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海南岛葫芦科蔬菜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比较形态学、同工酶和mtDNA-PCR对采自海南岛4个市县的葫芦科蔬菜根结线虫进行鉴定,结果发现5个种群均存在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该种线虫是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和丝瓜[Luffa cylindrica (Linn.) Roem]上的新记录种,文昌和陵水属其首次被报道的分布地区。有2个样本表现为象耳豆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的混合种群。
关键词: 海南岛 葫芦科蔬菜 象耳豆根结线虫 种类鉴定 分布


9种杀线剂对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防效评价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9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线虫制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10%噻唑磷颗粒剂、35%威百亩水剂和98%棉隆微粒剂对根结线虫具有良好的防效,不仅能控制土壤中2龄幼虫数量,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根结的形成,同时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残留毒性低等优点,可作为根结线虫防治的首选药剂;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和0.5%阿维菌素颗粒剂具有较好的防效,对土壤中2龄幼虫数量和作物根结的形成具有中等水平的控制能力,速效性好、同时具有一定的持效性;生防制剂5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颗粒剂和2.5亿孢子/g厚孢轮枝菌微粒剂在香蕉生长前期防效较差,而在生长中期的防效逐渐上升并保持稳定;2.5%二硫氰基甲烷可湿性粉剂的表现一般,但可在生长季节多次灌根使用,同时具有毒性低、使用方便的优点,是当前为数不多的、能在作物生长季节里施用的广谱型杀线虫制剂;50%氰氨化钙颗粒剂的表现最差,仅能一定程度地控制根结线虫数量,未能有效地抑制病害的发展,对2龄幼虫的控制能力不超过60 d,生长中后期的2龄幼虫数量和根结指数增长较快。


水稻品种中VC含量及抗氧化性的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1 CSCD
摘要:VC(Vitamin C)又叫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在植物抗氧化胁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VC在植物如拟南芥、小麦抗氧化功能方面已有许多研究,但在水稻中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比较水稻品种中花17、日本晴、扬稻6号和扬稻2号中的VC含量,发现不同品种间VC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结合MV(methyl viologen)处理,进一步比较了由于VC含量的差异导致氧化胁迫下超氧阴离子、H2O2的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VC含量与水稻抗氧化作用可能存在密切的联系。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VC在水稻的抗氧化胁迫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提高水稻的抗逆性提供依据。
不同类型缓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几种缓释氮肥在水稻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南中等肥力的土壤上,富岛树脂包膜缓释尿素(CRU5)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但水稻生长后期出现贪青晚熟和倒伏现象,其氮素释放慢,更适合在生育期长的作物上施用。富岛脲甲醛缓释肥料(UF1)和富岛水溶性聚合物包膜缓释尿素(CRU4)比小颗粒尿素增产10.47%,氮肥利用率提高6.67%~15.12%,其成熟期适中,后期叶青杆壮,适合在水稻上施用。大颗粒尿素比小颗粒尿素增产4.58%,氮肥利用率提高6.67%,因其价格较低,可取代小颗粒尿素在水稻上推广。


海南龙血树种群生境及自然更新能力调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海南岛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生境、人为破坏情况和自然更新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其濒危原因。结果表明,海南龙血树属典型的岩石伴生型植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少雨地区,常生长在陡峭且裸露的花岗岩或石灰岩的石缝残积土中,或紧贴石壁生长于砂壤土中,其伴生树种以小乔木或灌木为主;由于无节制采挖和生境破坏,海南龙血树野生资源数量已十分有限。自然条件下海南龙血树的更新方式有种子更新、根蘖更新和桩蘖更新,但现有生境条件下无论何种更新方式均无法有效地实现种群的扩大和更新。可见,原生境破坏和无节制采挖是海南龙血树濒危的外因,"濒危生境"造成种子无法萌发或幼苗生长失败,导致种群无法实现自然更新是内因和主要原因。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濒危原因 生境 人为破坏 自然更新能力


桶形芋螺毒管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条件优化
《生物技术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双向电泳的条件,建立适用于桶形芋螺毒管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方法。方法:对毒管蛋白的提取、上样量及SDS-PAGE凝胶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乙酸提取法适宜于毒管蛋白的提取,对于pH3~10、17cm的IPG胶条,当上样量为0.75mg,聚焦70000Vhr,SDS-PAGE凝胶浓度为15%时,可提高双向电泳的分离效果,所得蛋白点清晰、数目达到1003个。结论:采用优化的条件进行双向电泳,能得到分辨率高、重现性好、完整的双向电泳图谱,为后续桶形芋螺毒管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基础。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娄)土土壤有机碳形态及活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形态和活性的影响,以关中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历时7 a不同耕作方式(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的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土壤的总有机碳,高、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松结态、稳结态、紧接态有机碳含量,并计算了松结态有机碳与紧结态有机碳的比值(松/紧)。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比较,在小麦秸秆高留茬情况下,无论玉米秸秆是否还田,旋耕、深松和免耕处理均既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又能提高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和松结态有机碳含量,并提高松结态有机碳与紧结态有机碳的比值,而深松和旋耕的效果比免耕明显,是关中地区比较理想的耕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