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马立克病病毒特超强变异株meq基因缺失株构建及作为疫苗候选株的鉴定

病毒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立克病(Marek’s disease, MD)是一种严重危害家禽健康养殖的免疫抑制病与肿瘤病,由致病性的血清1型MDV(Marek’s disease virus serotype 1, MDV-1)毒株感染引起。近年来,即使在已接种疫苗的鸡群中,MD病例的发生及危害在全球范围内仍呈不断上升趋势。此前研究发现,经典的MD疫苗已不能很好保护当前流行的MDV特超强毒株,尤其是新出现的特超强MDV(Hypervirulent MDV, HV-MDV)变异株,这意味着新一代高效的MD疫苗亟待研发。本研究中,以近期最新分离鉴定的HV-MDV变异株SDCW01为亲本毒株,首先将其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上连续传代以降低对宿主潜在的免疫抑制性,然后利用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致瘤基因meq,构建meq基因编辑缺失的疫苗候选毒株。经过PCR扩增鉴定、病毒克隆纯化、DNA测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及病毒体外增殖曲线测定等试验,证实获得一株meq基因完全缺失的MDV毒株,命名为SD01△meq。进一步传代培养及PCR鉴定结果显示,SD01△meq传代稳定性良好,meq基因的编辑缺失未发生回复突变,且不影响其它MDV基因的表达及体外复制能力。1日龄SPF鸡攻毒实验结果显示,与亲本毒株SDCW01相比,SD01△meq完全丧失了对宿主的免疫抑制和致病性,其诱导的MD发病率、致死率及肿瘤率均为0%。上述数据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获得了一株meq基因编辑缺失疫苗候选毒株SD01△meq,为后续新型高效MD疫苗的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马立克病病毒 meq基因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新型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香菇片硬化保脆工艺

食品与机械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抑制以鲜香菇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质构劣变。[方法]以硬度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分析硬化保脆剂及其添加量对香菇片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最佳的硬化保脆条件为氯化钙0.15%,海藻酸钠0.11%,葡萄糖酸-δ-内酯2.0%,复合溶液中浸渍时间为100 min;适宜的灭菌条件为105℃灭菌25 min。[结论]优化后的工艺条件可以显著改善香菇片的质构特性,37℃下贮藏45 d,其口感硬脆、菇味浓郁,色泽与鲜香菇接近,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关键词: 香菇片 质构特性 灭菌工艺 感官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组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猪肠道传染病,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深入了解PEDV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是研制高效安全疫苗的关键。通过解析PEDV的基因组结构、编码的蛋白质以及其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疫苗候选物。诊断技术的进步对于PED的早期诊断及免疫后应答水平监测和评估至关重要。因此,综述了PEDV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包括S、E、M、N、辅助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血清学以及分子诊断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病毒中和(VN)和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免疫层析试验(ICA)、荧光微球免疫测定(FMIA)、序列测定和聚类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Cas)]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建立快速有效的PEDV检测方法提供思路,并为临床上有效防控PED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 基因组 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大米胶稠度检测方法的分析及讨论

现代食品 2024

摘要:胶稠度是评价大米蒸煮食用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稻米进行多次胶稠度检测试验,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不同,并总结影响大米胶稠度检测结果的因素,为获得更加理想、稳定的检测数据提供帮助。

关键词: 胶稠度 检测结果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时期我国主销区粮食安全的认识维度、矛盾诊断和破解路径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主销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厘清产销区省域粮食生产能力与空间变迁情况,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长效机制。利用Arc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以全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进行空间演化分析,并对2011—2023年主产区粮食调出率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全国粮食净调出地更加集中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四省,而作为传统粮食调出大省的四川、江苏、湖北、湖南粮食调出率却不断下降,甚至出现“销区化”倾向。我国粮食安全局面存在“区域非均衡加强”“产销错配”“粮饲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产销跨省域运距过长及常态化成本较高,物流通道之间基本相互独立、互通性和连接性较差。鉴于此,提出应在大食物观下,进一步压实主销区保障一定自给率要求,重点提高主销区粮食生产和应急储备能力,建立粮食“产销”跨区域协作长效保障机制;提升主销区粮食主体内生积极性,规避“运动式”的生产方式。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空间非均衡 粮食主销区 产需平衡 粮食流通 粮食储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29份玉米种质籽粒物理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不同玉米自交系的育种应用潜力,测定了429份玉米自交系的10个籽粒农艺性状表型值,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构建不同玉米自交系综合评价模型,筛选优异种质材料。结果表明: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6%~40.4%。籽粒质量和淀粉含量与籽粒营养含量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8%,第1主成分为籽粒大小因子、第2主成分为营养因子、第3主成分为质量因子、第4主成分为赖氨酸因子。聚类分析将429份玉米自交系划分为5类,其中自交系W284被单独聚为一类,其物理性状为5个类群中的最高值,在籽粒大小方面表现突出;类群3具有油脂、蛋白质、赖氨酸含量高的特点。将综合得分排名前50位的玉米自交系再次聚类划分成具有不同种质特性的5个类群,得到在品质质量方面有较大遗传优势的DY358F自交系和6个质量好、丰产性高的优质玉米种质(PHV53、DK625F、HM2F、P267-4、Hong 2、B1M-6-PMO/4CV-31-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粒面积、百粒重、容重3个性状可作为玉米籽粒质量综合评价的关键指标。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物理性状 品质性状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硅提高小麦防御孢囊线虫病的组成型和诱导型抗性机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孢囊线虫病在我国广泛存在,危害粮食安全与环境健康,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硅作为一种诱导因子,在植物抗病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施用硅肥诱导小麦防御孢囊线虫病的作用机制对环境保护和小麦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以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为供试孢囊线虫,首先开展硅肥施用水平盆栽试验,在不接虫和接虫条件下,分别设置5个硅肥施用水平:0、0.25、0.5、1、2 g/kg。在小麦接虫后2个月,取样测定小麦单株孢囊量、植株生长指标,筛选出最优硅肥施用浓度。以最优施硅水平继续进行施硅与接虫2×2双因素盆栽试验,共4个处理:不施硅不接虫(CK)、施硅不接虫(Si)、不施硅接虫(Cyst)、施硅接虫(Si×Cyst)。接虫2个月后,取样分析小麦硅、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次生代谢物质(木质素和总酚)以及活性氧(过氧化氢)含量,将未接虫处理小麦的相关成分含量定义为组成型抗性,接虫前后的各成分差值定义为诱导型抗性,探究施硅提高小麦防御孢囊线虫能力的组成型和诱导型抗性机制。【结果】浓度为0.5 g/kg的硅肥处理使小麦单株孢囊量显著减少了67.74%,且显著提高了小麦地上部鲜重、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地下部鲜重、根总长、根表面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与不施硅处理(Si 0 g/kg)相比,施硅处理(Si 0.5 g/kg)的组成型地上和地下部硅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6.50%和116.60%,诱导型地下部硅含量显著下降;施硅显著提高了营养物质中组成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组成型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了33.10%,增加了诱导型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施硅后的组成型木质素、总酚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7.98%和35.55%,诱导型含量均显著减少;诱导型过氧化氢含量在施硅后显著降低了25.39%。PCA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鲜重及株高、组成型游离氨基酸含量、诱导型地上部硅含量及过氧化氢含量与小麦防御孢囊线虫病能力的关系最为紧密。【结论】施用硅肥通过对小麦硅含量、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以及活性氧的影响,从小麦的组成型抗性和诱导型抗性方面提高了小麦对孢囊线虫病的抗性。

关键词: 小麦 硅肥 菲利普孢囊线虫 组成型抗性 诱导型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油莎豆茎豆形成关键基因的挖掘与分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油莎豆匍匐茎与新茎豆的转录组数据,挖掘与油莎豆茎豆形成相关的基因,探究油莎豆茎豆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匍匐茎及新茎豆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比较分析,挖掘茎豆形成相关基因,富集KEGG代谢通路。【结果】与未膨大的匍匐茎相比,膨大后的新茎豆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 126个,其中283个上调表达,1 843个下调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主要集中在胚胎发育结束于种子休眠、细胞分裂、细胞核、叶绿体、GTP酶活性等GO terms。KEGG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中。其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生长素反应因子ARF11、稻草人2-like蛋白SCR、LRR受体样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t2g24230),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葡聚糖内切-1,3-葡糖苷酶At2g27500、叶绿体异淀粉酶2 ISA2、含五肽重复序列蛋白At1g71460)在新茎豆中表达下调。上述基因可能是参与茎豆形成的相关基因。【结论】通过对新茎豆与匍匐茎进行转录组分析,挖掘出茎豆形成相关基因及代谢通路,为阐明茎豆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茎豆 差异表达基因 KEGG通路 转录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射频对花生干燥速率、发芽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鲜花生真空射频最优干燥工艺,选取真空射频温度、极板间距、真空度三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确定优化区间,通过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设计和隶属度综合分析法得到鲜花生真空射频最优干燥工艺.结果表明,单因素条件下,随温度升高,花生干燥速率升高了27%,发芽率在50℃显著降低了19%,蛋白质质量分数显著降低4.96%;极板间距和真空度对平均干燥速率有显著影响;真空度对花生蛋白质和油酸含量有显著影响;极板间距和真空度对发芽率均无显著影响.通过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设计和隶属度综合分析法得出花生真空射频保质干燥最优工艺为:温度40℃、极板间距100 mm、真空度0.025 MPa.此时,干燥速率为0.0192 g/(g·h),发芽率为95.40%,蛋白质质量分数为24.72%,综合评分为0.9567.

关键词: 花生 真空射频 干燥速率 发芽率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种药剂对桃粉蚜毒力及刺吸取食行为测定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桃粉蚜Myzus persicae毒力较好的药剂及复配增效配比,为其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室内饲养的桃粉蚜成虫为材料,采用药液浸渍法测定6种药剂对桃粉蚜成虫的室内毒力。试验设置6个浓度梯度。根据毒力测定结果将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2种药剂按照1∶1、1∶5、5∶1、1∶10和10∶1的比例进行复配,对照为清水,记录0、2、4、6、12、24、36、48和72 h后桃粉蚜的死亡数,计算药剂的LC50及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CTC)。在各单剂的6个浓度梯度处理中,分别取5头成虫置于刺吸电位仪(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下进行取食行为观察。【结果】6种药剂对桃粉蚜成虫的毒力、药效大小依次为: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双丙环虫酯>噻虫嗪。氟啶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复配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混配药效均高于单剂,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比例为10∶1增效较大,CTC为3 832.015。EPG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E波总刺探持续时间最短(36.16 min),刺探次数最少(20.50次),噻虫嗪总刺探持续时间最长(173.82 min),总刺探次数最多(48.00次)。氟啶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复配比例为10∶1的E波总刺探持续时间最短(41.31 min),刺探次数最少(15.50次),1∶10的总刺探持续时间最长(105.59 min),刺探次数最多(29次)。综合EPG测定数据,其结果与毒力测定结果相符合。【结论】单剂氟啶虫胺腈的防治效果和氟啶虫酰胺与氟啶虫胺腈复配比例10∶1增效最大,可在桃粉蚜发生严重时喷施,为桃粉蚜有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桃粉蚜 毒力测定 增效作用 取食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