、54.76%和57.80%。在盆栽试验中,接种菌株d389-10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固氮酶活性和水稻产量,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结论】菌株d389-10是兼具促生能力的高效固氮蓝细菌菌株,是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的微生物菌种资源。

关键词: 水稻土 蓝细菌 固氮酶活性 吲哚-3-乙酸(IAA) 铁载体 植物促生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功能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24

摘要: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施用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合理施用微生物菌肥及发挥土壤生物肥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功能微生物能够提升0~20 cm土壤pH并增加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的含量;提高花生饱果质量、出仁率、百果质量,降低秕果质量;增加花生仁中总糖、粗脂肪、粗蛋白的含量和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花生仁中油酸、花生酸含量分别平均增加0.96和0.19个百分点,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山嵛酸含量分别平均减少0.16、0.16、0.04和0.40个百分点;施用功能微生物的花生荚果产量增加252.5~480.4 kg/hm2,增产5.1%~9.6%,其中,施用真菌微生物比施用细菌的花生荚果产量平均增加153.9 kg/hm2,增产3.0%。本试验条件下,在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分别为120、90、120 kg/hm2的基础上,施用哈茨木霉菌75 kg/hm2的花生荚果产量最高,为5 464.2 kg/hm2,推荐在夏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花生 功能微生物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通用型半抗原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及在双咪苯脲上的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单克隆抗体筛选效率,降低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建立门槛,利用生物素标记人工抗原为探针,以亲和素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为检测线,建立了通用型半抗原免疫层析试纸,并将其应用于双咪苯脲(IM)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及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利用碳二亚胺法成功制备了IM人工抗原及生物素探针;通过免疫小鼠及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应用试纸筛选,成功获得IM单克隆抗体细胞株1株,其效价为1∶32 000,灵敏度为6.25 ng/mL。基于该单抗及通用型半抗原免疫层析试纸建立了IM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检测牛奶中IM的灵敏度为7 ng/mL。该试纸及其探针制备方法可以通用于半抗原抗体筛选,为抗体筛选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方法;无需免疫层析试纸研发平台即可建立半抗原免疫层析检测方法,为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半抗原 通用型免疫层析试纸 双咪苯脲 抗体筛选 残留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丹ARF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牡丹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ARF)家族基因,对其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牡丹岛锦、凤丹、洛神晓春中共鉴定出19个ARF基因,以拟南芥ARF基因家族进化分类为依据,将牡丹ARF基因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族,根据系统发育树发现,牡丹与拟南芥的ARF同源基因存在密切的进化关系。不同牡丹ARF蛋白长度、等电点存在差异。所有PsARF均含有保守的B3和Auxin_resp结构域,大部分PsARF还含有Aux/IAA结构域。保守基序分析表明,Motif数目为4~12个;基因结构分析显示,牡丹ARF基因内含子数量为1~19个;不同亚族间的Motif和内含子数目有一定的差异。组织表达特性分析显示,除PsARF2b在各个组织中不表达外,所有PsARF基因在牡丹组培苗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但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很大差异,如PsARF7、PsARF19、PsARF8a、PsARF8b、PsARF6、PsARF11a、PsARF11b、PsARF9、PsARF16b、PsARF17、PsARFx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PsARF5、PsARF3、PsARF4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而PsARF2a、PsARF1、PsARF16a、PsARF10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

关键词: 牡丹 ARF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