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原农谷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实践探索
《农业科技管理 》 2024
摘要:河南是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以来,河南省以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中原农谷,奋力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全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总结了近3年来河南建设中原农谷的探索实践,分析了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势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政府驱动、科学规划、聚焦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产学研用贯通的建设发展思路,并针对当前中原农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政府引导、构建协同高效创新生态、打造中原农谷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造开放包容创新创业环境等中原农谷加速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以促进中原农谷快速成长、成熟。


特丁净与3种封闭除草剂混配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
《农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评估特丁净与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二氯异草酮3种封闭除草剂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除草效果与混用效应,寻找高效防治多花黑麦草的混配药剂。[方法]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评估3种封闭除草剂与特丁净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防除效果,利用孙云沛联合作用系数法评估不同除草剂混用效应。[结果]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特丁净、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二氯异草酮对多花黑麦草的ED50值分别为120.10、42.67、4.89、8.19 g a.i./hm2。吡氟酰草胺与特丁净混配比例为1∶5、1∶6、1∶7、1∶8时,表现出拮抗作用,而1∶4的比例有增效作用;砜吡草唑和特丁净混配比例为1∶6、1∶8、1∶10、1∶12、1∶14时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1∶12的比例下的增效作用最佳;二氯异草酮与特丁净配比为1∶2、1∶4、1∶6、1∶8、1∶10时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1∶8的比例下的增效作用最佳。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砜吡草唑与特丁净在剂量为112.5+1125 g a.i./hm2和105+1260 g a.i./hm2处理下,对多花黑麦草的鲜质量防效分别为94.97%、99.38%。二氯异草酮+特丁净在剂量为189+756 g a.i./hm2和189+1134 g a.i./hm2处理下对多花黑麦草的鲜质量防效分别为87.1%、84.83%。[结论]二氯异草酮、砜吡草唑与特丁净混用对防治多花黑麦草有增效作用,且二氯异草酮与特丁净在1∶4(162 g a.i./hm2二氯异草酮+648 g a.i./hm2特丁净)和砜吡草唑与特丁净在1∶10(112.5 g a.i./hm2砜吡草唑+1125 g a.i./hm2特丁净)、1∶12(105 g a.i./hm2砜吡草唑+1260 g a.i./hm2特丁净)比例下对多花黑麦草的防除效果很好,有较好应用前景。


两株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烟草的促生作用
《中国烟草科学 》 2024 CSCD
摘要:为挖掘促进烟草生长的多功能有益微生物菌株,采集豫中地区健康作物根际土壤,分离筛选具有产IAA等促生活性和抑菌能力的细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通过培养皿种子萌发及漂浮育苗基质拌菌等方式验证其促生效果。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根际土壤细菌菌株JHS0317和XL0404,产IAA含量分别可达26.81和18.94 mg/L,产ACC脱氨酶含量分别为470.34和484.48 U/L,且均具有溶磷、解钾、固氮、产嗜铁素等功能,同时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31.94%~55.88%。经鉴定,菌株JHS0317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菌株XL0404为路德维希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菌株JHS0317和XL0404处理提高了烟草种子萌发率,显著促进根长。育苗基质中菌株JHS0317和XL0404含量为1×10~5 cfu/g时,烟苗根系活力最高,两株菌含量分别为1×10~5和1×10~7 cfu/g时,烟苗全株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根系鲜质量、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较对照分别提高153.73%、171.93%、40.00%、54.06%、56.17%和66.42%、65.79%、70.00%、33.19%、26.17%。综上,菌株JHS0317和XL0404对烟草具有良好的促生效果,对于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同时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河南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措施建议
《乡村科技 》 2024
摘要:河南省花生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居全国首列,对保障全国花生供应、提升产品质量及推动我国花生产业整体发展至关重要.详细分析河南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河南省花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分析表明:河南省花生产业在种植区域布局、技术应用、品质保障及产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也面临多重挑战:连年耕种导致土地污染严重,影响花生品质;品牌建设能力薄弱,企业大而不强;种植成本连年增长;针对中小种植户的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加工企业融资困难;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深加工产品少等.针对此,河南省应采取如下措施: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花生品质;重组合并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机械化进程,推进规模化经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保障农民收益;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经济模式;优化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助力花生产业转型升级.


柴胡新品种'郑柴胡3号'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郑柴胡3号’是从河南登封农家种的变异群体经过通过系统选育的柴胡新品种。主根明显,圆锥形,上端膨大,表面浅黄色,断面黄白色,具菊花心,皮部和木部易分离;茎表面粗糙有细纵槽纹棱,半中空;叶披针形,灰绿色;花期较早。田间表现良好,适合河南及相近生态区域种植。


我国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畜牧产业 》 2024
摘要:养殖业不仅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产业,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农村、农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全国及九大农业区猪、牛、羊、家禽、水产等养殖规模以及空间布局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养殖结构日趋优化、养殖优势区域越来越显现,尤其家禽、水产发展迅速,牛、羊增长率超过猪。从各地养殖优势区布局分析可以看出,饮食习惯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直接影响养殖业的发展规模。依据对我国养殖业现状的归纳整理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提出了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加强产业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养殖业发展提供帮助。


猪伪狂犬病病毒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开发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免疫诊断试剂,使用HEK293F细胞表达的gE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方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以期获得对PRV反应性良好的抗gE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获得2株(2B5和8F7)稳定分泌抗PRV g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腹水单克隆抗体的ELISA效价均为1∶1 000000;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2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为IgG1亚型,轻链均为Kappa链。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仅与PRV反应,不与其他常见病毒发生反应;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均在约50 ku和25 ku处有纯度较高的特异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制备的2株单克隆抗体与转染gE质粒的293T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根据Western blot结果,筛选获得的2株单克隆抗体均在120 ku附近出现特异条带,表明这2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性识别PRV。综上,成功制备了2株特异性强、效价高的抗gE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后期PRV诊断试剂盒的制备提供重要的生物材料。
关键词: 猪伪狂犬病病毒 gE蛋白 单克隆抗体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胶冻样芽孢杆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抗菌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对革兰氏阴性菌抑菌活性较好的药用植物芍药的内生菌,采用表面消毒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有拮抗作用的芍药内生菌,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全基因组学分析探究其抗菌活性物质。结果表明,从芍药根、茎、叶等不同组织分离得到20株内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抑菌试验,从20株内生菌中获得1株抗菌效果较好的革兰氏阴性内生菌HNYJ291,经形态学和分子方法鉴定为胶冻样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kribbensis),该菌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该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HNYJ291的基因组大小为5 609 136 bp,G+C含量为45.48%,预测其编码基因个数为4 805个。分别有4 779、3 678、4 027、3 941、2 994、2 700个基因被NR、Swiss-Prot、Pfam、COG、GO、KEGG数据库注释,通过antiSMASH预测到与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10个基因簇,主要次级代谢产物有环脂肽类抗生素(Fusaricidin B)、细菌素(Paenilan)、抗菌脂肽(Tridecaptin)、多黏菌素(Polymyxin)和抗菌肽(Paenicidin A)等。从其基因组中含有的抗菌活性物质相关基因簇可以预测出,该菌株具有开发新药和作为可饲用微生物的潜力。
关键词: 胶冻样芽孢杆菌 芍药 内生菌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 抑菌效果 抗菌活性物质


高粱LBD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苗期干旱胁迫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基因家族在调控高粱干旱胁迫中的作用,为高粱(Sorghum bicolor)耐旱分子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高粱基因组中的LBD基因家族,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调控元件以及组织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鉴定出32个LBD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除6号染色体外的9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树分析将其分为Class I和Class II两组,均含有CX2CX6CX3C结构域,其中Class I有25个家族成员,含有相对完整的GAS和LX6LX3LX7L结构域,Class II有7个家族成员,甘氨酸组成的保守序列均为GRA,LX6LX3LX7L结构域不完整。同一组内的成员保守结构域蛋白序列一致性更高,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高度相似;系统进化分析发现高粱LBD蛋白与单子叶植物的同源性大于双子叶植物;顺式调控元件分析发现,SbLBD启动子序列中光响应元件G-box、脱落酸响应元件ABRE数量最多,其次是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CGTCA-motif和厌氧诱导响应元件ARE,另外检测到低温响应元件LTR和干旱诱导元件MBS。表达分析发现,Class II中的7个成员和Class I中的SbLBD24在高粱各生育期和多数组织中表达量均较高。在模拟干旱处理下,高粱幼苗中SbLBD6下调表达,SbLBD26上调表达。【结论】不同组SbLBD基因保守序列存在差异。高粱LBD家族基因可响应低温、干旱、光强和光周期等多种逆境条件,且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SbLBD6和SbLBD26可能在高粱干旱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粱 LBD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鉴定 干旱胁迫 表达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