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秸秆粉碎带膜还田对玉米氮肥追施过程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初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秸秆粉碎带膜还田对春玉米氮肥追施过程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设置不还田(CK)、传统粉碎全地翻压覆膜还田(CM)、全量粉碎带状翻压覆膜还田(CB)、全量整株带状覆盖覆膜还田(WM)4个处理,采用密闭法测定各处理在追肥过程中土壤氨挥发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拔节期追肥后,CM和CB处理的氨挥发肥料损失累积量分别为76.94 g·hm-2和85.49 g·hm-2,占追肥量的0.06%和0.07%,相比不还田CK处理差异显著,降幅达到了71.24%和68.04%;WM处理的氨挥发肥料损失累积量为253.50 g·hm-2,占追肥量的0.21%,相比不还田CK处理差异不显著,降幅仅为0.96%。大喇叭口期追肥后,CM、CB、WM处理的氨挥发肥料损失累积量分别为37.92、33.45、40.88 g·hm-2,分别占追肥量的0.02%、0.02%、0.03%,相比不还田CK处理差异不显著,CM和CB处理的降幅仅有3.76%和15.09%,WM处理的增幅为1.04%。整个追肥过程中CM、CB、WM处理的的氨挥发肥料损失累积量分别为114.86、118.94、294.39 g·hm-2,分别占追肥量的0.08%、0.10%、0.20%,相比不还田CK处理的降幅分别达到了61.58%、61.25%、0.91%。综上所述,全量粉碎带状翻压覆膜还田和传统粉碎全地翻压覆膜还田对土壤氨挥发的抑制作用显著且基本相当,全量整株带状覆盖覆膜还田对土壤氨挥发的抑制无显著效果。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采用秸秆粉碎带膜还田措施来抑制玉米全生育期化学氮肥追施后的氨挥发效果显著。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氨挥发 密闭法 带状覆膜还田 粉碎翻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东旱地苹果园不同地面覆盖模式的水分与养分效应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完善和改进果园树盘起垄覆膜集雨保墒模式,提高土壤墒情,探寻更加有效的果园保墒措施,该研究以17a生苹果园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树盘起垄覆膜行间清耕模式(F),在F基础进行改进的树盘起垄覆膜+行间覆草模式(F+W)和树盘起垄覆膜+行间覆草+膜侧添加渗水穴模式(F+W+H)2种改进模式,以不起垄不覆盖为对照(CK),采用定点试验,连续3 a(2015年干旱、2016年秋旱和2017年常年降雨)开展苹果花前、果实膨大期及采后的水分效应,以及养分效应和树体生长发育响应研究。结果显示:3种覆盖模式可不同程度增加0~200cm土层的含水率,以2017年最显著,2种改进模式可缓解300~500 cm土层水分消耗,降低休眠期无效蒸散,3a三种覆盖模式果园土层总蒸散量均极显著(P<0.01)低于CK,由低到高顺序为F+W+H、F+W、F、CK。2015年和2016年采后覆盖模式0~3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极显著(P<0.01)低于CK(比CK低34.4%~39.6%)。3种覆盖模式增加果实中氮磷钾养分吸收,以钾最突出。F+W+H、F+W和F 3 a平均产量分别较CK提高13.1%、13.0%和8.3%。综合各种效应,以2种改进覆盖保墒模式F+W+H和F+W较优。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苹果园 地面覆盖 硝态氮 果实养分吸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用量对制种玉米水肥利用及种子活力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水肥耦合对垄膜沟灌制种玉米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提出适宜高活力种子的最佳水肥耦合模式。试验采用3414设计,三因子为水分因子、氮肥因子和磷肥因子,2016—2017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定位观测试验,分析了不同水肥模式对制种玉米水肥利用、产量及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种玉米产量在不同灌水水平和施氮水平下差异较大,W2N2P2(灌溉定额480 mm,施氮240 kg·hm-2,施磷120 kg·hm-2)、W2N3P2(灌溉定额480 mm,施氮360 kg·hm-2,施磷120 kg·hm-2)、W2N2P0(灌溉定额480 mm,施氮240 kg·hm-2,不施磷)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对照(W0N0P0)处理(灌溉定额240 mm,不施氮、磷),较对照分别增产36.0%、27.9%和30.6%,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29.3%,氮肥利用率提高20.75%~28.59%,磷肥利用率增加11.49%~13.23%。对种子活力的分析可知,同一灌溉量下,发芽指数、发芽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活力指数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而后有降低的趋势;同一施氮量下,发芽指数、发芽率、活力指数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即中灌溉量W2处理的种子活力最高。综合分析种子活力指标,处理W2N2P2、W2N2P0种子活力显著高于处理W0N0P0和处理W0N2P2(灌溉定额240 mm,施氮240 kg·hm-2,施磷120 kg·hm-2),活力指数较对照(W0N0P0)分别增加0.41%、0.40%。综合考虑制种玉米产量、水肥利用效率和种子活力,推荐灌溉定额为375~480 mm,施氮量(N)210~240 kg·hm-2,施磷量(P2O5)120~150 kg·hm-2为最佳的水肥耦合模式。

关键词: 灌溉定额 施氮量 施磷量 水肥耦合效应 种子活力 产量 制种玉米 垄膜沟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大接杏'花粉离体萌发与花粉管生长特性研究

中国果树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兰州大接杏’花粉为试验材料,采用琼脂离体培养法研究蔗糖、硼酸、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温度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大接杏’花粉离体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最适处理组合为10%蔗糖+0.10%硼酸,最适培养温度为2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生长。赤霉素、吲哚乙酸、萘乙酸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都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最适浓度分别为40、5、0.5 mg/L。

关键词: ‘兰州大接杏’ 花粉萌发 花粉管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杏李远缘杂交新品种'陇缘红'的选育

果树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缘红’是以‘大石早生’李为母本‘、张公园’杏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胚挽救技术获得的李、杏远缘杂交F1代杏李新品种。该品种果实圆形,果顶微凹,两半部对称,缝合线中,果面洁净,有光泽;平均单果质量80.0 g,最大单果质量164.2 g;果皮底色绿黄色,果面50%以上着玫瑰红色,覆有稀疏短茸毛,果肉黄色,肉质细,纤维少;初熟时汁液少,经3~5 d后熟汁液变多,风味酸甜适口,兼具杏、李风味,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2.5%~14.5%,可溶性糖含量7.52%,可滴定酸含量1.69%,维生素C含量40.0 mg·kg-1,果实硬度6.35 kg·cm-2,黏核。在甘肃兰州6月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79 d。该品种抗病,抗逆性强。适合甘肃大部分地区栽培。

关键词: 远缘杂交 新品种 ‘陇缘红’ 极早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稳定性肥料配施微生物菌剂对莴笋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以蔬菜硫基稳定性复合肥替代普通化肥作为微生物菌剂的增效载体,研究了蔬菜硫基稳定性复合肥减量对灌漠土地区露地莴笋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料(CK)、当地习惯施肥处理(CF)、100%稳定性复合肥化肥(T100)、 80%稳定性复合肥化肥+菌剂(T80)、60%稳定性复合肥化肥+菌剂(T60)和40%稳定性复合肥化肥+菌剂(T40),测定莴笋莲座期和成熟期植物学特征指标及品质指标,并计算肥料贡献率和可塑性指数。结果表明:在添加60 kg·hm-2微生物菌剂的基础上,稳定性复合肥减量40%以下不会对莴笋的生长形成抑制作用,反而可促进单株质量增加9.94%~11.57%、产量增长2.77%~10.27%,并且可有效提高莴笋Vc含量2.29%~10.23%,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1.11%~1.38%,降低硝酸盐含量14.13%~17.05%。其中,T60处理表现最好,较CF处理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7.38%、5.77%和31.24%,单株重增加11.57%,产量增加10.27%,肥料贡献率提高了7.16%,Vc提高2.29%,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1.38%,硝酸盐含量降低17.05%。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荒漠土露地莴笋生产中适宜的减肥措施为720 kg·hm-2稳定性长效复合肥添加60 kg·hm-2微生物肥。

关键词: 莴笋 稳定性复合肥 微生物菌剂 配施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甲基环丙烯在西兰花贮藏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兰花属于呼吸跃变型花菜类蔬菜,对乙烯敏感,采后花蕾极易开放萎蔫、黄化和腐烂.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是一种乙烯作用抑制剂,在果蔬采后贮藏保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该文查阅国内外有关1-MCP在西兰花贮藏保鲜中的研究,分析归纳1-MCP的作用机理和经过1-MCP单独处理后西兰花的呼吸代谢强度、果蔬品质、乙烯合成速率及各种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及1-MCP处理结合其他贮藏保鲜方法在西兰花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1-MCP在西兰花贮藏保鲜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1-甲基环丙烯 西兰花 贮藏保鲜 采后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iformis f. sp. tritici)越夏气候区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气候变化等环境条件对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域和海拔高度的影响,采用修订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气象指标,即夏季最热8 d平均气温为主导指标、期间大气相对湿度为辅助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甘肃河东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气候区划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菌可越夏范围向西向北有所扩展、海拔高度下限有所下降。陇中北部、陇中南部、陇东高原、六盘山区、陇南北部、陇南南部可越夏海拔高度下限分别为1 700、1 400、1 200、1 200、1 100 m和2 000 m,与二十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下降了600、200、200、200、500 m和500 m,区域范围向西向北扩展到了陇中北部和甘南州等地。可越夏区以上涉及国土面积达到了近790多万公顷(hm2),占区域总面积的79%。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菌 越夏 气候区划 甘肃省河东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茎基盘腐烂病药剂田间筛选试验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甘肃河西地区洋葱茎基盘腐烂病发病重、药剂防效差的问题,本试验选取7种药剂,在移栽时进行蘸根处理,观测分析不同药剂处理对洋葱植株成活率、生育期、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倍液蘸根处理对洋葱茎基盘腐烂病防治效果较好,植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定植后30 d的防治效果为80.89%,57 d的防治效果为64.45%,产量为7 029.85 kg/667 m2,增产率达到26.77%。在洋葱定植时可以使用该药剂进行蘸根处理,57 d内对茎基盘腐烂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为甘肃河西高海拔冷凉区洋葱绿色优质生产提供了技术方法。

关键词: 河西高海拔冷凉区 洋葱 茎基盘腐烂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作障碍严重限制了当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探索当归(Angelica sinensis)高效栽培技术,本研究在当归主产区甘肃省渭源县设置5种种植模式(A:豌豆-当归-当归,对照;B:豌豆-小麦-当归;C:豌豆-蒙古黄芪-当归;D:豌豆-马铃薯-当归;E:豌豆-休耕-当归),于采挖期分别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和细菌基因组DNA相对丰度,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理化特性、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代谢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差异较大。与对照相比,C模式根际土壤的电导率显著增加,B、D和E模式的电导率略有下降,B、C、D和E模式的土壤CO2呼吸速率显著提高。2) 5种种植模式的当归根际土壤细菌隶属于26门368属,其中,芽单胞菌门的芽单胞菌属、变形菌门的鞘脂单胞菌属和酸杆菌门的Subgroup6属为优势菌属。与对照相比,B、C模式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D模式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E模式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3) 5种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的pH值、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变形菌门细菌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4) 5种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中6种代谢通路细菌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C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和细菌群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是克服当归连作障碍的主要种植模式。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当归 根际土壤 理化特性 细菌群落 代谢通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