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种小麦白粉病菌DNA基因组的微量简捷提取方法
《微生物学杂志 》 2011 CSCD
摘要:为了寻找适合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微量提取的方法,分别采用改进破壁法,液氮研磨法和溶菌酶消化法进行破壁,提取专性寄生菌小麦白粉菌DNA。结果表明,用改进的破壁方法,仅用3~10 mg的分生孢子粉所获得DNA的收率为(12.23±3.46)~(40.32±5.67)ng/mg,且OD260/OD280比值为1.71~1.92之间,说明该破壁方法获得的DNA收率大且纯度高。通过PCR反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小麦条锈菌和大麦白粉菌专性寄生菌DNA的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发酵床不同菌种在断奶仔猪生产中应用效果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11
摘要:发酵床养猪技术是近年从日本、韩国引进的养猪技术,也叫零排放养猪技术,但是进口菌种价格昂贵,成本较高,为此国内一些企业相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酵菌剂。为了开发适应武汉地区气候环境的发酵菌剂,确保生物床养殖效果,为武汉地区推广应用发酵床养猪技术提供参考,我们自行研制了生物床发酵菌剂,并与进口菌剂和国内有代表性的菌剂进行了断奶仔猪对比饲养试验。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动物及分组选择28日龄断奶杜长大三元猪72头,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4头,每组2栏,每栏12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莲藕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在系统调查莲藕(Nelumbo nucifera)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从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药剂防治等多方面综合提出莲藕病害治理策略。
关键词: 莲藕(Nelumbo nucifera) 病害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山萝卜的采后处理技术
《长江蔬菜 》 2011
摘要:为实现高山萝卜的保鲜、保质、延长货架期,便于销售和食用,提高萝卜的商品价值。高山萝卜的采后处理技术是前提。高山萝卜采后处理是针对其含水量高、容易失鲜和腐烂变质的特点,为保持和改进萝卜品质,使其从农产品转化成商品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展及现状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全球1996~2010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进展及现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面积逐年扩大,高速增长;2010年全球种植了1.48亿hm2,相当于全球作物面积15亿hm2的10%,是1996年170万hm2的87倍,平均每年约增加1 000万hm2。15年内全球累计种植10.97亿hm2转基因作物,近4年累计种植5.21亿hm2,接近前11年的总和。2010年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有30个国家允许进口转基因作物用于食品、饲料和进行环境释放,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5%。转基因作物主要集中在美国(45.1%)、巴西(17.2%)、阿根廷(15.5%)、印度(6.4%)和加拿大(5.9%)。2010年全球种植了24种转基因植物,主要是大豆(49.5%)、玉米(31.6%)、棉花(14.2%)、油菜(4.7%)。转基因普及率最高的作物也是大豆(81%)、棉花(64%)、玉米(29%)、油菜(23%)。转基因性状主要是抗除草剂(61%)、既抗除草剂又抗虫(22%)和抗虫(1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IGF-1猪血液生理指标的监测与安全性初测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相同的饲养条件和自然环境对同栏饲养猪的影响,试验分别选择转基因阳性猪和阴性猪同栏饲养,至90 kg时采血检测其血液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两种猪的血常规、总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糖等测定指标差异均不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襄阳麦区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新特点及影响因子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襄阳麦区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最重要的冬繁区之一,也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由川甘陕向冀鲁豫麦区传播的咽喉和桥梁地带,打好襄阳麦区阻击战对于全国小麦条锈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襄阳麦区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即发生频率明显加快、为害高峰期提前、传播途径出现新变化、暴发性更强;从品种抗性、菌源基数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湖北省稻田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及生物学特性,对湖北省武汉市城郊、沙洋县城郊、远安县城郊以及蕲春县株林镇、檀林镇的稻田稗草用盆栽喷雾法进行抗性试验。结果表明,远安稗草为敏感型稗草,EC50为248.32 mg/L,株林镇、武汉、檀林镇、沙洋稗草的EC50依次升高,各地稗草与远安稗草EC50比值(IR)分别为1.53、2.02、3.57、4.20,表明株林稗草抗性正在形成,武汉、檀林、沙洋稗草已经产生抗性。田间生物学观测发现,对二氯喹啉酸敏感的远安稗草相对于其他各地稗草株高较矮,盛穗期较晚,但后期的分蘖能力较强,其剑叶表现出宽而短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