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抗氧化乳酸菌对发酵腌干带鱼脂肪氧化的影响及其主成分分析

食品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从传统腌干鱼中筛选出的3株具有抗氧化活性乳酸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作为发酵剂加入到腌干带鱼中,测定pH值、过氧化值、酸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正己醛含量等指标,以监测发酵腌干带鱼加工过程中脂肪的氧化程度,并分析了乳酸菌发酵对腌干带鱼成品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腌干带鱼生产过程中抗氧化乳酸菌对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接菌发酵的腌干带鱼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正己醛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传统腌干带鱼,而酸值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传统腌干带鱼。对测定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第1主成分能反映脂肪水解程度,其线性回归函数为:Y_1=0.131X_1+0.208X_2+0.360X_3+0.244X_4+0.083X_5-0.388X_6+0.324X_7+0.343X_8;第2主成分能反映脂肪氧化程度,其线性回归函数为:Y_2=0.330X_1+0.406X_2+0.182X_3+0.440X_4+0.294X_5-0.205X_6+0.135X_7+0.157X_8。本研究为提高发酵腌干鱼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腌干鱼 乳酸菌 脂肪氧化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检出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的体长和体重关系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天津、浙江和山东等养殖场5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的442尾个体进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Taq 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测量各群体每尾对虾的生物学体长和体重。引入医学上的劳累尔(Rohrer)体重指数(Ponderal index,PI,W/L3)关系建立对虾体重(W)和体长(L)关系函数。结果显示,4个凡纳滨对虾的EHP阳性群体[平均体长为(5.37±1.19)cm]的体重指数PI平均值为(5.19±0.26)×10~(–3) g/cm~3,EHP阴性群体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平均体长为(2.49±0.21)cm]为(7.96±0.51)×10~(–3) g/cm~3,根据PI=a·L~((b–3))的函数矫正EHP阴性和阳性群体的体长差异引起的PI差值后,同等体长EHP阳性群体的PI值为阴性群体的(70.5±8.7)%,表明同样大小的个体,EHP阳性群体的平均体重比阴性群体平均体重低30%;EHP阳性群体中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变异系数是EHP阴性群体的(2.39±0.93)和(2.05±0.86)倍,表现为对虾EHP阳性群体个体大小不均匀;EHP阳性群体体重偏差率是EHP阴性群体的2.34–3.45倍,体长相同时,EHP阳性的体重波动变大。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体长 体重 劳雷尔体重指数 虾肝肠胞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鲜剂对冰藏三文鱼品质变化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延长冰藏三文鱼品质保持时间,将三文鱼鱼肉样品分别浸渍于异硫氰酸烯丙酯、壳聚糖、双乙酸钠和丁香酚4种保鲜剂溶液中100 min,同时以不加保鲜剂的样品为对照,冰藏14 d,每隔2 d测定硬度、色差、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三甲胺(TMA-N)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K值、菌落总数等相关品质指标,研究不同保鲜剂对冰藏三文鱼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组三文鱼硬度下降速度最缓慢,14 d时硬度为10.27 N,对照组硬度为7.31 N;壳聚糖对色泽保持效果最好,14 d时壳聚糖组ΔEab为8.6,对照组ΔEab为11.8;4种保鲜剂均能抑制样品TVB-N含量的增加,但差别不大,异硫氰酸烯丙酯可明显抑制样品TMA-N含量的增加,双乙酸钠能够明显抑制样品K值的增加,壳聚糖与异硫氰酸烯丙酯均能明显抑制样品的TBARS含量的增加;异硫氰酸烯丙酯可以明显降低冰藏期间样品菌落总数,第10天时菌落总数的对数值为6.09,而对照组已达到7.64。可见,4种保鲜剂对冰藏三文鱼均有较好的品质保持效果。

关键词: 保鲜剂 冰藏 三文鱼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源病原菌HD0824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患病西伯利亚鲟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为鲟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HD0824,该菌株具有高致病性,能使小白鼠24 h内死亡。经过人工感染,感染用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表明菌株HD0824为鲟鱼此病病原。【结果】菌株HD0824为革兰氏阴性杆,无芽孢和荚膜,在兔血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蛋白酶活性很强。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菌株HD082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源性达99%。此外,分离菌株HD0824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霉素中度敏感。【结论】分离菌株HD0824是西伯利亚鲟病原菌,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及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防控。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鉴定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脂磷虾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制成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R50、R100),投喂初始体重为(60.11±0.13)g、体长为(14.12±0.25)cm的圆斑星鲽幼鱼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R10–R5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效率(FER)与R0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R30组开始有下降的趋势。R10–R50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R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100组的PER显著低于R0组(P<0.05)。R10–R20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30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100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R0组(P<0.05)。R1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组肝脏中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40–R50组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40组肝脏中AKP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R40组肝脏中SOD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10–R50组血清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R0组(P<0.05)。各处理组和R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10%–30%的脱脂磷虾粉替代组和对照组R0组对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力及蛋白利用有相同的效果。

关键词: 圆斑星鲽 脱脂磷虾粉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力 生理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网箱养殖过程主要生长阶段DDTs残留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卵形鲳鲹养殖过程主要生长阶段DDTs残留特征及其来源途径,针对卵形鲳鲹实际网箱养殖生产条件,在放苗、养殖生产中期和收获3个主要时期,分别采集网箱中养殖水体、养殖鱼体、所用饲料和网箱处海底表层沉积物底泥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DDTs及其同系物含量。结果显示,苗种、成鱼、所用饲料及养殖水体和养殖环境表层沉积物底泥中,均检测出DDTs,其中苗种、养殖成鱼、所用饲料、养殖海水和表层沉积物底泥中DDTs平均含量分别为(3.15±0.42)、(4.49±0.39)、(3.95±0.33)μg/kg干重、(3.76±0.43)ng/L和(4.34±1.18)μg/kg干重。随着养殖过程的进行,鱼体中DDTs含量逐渐增加,收获上市时期鱼体肌肉中含量显著高于苗种时期的含量,但远低于0.5 mg/kg湿重的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从DDTs同系物种类上看,养殖海水、饲料和鱼体中ο,ρ′-DDT、ρ,ρ′-DDD、ρ,ρ′-DDT和ρ,ρ′-DDE 4种同系物均能检出,但沉积物中仅检测出前3种同系物。4类样品DDTs主要成分均为ο,ρ′-DDT和ρ,ρ′-DDT,其在鱼体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2.09%和37.07%;在饲料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4.85%和34.62%;在养殖海水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40.91%和37.99%;在养殖环境沉积物底泥中所占比例平均值分别为33.03%和51.34%。从鱼体、饲料、养殖海水和沉积物底泥中DDTs同系物组成比例和含量特征判断,饲料是鱼体后续生长中富集DDTs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为保障卵形鲳鲹质量安全,应着重加强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管理。

关键词: 卵形鲳鲹 网箱养殖 DDTs 残留特征 污染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锌对海湾扇贝中镉累积和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混合暴露方式,研究了在镉(Cd)质量浓度一定(0.05 mg/L)的条件下,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 mg/L、0.1 mg/L、0.5 mg/L、1 mg/L)的锌(Zn)对海湾扇贝整体、组织及亚细胞水平Cd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Zn能显著抑制扇贝全贝对Cd的富集,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和Zn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扇贝不同组织中Zn对Cd的富集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鳃最为明显。在亚细胞水平,扇贝各组织累积的Cd主要分布在类金属硫蛋白(MTLP)和细胞碎片(CD)组分。在内脏各亚细胞组分中,Zn对Cd的抑制作用显著,且Zn的加入使CD中的Cd百分比从32%下降到21%~27%,而MTLP中的Cd百分比从57%增加到59%~67%。鳃组织中Zn对Cd百分比的影响更加明显,CD中Cd百分比从36%下降到14%~17%,MTLP中Cd百分比从59%增加到76%~79%;而性腺中MTLP和细胞器(ORG)组分中Cd百分比受Zn浓度影响较为明显,随着Zn浓度的升高,MTLP中Cd百分比下降,而ORG中Cd百分比升高;肌肉组织中Cd含量及百分比分布在亚细胞水平没有明显规律。

关键词: 混合暴露 亚细胞 海湾扇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及虾肝肠胞虫(EHP)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渔业科学进展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河北、天津等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出现死苗、出苗率低的情况,生产上,仔虾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Real-time PCR)对天津大港地区采集的108尾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进行单尾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均有检出。IHHNV阳性检出率100%,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病毒拷贝数为10~3–10~7,且个体较大的样品(1.2–2.0 cm)携带病毒拷贝数偏高;EHP阳性检出率为49.1%,每微克对虾组织DNA的拷贝数为10~3–10~5,且集中于个体较小样品(0.7–1.1 cm)。对IHHNV和EHP阳性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生物学体长与病毒载量指数相关性分析,显示IHHNV载量指数与对虾生长速率呈正相关,虾组织IHHNV平均载量达8.51×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EHP的载量与对虾生长速率呈负相关关系,与较大个体阳性检出率较低相对应,虾组织EHP平均载量达到2.19×10~4 copies/μg DNA,为较高的感染水平。由此,该批凡纳滨对虾仔虾患病为IHHNV和EHP的混合感染所致,本研究数据为IHHNV和EHP病原混合感染流行情况及其对养殖育苗期仔虾生长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Real-time PCR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虾肝肠胞虫(EH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零换水条件下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零换水养殖水体中饲料蛋白水平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投喂4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生物絮团试验组(BF-20%、BF-25%、BF-30%、BF-35%)以及1个投喂35%蛋白的循环水对照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初始体重为(6.06±0.01)g团头鲂幼鱼25尾,养殖周期为6周。结果表明:(1)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地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2)BF-30%和BF-35%组和对照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显著高于BF-20%组(P<0.05),各处理组间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BF-25%组、BF-30%组和BF-35%组的肠道、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F-20%组(P<0.05),而BF-20%组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BF-25%组、BF-30%组和BF-35%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BF-20%组(P<0.05),而其血清中总蛋白含量、白蛋白含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零换水条件下饲料中35%蛋白水平减少至25%并不影响团头鲂幼鱼的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

关键词: 团头鲂 生物絮团 蛋白水平 生长 血液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源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

水生生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从患溃疡症斑点叉尾鲙中分离到一株致病性菌株ry01,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ry01株为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表现为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组织中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腹腔注射后该菌株对斑点叉尾鲙的半数致死量为4.17×10~6 CFU/m L。菌株ry01对强力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等高度敏感,为斑点叉尾鲙该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斑点叉尾鲙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分离鉴定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