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牙鲆抗淋巴囊肿病家系选育及生长和抗病性能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选育抗淋巴囊肿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新品种,2015年建立了5个普通家系(C1~C5)、3个雌核发育家系(G1、G2、G3)和1个对照组,在淋巴囊肿病高发养殖场进行自然染毒实验,统计各家系的抗病保护率。同时对各家系120 d、180 d、240 d和300 d时的生长性状进行跟踪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各家系牙鲆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生长规律,呈现出家系间生长规律的不一致性。但在所有家系中,家系G2各个时期的生长表现始终排名靠前。390 d统计抗病保护率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抗病保护率只有59.57%,而经选育所有实验组的抗病保护率都在60%以上,最高达97.20%(家系G2)。但总体上,390 d时牙鲆淋巴囊肿抗病和患病个体间体重和体长差异均不显著;体重、体长与抗病保护率为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家系G2抗病个体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患病个体(P<0.05)。以G2家系为基础,继续进行选育,有望获得牙鲆抗淋巴囊肿速生新品种。

关键词: 牙鲆 淋巴囊肿病 抗病保护率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太湖流域养殖水产品中氟苯尼考残留现状及风险评估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氟苯尼考是一种广谱高效抗菌药物,能够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使用,但其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2016年养殖期内环太湖流域的养殖水产品进行采样,分析其体内氟苯尼考的含量,并依据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评估水产品中氟苯尼考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共采集养殖水产品116份,涉及的养殖品种有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研究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的检出率为67.24%,检出值范围为0.131 7~938.825 6μg·kg~(-1)。在养殖期内,养殖水产品氟苯尼考含量变化基本呈低-高-低的趋势,9月份含量最高。由于养殖方式不同,不同养殖品种体内氟苯尼考含量不同,中华绒螯蟹体内氟苯尼考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值为7.84μg·kg~(-1)。成年人通过食用水产品氟苯尼考的摄入量约占ADI的1.83%,健康风险较低,膳食安全性高。研究结果可为合理指导养殖水产品的消费提供一定的依据,为环保部门监管抗生素环境残留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氟苯尼考 养殖水产品 环太湖流域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刀鲚水通道蛋白1的分子克隆及高盐作用下的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获得了刀鲚(Coilia nasus)水通道蛋白1(AQP1)全长cDNA序列。其碱基序列全长为1299 bp,5′端、3′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长度分别为107 bp和458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777 bp,共编码258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是6.13,蛋白分子量为27.1 kD。结构分析表明,刀鲚AQP1具有水通道蛋白家族典型结构特征,包括6个跨膜结构域,2个天冬酰胺-脯氨酸-丙氨酸(NPA)特征序列,同时还具有AQP1抑制剂含汞化合物的半胱氨酸结合位点。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同属鲱形目的大西洋鲱的同源性最高(93%),并且与其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刀鲚AQP1基因在多种组织中有表达,包括脑、鳃、肝、前肠、后肠、中肾、肌肉。高盐度作用后,AQP1在渗透调节作用关键组织鳃、中肾、肠中的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体现了AQP1在刀鲚渗透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刀鲚渗透调节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刀鲚 水通道蛋白1 基因克隆 盐度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时,受精卵不能孵化。21℃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93.67±1.52)%;而畸形率最低,为(1.06±1.06)%。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1℃时其孵化率降低,而畸形率升高;2)在13~28℃范围内,初孵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21℃时的SAI值最高,为(20.26±0.44)%。各组温度保持不变时,13℃和27℃的SAI值分别为(2.18±0.01)%、(8.47±0.28)%;调整一致后分别为(6.90±0.44)%、(13.30±0.31)%。温度调节组与不调节组相比,其SAI值明显提高。温度调节后,每个梯度组的畸形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3)不同温度处理的仔鱼开口摄食存在差异。21℃时,仔鱼的初始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可达80.0%和40.0%。随着温度偏离21℃,摄食率和饱食率均逐渐降低。温度调节恢复组的仔鱼摄食情况改善明显,其中17℃不变和恢复组对比变化最为明显:当保持17℃不变时仔鱼的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为20.0%、13.3%,而处理48 h后恢复到21℃后,两者分别提高到66.7%和33.3%,分别提高了2.3和1.5倍。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温度变化 早期发育 开口摄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近交系3个家系33个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人工控制条件下采用兄妹交配方式建立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近交系为实验材料,利用33个微卫星座位对近交系3个家系进行了遗传检测。统计各家系的等位基因组成,计算等位基因数(N)、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基因纯合率等遗传参数,利用基因频率计算家系间的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3个微卫星基因座上共检测到72个等位基因,总群体平均N、H、PIC分别为2.758、0.294、0.272;3个家系的平均N、H、PIC分别为2.258、0.226、0.214;2.469、0.283、0.300;2.219、0.268、0.207;可作为3个家系特异标志位点的基因座分别有2个、4个和1个。聚类分析表明,A系和B系先聚为一支,然后与H系聚在一起。研究结果揭示了脊尾白虾3个近交系在33个微卫星基因座上的遗传变异规律,表明近交家系已达到一定的近交程度;发现各家系潜在的标志基因座,各家系均已构成独立遗传群体。

关键词: 脊尾白虾 近交系 微卫星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gdf11基因cDNA的克隆及组织表达特征分析

淡水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了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生长转化因子gdf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基因cDNA。达氏鲟gdf1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298 bp(不包括Poly A),开放阅读框为1 191 bp,编码396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19 bp;3非编码区长88 bp。通过Signal P软件预测含有N端21aa的信号肽。组织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显示,gdf11在7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眼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不同水流条件下,鳃和心脏gdf11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静水中鳃gdf11表达量是流水(流速27.0±3.0 cm/s)的4.70倍,而心脏中的表达量是流水的2.72倍。这暗示了gdf11可能在呼吸代谢中发挥功能。

关键词: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gdf11基因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浮床水芹(Oenanthe javanica)的生态特性及对池塘水体环境的反馈与响应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原位生态循环养殖池塘中构建生态浮床,研究水芹(Oenanthe javanica)的植株生长、生态特性以及对池塘水体环境的反馈和响应。结果表明,在80 d中,浮床水芹植株的平均高度、干重和单株根表面积均随种植时间的推移持续增加,50~80 d时植株总高度为23.05~38.37 cm;30~50 d内,植株根系无论是主根数、根尖数、主根直径还是一级根直径均明显增加。浮床水芹植株中氮含量随着植株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植株干重呈高度正相关(r=0.952);但磷含量较为稳定,并未随植株质量的增加而增加。每株水芹的平均磷含量为3.45~4.14 mg,平均N/P比为2.51~6.80。与茎、叶相比,其根部N/P比为4.27~4.67,较为稳定。水芹根系具有径向泌氧特性,泌氧率为2.74~3.27μmol·h~(-1)·g~(-1),泌氧率与每克根表面积呈正相关(r=0.795)。根系泌氧导致水中Fe和Mn被氧化并被吸附于根系,形成铁锰氧化膜。水芹可稳定水温和pH值,调节DO含量,降低TN和TP含量,但对TP的去除有一定限制。

关键词: 浮床 水芹 水生态 根系 泌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船拖网绞车张力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及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补偿拖网渔船作业过程中绞车纲绳张力波动或渔船转向造成的负载不对称性,保持网具良好的开口形状,基于电液控制技术设计了拖网张力自动控制系统。对拖网曳纲张力采集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油压力传感器间接测量拖网左右曳纲张力数据作为输入信号,传输到控制器进行逻辑运算,控制先导溢流阀调整马达溢流压力,改变绞车输出扭矩,从而驱动拖网绞车收、放来控制左右曳纲张力,达到系统动态平衡。并基于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Lab VIEW)对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实现绞车张力控制系统的参数设置与控制管理。为了验证系统的张力控制特性和实用性,对系统进行了海上应用试验,在张力自动控制模式下,拖网绞车根据渔船航速和水流自动调节收放网速度,减少作业过程中曳纲张力波动。拖曳过程中拖网曳纲长度范围为350~490 m,绞车曳纲张力范围为118~148 k N,对应系统压力为2.3~2.7 MPa,渔船平均拖速为5.6节。试验结果表明,左右曳纲张力差在合理范围内,系统能很好调节曳纲张力大小,为渔船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启用张力控制系统后网口面积比未使用张力控制系统前增大了9.5%,有效调整了网口扩张,提高了捕捞效率。

关键词: 渔业 渔船 控制系统 拖网绞车 曳纲张力 电液控制 张力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对黑鲷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以砂滤过的清洁海水为对照组,研究0~#柴油(0.015 mg·L~(-1)、0.03 mg·L~(-1)、0.06mg·L~(-1))和东海平湖原油(0.03 mg·L~(-1)、0.06 mg·L~(-1)、0.12 mg·L~(-1))在不同暴露时间(3 d、7 d、15 d和21 d)对黑鲷血细胞核DNA损伤作用。结果显示,黑鲷血细胞DNA损伤程度与两种石油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实验第3天,0~#柴油和东海平湖原油试验组就检测到DNA损伤,主要以1级损伤为主。随0~#柴油和平湖原油浓度的增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彗尾DNA相对含量(Tail DNA%)和彗尾长度/核直径(TL/D)值均呈上升趋势,DNA损伤级别逐渐升高。恢复实验结束后,中、高浓度组0~#柴油(0.03 mg·L~(-1)、0.06 mg·L~(-1))和平湖原油(0.06 mg·L~(-1)、0.12 mg·L~(-1))的彗尾DNA相对含量(Tail DNA%)和彗尾长度/核直径(TL/D)值无法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从DNA损伤程度来推测,0~#柴油的生物毒性大于平湖原油。研究表明,鱼类血细胞DNA损伤可作为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0#柴油 平湖原油 黑鲷 DNA损伤 彗星实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海域南沙段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征

海洋湖沼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珠江口海域南沙段海洋生态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均匀度(J)、多样性指数(H')及多样性阈值(Dv)等群落生态特征。共鉴定浮游动物73种(类),其中春季28种(类),秋季57种(类),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和长尾类幼体为2季共有优势种(类群)。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淡水生态类群、河口低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近岸暖水生态类群和外海暖水生态类群。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为春季高于秋季,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多样性阈值则以秋季高于春季。统计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丰度均与水温有关(P<0.05),除了水温,盐度成为秋季浮游动物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相关性极显著(P<0.01)。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生态特征 珠江口海域南沙段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