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DNA条形码在西藏水系裂腹鱼亚科鱼类鉴定中的研究

淡水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DNA条形码技术在西藏水系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利用西藏水系所采集260尾裂腹鱼亚科样本,测定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I)基因片段序列,计算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对.260个样本经检测均获得有效COI基因扩增片段,COI基因碱基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为54.74%,显著高于G+C含量(45.26%).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遗传距离阈值设置为0.02时,260个样本可被鉴定到种的为249尾样本,11尾由于样本量少,数据库中存在多个命名,只鉴定到属,其中与形态学鉴定一致的179尾样本,一致率为68.8%,裂腹鱼亚科裸鲤属(Gymno-cypris)不能通过COI基因鉴定到种,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cinae)、 异齿裂腹鱼(S.schizothorax o'connori)、 巨须裂腹鱼(S.macropogon)3个种之间的遗传距离阈值以0.02不能有效鉴别,而遗传距离阈值以0.01作为这3个种的鉴定标准,可达到有效鉴别的目的.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裂腹鱼亚科鱼类形成一个支持率较高的单系群,Bootstrap检验支持率为99%,系统进化树聚类方式与以遗传距离值为标准的鉴定结果一致,很好地反映了水系物种间的地理和历史联系.

关键词: 西藏 裂腹鱼 DNA条形码 COI 物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鮰鱼产业安全预警分析

现代商贸工业 2019

摘要:2003年以来我国鮰鱼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苗种、养殖、加工、流通、国内市场与出口贸易全产业链。近年来伴随着环保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国际市场的疲软和国内市场的波动,鮰鱼产业面临了一定的危机。构建了鮰鱼产业安全预警系统,利用鮰鱼成鱼产量、国内市场价格、出口量和国际市场价格等评价指标进行预警,结合对各评价指标的预测,分析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综合判断产业安全情况。结果表明,中国鮰鱼产业养殖量呈上升趋势,出口量保持相对稳定但也有下降趋势,国内市场价格和出口价格均呈下降趋势,出口价格出现了一定的警情,国际市场开拓不理想,但由于国内市场的支撑作用,鮰鱼产业发展相对较为平稳。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产业安全 预测预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限数据渔业种群资源评估与管理-以小黄鱼为例

中国水产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54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3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10%(B<0.1BMSY)的概率小于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MPs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3种捕捞动态下的MPs, 50%FMSY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POF介于5.46%~6.70%, B<0.5BMSY概率介于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F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37.84%, B<0.5BMSY概率为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84%, ABC为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DynF评估的ABC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ABC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3种参数的准确性.

关键词: 东海 小黄鱼 有限数据方法 资源评估 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拉萨裸裂尻鱼5种组织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电泳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拉萨裸裂尻鱼的生化遗传特性,采用聚丙烯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了拉萨裸裂尻鱼5种组织(心脏、眼睛、肌肉、肝脏和肾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并比较了拉萨裸裂尻鱼和黄河裸裂尻鱼乳酸脱氢酶的差异.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鱼的LDH同工酶和MDH同工酶具有组织特异性和个体差异性,所测样本鱼心脏、眼睛、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LDH酶带数分别为12条、12-13条、14-15条、11-13条和10条; MDH酶带数分别为1条、1-3条、1条、1-3条和5条,拉萨裸裂尻鱼的MDH分为上清液型(s-MDH)和线粒体型(m-MDH).

关键词: 拉萨裸裂尻鱼 乳酸脱氢酶 苹果酸脱氢酶 组织特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饲料对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肌肉质构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稻田养虾模式下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肌肉质构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选取分别饲喂5种饲料和不饲喂饲料自由采食的养殖克氏原螯虾,采用物性分析、生化分析、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克氏原螯虾质构特性、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稻田养殖条件下,饲喂大豆组克氏原螯虾肌肉的弹性、凝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等质构特性均优于其他组。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自由采食组克氏原螯虾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其他组。测定的39种脂肪酸中,自由采食组克氏原螯虾肌肉总脂肪酸含量最高,饲喂商品饲料B组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不投喂饲料组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略低于饲喂商品饲料B,两者均高于其他组。结果表明,稻田养殖模式下不同饲料饲喂克氏原螯虾在肌肉的口感和营养品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综合来看,饲喂大豆的克氏原螯虾在口感方面更具优势,而不饲喂饲料自由采食的克氏原螯虾在肌肉营养品质方面更具优势。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稻田养殖 质构特性 氨基酸 脂肪酸 营养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养殖海带生长的模型预测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带(Saccharinajaponica)是一种常见的大型经济褐藻,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的养殖藻类.本研究旨在建立海带个体生长数值模型,并以此预测中国北方近海大规模筏式养殖条件下海带的生长情况.本研究以桑沟湾养殖海带为例,利用可视化模型软件STELLA描述海带生长的关键过程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以净生长量(Ngrowth)=总生长量(Ggrowth)–呼吸作用(resp)–枯烂(Ekelp)为基本框架,模拟和预测海带的生物量和叶片长度变化.海带的总生长用光照、温度、盐度、海带体内营养盐(包括N和P)等强制函数定义,其中,光照参数来自桑沟湾气象记录,盐度、温度和营养盐为现场调查实测值.模型模拟桑沟湾养殖海带的长度与干重结果与实测值的拟合度R2值分别为0.936、0.963,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反映海带的真实生长情况.可靠的个体生长模型是评估海带养殖容量的基础,并可为水产养殖区的空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桑沟湾 海带 个体生长模型 环境条件 STELL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与趋势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综述了水产生物基因组研究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的应用。以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为分界点,首先回顾了早期水产养殖生物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结果,以及为开展全基因组测序所做的相关基础研究,然后重点介绍了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水产生物全基因组测序和经济性状遗传基础解析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水产生物基因组研究发展趋势。水产生物经济性状遗传机制高度复杂,从全基因组角度阐明其遗传机制仍有很多难题,但基因决定性状是生物学法则之一,探索这一过程的奥秘引人入胜。

关键词: 水产生物 基因组 下一代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照紫菜养殖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11月~2017年3月对山东日照阜鑫渔港紫菜(Pyropia sp.)养殖海域开展调查,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 显示,调查海区中无机氮(DIN)、磷酸盐(PO3--P)及硅酸盐(SiO32--Si)浓度均表现为自近岸海区到外海区逐渐降低的趋势;硝酸盐、SiO32--Si、PO3--P、DIN和溶解有机氮(DON)等营养盐的浓度均因月份的不同具有显著差异;调查海区营养水平总体为中营养型,浮游植物丰度为(0.049~3.031)×104 cells/L,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控于SiO32--Si和PO43--P的几率较大;该海区共检出硅藻门27属37种,甲藻门7属8种,金藻门1属1种,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等;盐度的大幅降低和丰富的营养盐、氨氮(NH4-N)和PO3--P浓度的显著变化可能分别是导致1、3月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调查海区NH4+-N浓度和DIN/P值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非紫菜养殖区的负相关程度达到显著水平,而养殖区的负相关程度不显著,表明条斑紫菜(Pyropiayezoensis)养殖可能有利于降低该海域的NH44+-N水平和DIN/P值、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及物种多样性,从而有利于防止赤潮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环境保护、赤潮防治以及水产养殖活动的开展等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紫菜养殖 浮游植物 营养盐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dmc1基因的克隆及在精子生成中的表达分析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减数分裂重组酶1基因(disrupted meiotic cDNA,dmc1)是一个在减数分裂时期特异表达的基因,为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所必需。为研究dmc1基因在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从达氏鲟性腺转录组数据库搜索得到该基因并设计引物,克隆获得达氏鲟dmc1的编码区序列,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 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达氏鲟dmc1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和系统进化关系,推测达氏鲟Dmc1蛋白的分子量为82.696 kDa,理论等电点(PI)为5.04;多重序列比对发现,Dmc1氨氮酸序列在进化中可能比较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dDmc1属于RecA家族Dmc1蛋白分支,且与四足动物类聚为一支。RT-PCR结果表明,dmc1基因在精巢和卵巢中特异表达。结合组织学结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dmc1基因在精子生成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发现,dmc1基因在0~Ⅰ期精巢中不表达;在Ⅱ、Ⅲ、Ⅳ期精巢中,其表达量逐渐升高并在Ⅳ期精巢中达到最高;在Ⅴ期精巢中,其表达量显著性下降(P<0.05),因此推断达氏鲟dmc1基因可能是减数分裂时期特异表达的基因,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达氏鲟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的鉴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 达氏鲟 dmc1 减数分裂 性腺发育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在鲑鳟鱼细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水产学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噬菌体是一种营细菌生存的病毒,具有感染和裂解细菌的特性,且杀菌的高度特异性与细菌耐药无关,是可取代抗生素控制鲑鳟鱼细菌性疾病的新宠。本文通过介绍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综述鲑鳟鱼致病菌相关的噬菌体研究新进展,结合鲑鳟鱼致病菌的特性探讨了噬菌体研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期为噬菌体在鲑鳟鱼细菌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噬菌体 鲑鳟鱼 细菌性疾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