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叶菜系统Cd迁移累积的调控作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在中轻度镉污染土壤上有效降低叶菜吸收镉的改良剂及用量,采用镉污染菜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的石灰、泥炭和碱渣对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生物量、镉吸收量,土壤pH及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改良剂对小白菜生长均无显著的抑制作用;与不施改良剂的处理相比,石灰、泥炭显著抑制小白菜对镉的吸收,地上部镉含量与石灰和泥炭用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68、-0.785,P<0.05),碱渣对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增加根系镉含量;改良剂均显著提高土壤pH,但对DTPA-Cd影响不同,石灰显著降低DTPA-Cd,泥炭、碱渣均有增加DTPA-Cd含量的趋势;泥炭对土壤-小白菜系统Cd迁移的调控效果最佳,其最佳用量为20 g.kg-1土,石灰次之,碱渣不适合。


英德茶叶市场竞争力提升分析与对策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英德茶叶历史悠久,英德红茶品牌优势明显,但目前英德茶叶市场占有率不高。分析了英德茶叶背景、发展优势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英德茶叶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凡纳滨对虾对7种蛋白原料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
《饲料工业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三氧化二铬(Cr2O3)作为指示剂,以70%基础饲料和30%待测饲料蛋白原料组成试验饲料,测定了体重(2.08±0.01)g的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对花生粕、玉米蛋白粉、羽毛粉、肠膜蛋白粉、鸡肉粉、肉骨粉和喷雾干燥血粉粗蛋白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采用循环过滤水系统养殖,每个饲料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对7种不同饲料蛋白源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为53.04%~86.38%,其大小顺序依次为:肠膜蛋白粉(86.38%)>花生粕(79.82%)>喷雾干燥血粉(79.62%)>鸡肉粉(72.55%)>肉骨粉(71.29%)>玉米蛋白粉(63.46%)>羽毛粉(53.04%)。凡纳滨对虾对7种不同饲料蛋白源的氨基酸平均表观消化率主要变化趋势与对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变化基本一致,其大小顺序依次为:肠膜蛋白粉(88.81%)>喷雾干燥血粉(84.76%)>花生粕(80.19%)>鸡肉粉(71.06%)>肉骨粉(70.74%)>玉米蛋白粉(59.46%)>羽毛粉(44.71%)。上述试验结果为研究适于凡纳滨对虾营养需要的全价高效人工配合饲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烘烤中广式腊肠挥发性风味成分及脂质的变化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广式腊肠的风味形成机理,探索烘烤过程中广式腊肠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游离脂肪酸、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和羰基值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酯类和醇类化合物是烘烤过程中广式腊肠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体成分;各类游离脂肪酸总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在烘烤至32h后呈下降的趋势,而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则略有上升;TBA值和羰基值的变化显著,但在广式腊肠烘烤过程中没有发现大量的醛、酮类物质存在,这可能与脂肪酸进一步与醇反应生成酯有关。所以,广式腊肠在烘烤过程中脂肪不断氧化水解,且氧化程度逐渐加深,酯类化合物不断增加。


华南地区三点金种质资源调查及形态学变异研究
《草地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三点金(Desmodium triflorum (L.) DC.)野生居群在华南地区的分布,并研究其分布区气候及土壤、生境类型、群落组成及其形态学变异。结果表明:三点金分布在低海拔、靠近沿海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酸性土壤中,对养分要求不严,其主要生境是路边草地、人工草坪和河边草地等。伴生群落可分为两类:在南部地区,主要以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 (Swartz) Beauv.)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ars.)为主;而在北部地区则以草坪类的台湾草(Zoysia tenuifolia Willd. ex Trin.)为主。12个野生居群的三点金植株形态差异较小,但各测量指标在12居群中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植株高度和叶柄的长度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14.35%和15.49%。对三点金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发现,12个三点金居群可以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组,其形态在经度上有区域性特点。


喜树碱对桔小实蝇成虫影响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初步观察了利用化学不育剂喜树碱处理的桔小实蝇种群和对照种群在28(±2)℃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情况,通过研究其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平均存活率以及存活曲线等种群生命参数分析喜树碱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影响。结果表明,5000mg/L与10000mg/L分别处理120h的2种群产卵前期明显长于对照;雌虫寿命仅5000mg/L,72h处理的种群显著短于对照,4个处理种群雄虫寿命均明显短于对照;10000mg/L,120h处理的种群产卵量最少,单雌产卵量仅为123.04粒,而对照单雌产卵量可达211.85粒;4个处理种群与对照相比,其平均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均小于对照,4个处理种群与对照的存活曲线均属于存活曲线基本模型I,即桔小实蝇成虫大多数均能实现其平均寿命,待达到固有的寿命时才死亡。因此说明当喜树碱处理浓度与处理时间达到足够时,可引起桔小实蝇种群在繁殖和生长发育上存在一定的劣势。


混合发酵蚕蛹复合蛋白饲料的初步研究
《中国饲料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采用了四株枯草芽孢杆菌X1、X2、X3、X4、啤酒酵母菌Y和乳酸杆菌Z对豆粕、花生饼和蚕蛹复合蛋白饲料进行发酵,旨在提高蚕蛹在饲料中的利用率。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得出:X1、X4、Y、Z的组合效果最佳,其接种量分别为1%、2%、2%、4%;豆粕:花生饼:蚕蛹的最佳配比为6:3:1;饲料粒度40目,温度为35℃,料水比为1:1,初始pH为6,糖蜜添加1%为最佳发酵基本条件。


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花色苷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黑大豆种质资源种皮中花色苷的组成、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酸性甲醇浸提60个黑大豆种质种皮中的花色苷,通过与标准品对照,用HPLC法分析其种皮花色苷的组成及含量,同时用pH示差法测定各种质的总花色苷含量,采用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法测定各种质种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从60个黑大豆种质中共检测到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矮牵牛素-3-葡萄糖苷、芍药素-3-葡萄糖苷和锦葵素-3-葡萄糖苷6种花色苷组分。其中有44个品种中检测到上述全部6种花色苷组分,而其余16个品种只含有其中的4-5种。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是所有受试黑大豆种质中含量最高的花色苷组分。不同黑大豆种质间各单体花色苷和总花色苷含量及其ORAC值抗氧化能力差异均较大,其中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幅为98.8—2132.5mg/100g,ORAC值的变幅为212.5—1834.6μmolTE/g,且各种质总花色苷含量与其ORAC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2,P<0.001)。采用快速聚类法将60个黑大豆种质聚成营养和花色苷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的三大类群。【结论】不同黑大豆种质种皮花色苷组成基本相同,但其各花色苷单体及总花色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花色苷是黑大豆种皮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球孢白僵菌在红火蚁体表侵染的扫描电镜观察
《昆虫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4菌株分生孢子对红火蚁Beauveria bassiana工蚁体壁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多分布在红火蚁工蚁节间膜、胸部的褶皱、气门、体壁的凹陷部位、刚毛窝附近,以及着生较密刚毛的足上。萌发的分生孢子在节间膜以及体表缝隙、刚毛窝及刚毛稀少的凹陷部位、胸部褶皱和足胫节处入侵。分生孢子在附着12h后开始萌发,接种后18h附着在节间膜处的孢子首先侵入成功,接种后24h刚毛窝附近孢子萌发入侵,接种后60h胸、腹和足等部位的孢子均成功穿透侵入表皮。分生孢子可以直接以芽管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